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剪接

✍ dations ◷ 2025-09-18 11:16:46 #RNA剪接
剪接(英语:splicing,又称拼接),是一种基因重组现象,在分子生物学中,主要是指细胞核内基因信息在转录过程中或是在转录过后的一种修饰,即将内含子移除及合并外显子——内含子与外显子的名称是通用于编码基因的DNA及其转录后的RNA——是真核生物的前mRNA变成mRNA的过程之一。剪接过程是剪接体内核糖核酸(RNA)核苷酸之间的一连串生化反应,并由剪接体内小核核糖蛋白(snRNP)中的snRNA负责催化并作用。此外,也有一些类型不需外在催化物质,而是在特定二价金属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以RNA自我催化的方式进行剪接,如第一型或第二型内含子 (group-I or group-II intron)或核酸酶(ribozyme)。这也是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之一(请参看顺反子)。成熟的mRNA会接着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翻译,以产生蛋白质,称翻译作用。RNA剪接可以有多种的方式。剪接的型式以内含子的结构及剪接所需的剪接因子而定。此外,RNA剪接还分为分子内 (intramolecular) 剪接 (cis splicing) 以及分子间 (intermolecular) 剪接 (trans splicing)。内含子经常存在于真核生物的蛋白质编码基因(coding gene)中,也存在于rRNA、tRNA以及许多病毒的基因组内。在内含子里,需要有 5' 剪接位点(5' splice site)、3' 剪接位点(3' splice site)及剪接分枝位点(branch point)来进行剪接。剪接是由剪接体(Spliceosome)来催化,它是以五个不同的小核核糖核酸 (snRNAs) 以及不下于一百个蛋白质所组成的大型核糖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称为小核核糖蛋白(snRNP)所组成。小核核糖蛋白的 RNA 会与内含子行杂交作用(hybridization),并且参与剪接的催化反应。自剪接(英语:self-splicing)出现在稀少的内含子组成核酸酶,核酸酶在只有RNA的情况下代替了剪接体的功能。自剪接的内含子有三种,称为第一型、第二型及第三型。自剪接型内含子以与剪接体类似的方式进行剪接,但不需要任何蛋白质。这种相似性使人相信这些内含子与剪接体在演化过程上有着关连。自剪接亦可能是非常古老,且可能出现在一个还未有蛋白质的核糖核酸世界。虽然以下两种剪接可以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但依然会额外的使用5个RNA分子(snoRNAs)及超过50多个蛋白质,并水解多个三磷酸腺苷(ATP)分子。使用 ATP 是要提高剪接mRNA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以下两次转酯化是第一型内含子(英语:group I intron)自剪接的特征:以下是第二型内含子(英语:group II intron)自剪接的特征(与第I型相同是两次交酯化):第三型内含子(英语:group III intron)的自剪接过程则类似第二型内含子。以下为其他特征:转运RNA(tRNA)剪接是另一种较罕见的剪接方法,但是却经常在 tRNA 出现。它的剪接反应涉及与剪接体或自剪接不同的生物化学过程。核糖核酸酶切开RNA,而核酸连接酶 (RNA ligase) 则将外显子接合。这种剪接方式同样不需要任何RNA分子来催化,而是一种全由蛋白质催化和作用的反应。整个过程中并未有交酯化/转酯化作用。在所有生物界或生物域中都有出现剪接,剪接的幅度及类型在主要的生物门中都可以非常不同。真核生物中RNA剪接好发于mRNA及一些非编码RNA。原核生物则很少剪接,但多是非编码RNA。两种生物最大的差异是原核生物没有剪接体剪接途径。由于剪接体内含子并非在所有 生物种中得到保存,有人便因此质疑剪接体演化的起始点。现时有两种建议的模式:内含子先天存在理论及内含子后天衍生理论。剪接体剪接及自剪接涉及两个步骤的生物化学过程。两个步骤均需要在RNA间进行转酯化反应。但是tRNA剪接则没有交醋化/转酯化过程。剪接体及自剪接交酯化反应的发生有特定的次序。首先,一个在内含子的特定“剪接分枝位点”核苷酸会与这个内含子的第一个核苷酸产生转酯化反应,形成两个RNA分子,一个是“内含子套索”另一个则是内含子前的外显子。第二,第一个外显子最后的核苷酸会与第二个外显子的首个核苷酸产生转酯化反应,连接外显子并释放内含子套索。 而在真核生物中,需要多种的snRNP合作,其中包括U1.U2.U4.U5.U6snRNA的辅助.其中详细的机制为:在很多时候,剪接过程可以透过对同一个基因转录的相同pre-mRNA使用不同的剪接选择,产生不同的mRNA异构物(isoform),最后产生多种相似却又独特的蛋白质,或是产生出稳定性低的mRNA产物以达到调节基因表达的目的。而由于选择性剪接的存在而使基因组可以产生比基因数量还多许多倍的基因产物。例如抗体的制造。Pre-mRNA的剪接也并不是完美的。据估计,人体细胞中有约70%的基因会进行选择性剪接。而其中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剪接产物 (spliced transcripts) 因为剪接过程的不够精确、或是形成未成熟的终止密码子 (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 PTC) 而造成该 RNA 的降解 (RNA degradation)。另有研究显示,剪接过程中的交酯化/转酯化反应在特定条件下是可逆的。这对于剪接反应如何维持或调结其精确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对如何治疗因剪接错误而起的人类疾病提供了新方向。干扰 mRNA 剪接的实验可以透过将以吗啉基或肽核酸修饰之反义寡核苷酸结合在 snRNP 于 mRNA 上的结合位点、型成套索结的核苷酸分支点或剪接调控因子的结合位点上来作出修改。另外,籍由影响剪接调控因子在细胞的正常表现,或是在试管反应中控制调控因子的相对浓度,甚至是剪接体的相对浓度都能达成对 mRNA 剪接干扰的目的。内含子或外显子的突变可以阻碍剪接及从而影响蛋白质合成。一般的误差包括:PAB2、CFI及CFII)RNA剪接: 内含子 / 外显子 · snRNA · snRNP · 剪接体(次要剪切体(英语:Minor spliceosome)、U1(英语:U1 spliceosomal RNA)) · 选择性剪接 · 前体mRNA加工因子 (PLRG1、PRPF3、PRPF4、PRPF4B、PRPF6、PRPF8、PRPF18、PRPF19、PRPF31、PRPF38A、PRPF38B、PRPF39、PRPF40A及PRPF40B)

