偶氮胂Ⅲ

✍ dations ◷ 2025-02-24 04:31:35 #化学鉴定

偶氮胂Ⅲ,又名铀试剂Ⅲ,是一种铬变酸的双偶氮化合物,常作为分析化学试剂。

由于分子较大但有易解离的羟基氢,因此本品微溶于水而可溶于碱。在酸性溶液(10mol/L HCl~pH3)中呈紫红色或红色,pH4以上呈蓝或紫色。水溶液长期稳定。

在酸性溶液中,偶氮胂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但当其与一些稀土离子配位时,其吸收峰会发生变化,移动到约650nm处,而这一变化可使用分光光度法观测到,这也是偶氮胂法测定稀土离子浓度的基础。为提高灵敏度,可加入少量乙醇。一般的,偶氮胂与大阳离子(如La3+)形成1:1配合物,这些配合物的解离常数都很高;而小金属阳离子(如Cd2+)则形成2:1配合物,且不如前者稳定。

测定血清钙时也可用该试剂,优点是较为灵敏,缺点是有机砷有较大毒性,因而限制了应用。

一般认为主要是砷酸根上的氧进行配位。在pH处于0-7.4之间时,偶氮胂的吸收峰不会发生变化,尽管这时砷酸基上的氢已解离。但在pH更高时,酚羟基开始解离,并造成吸收峰向更长波长移动。在pH为14时,吸收峰会移动到580 nm处。这时,两个酚羟基氧和四个砷酸根氧都可参与配位。但上述条件下金属离子多以氢氧化物形式存在,且砷酸并不难以解离(四个羟基的pKa有两个是2.3,另两个是5.3),故一般使用2-9 mol/L盐酸(也可用3 mol/L高氯酸)进行检验。

相关

  • 定向进化定向演化,也成为直生论,是有关生物演化的学说,其基本观点是生物演化按照一定步骤依生物自身能力而向一定方向进行,与外部环境无关。这种观点否认了自然选择的可能。
  • 雷蒙德·阿姆斯·斯普鲁恩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雷蒙德·艾姆斯·斯普鲁恩斯(Raymond Ames Spruance,1886年7月3日-1969年12月23日,或译为雷蒙德·史普劳恩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海军将领(最终
  • 查尔斯·泰勒 (哲学家)查尔斯·马格雷夫·泰勒(法语:Charles Margrave Taylor,1931年11月5日-),加拿大魁北克省天主教哲学家,麦吉尔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横纵当代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界。主要涉及领域:语言哲
  • 冰川国家公园 (美国)冰川国家公园(Glacier National Park)建于1910年,位于美国蒙大拿州北部,与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省和亚伯达省接壤。地理上它位于落矶山脉北部,著名的三分点也在公园内,就是各分水
  • 闵可夫斯基空间在数学物理学中,闵可夫斯基空间(或称闵考斯基时空)是指由三维欧几里德空间与时间组成的四维流形,其中任意两个事件之间的时空间隔与所依照的惯性系无关。尽管赫尔曼·闵可夫斯基
  • 罗伊斯-科斯特利茨的艾蕾诺尔罗伊斯-科斯特利茨的艾蕾诺尔(德语:Eleonore Reuß zu Köstritz,1860年8月22日-1917年9月12日),保加利亚沙皇后(英语:List of Bulgarian consorts),丈夫是沙皇斐迪南一世。艾蕾诺尔是
  • 约翰·彭伯顿约翰·史蒂斯·彭伯顿(英语:John Stith Pemberton,1831年7月8日-1888年8月16日),美国药师、化学家,南北战争南军退伍军人和可乐发明人。早年美国人喜欢饮用苏打水与沙士,不但视为饮
  • 菲里科斯·厄马克拉菲里科斯·厄马克拉(英语:Felix Ermacora,1923年10月13日-1995年2月24日)奥地利知名人权活动家和奥地利人民党成员之一。1956年,厄马克拉在因斯布鲁克大学国际法律学系当一名教授
  • 郭辅周郭辅周(1931年9月5日-1995年1月12日),河北任丘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人物,曾任兰州军区参谋长、济南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授予中国人民解
  • 斯特拉斯堡 (科罗拉多州)斯特拉斯堡(英语:Strasburg)是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亚当斯县的一个人口普查指定地区。斯特拉斯堡的座标为39°44′10″N 104°19′43″W / 39.73611°N 104.32861°W / 39.7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