相关

  • 凝血酶1a2c, 1a3b, 1a3e, 1a46, 1a4w, 1a5g, 1a61, 1abi, 1abj, 1ad8, 1ae8, 1afe, 1aht, 1ai8, 1aix, 1awf, 1awh, 1ay6, 1b5g, 1b7x, 1ba8, 1bb0, 1bbr, 1bcu, 1bhx, 1bmm, 1bmn
  • 微孢子虫纲微孢子虫(学名:Microsporidia)为罗兹菌门下的一纲。它是由孢子形成的单细胞寄生虫。目前多于一百万种微孢子虫中的1500种版命名。微孢子虫只能寄生于动物宿主。大部分的动物物
  • 阿富汗战争阿富汗 北方联盟 北约ISAF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波兰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瑞典 韩国 马来西亚 提供支援:2001年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
  • 甲壳纲见内文甲壳亚门(学名:Crustacea)是由非常大的一组的节肢动物门形成的,通常被当作是一个亚门,包括常见的物种,例如螃蟹,虾,龙虾,淡水龙虾,磷虾,和藤壶等等。这些物种通过对非常不同的环
  • 建瑞县建瑞县(越南语:Huyện Kiến Thụy/.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
  • 格言格言又称箴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因其不仅凝聚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同时具备简练生动的表达方式。从句法结构角度说,格言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句子,可以独立
  • 系词系词(英语:copula、复数为copulas或copulae、英文简称:cop),又译为系动词、联系动词,在语言学上为表示用于与谓词(主语补语)链接一个句子之主词的字词,比如在一个句子"The sky is blu
  • 根岑格哈德·根岑(Gerhard Karl Erich Gentzen,1909年11月24日-1945年8月4日)是德国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生于德国的格赖夫斯瓦尔德,在1929年到1933年期间是赫尔曼·外尔在哥廷根大
  • 布尔代数&    ∨    ¬    ~    →    ⊃    ≡    |    ∀    ∃    ⊤    ⊥    ⊢    ⊨    ∴    ∵
  • 罗伯特·胡克罗伯特·胡克(英语:Robert Hooke,又译为虎克,1635年7月28日-1703年3月3日),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弹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且提出了万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