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交易

✍ dations ◷ 2025-04-28 01:45:47 #魔鬼交易,基督教神话,恶魔,中世纪传说

魔鬼交易(英语:Deal with the Devil),又称魔鬼条约或浮士德的交易,是西方广泛流传的文化主题。与之相关的浮士德、梅菲斯特是人熟知的基督教民间传说人物。在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里,这个主题被放在 AT 756B 类:“恶魔的契约”。

按照传统基督教对巫术的解读,魔鬼交易要在人类和撒旦或其他恶魔之间签署。人类以自己的灵魂换取恶魔的恩惠。在不同的故事中,恶魔提供的诱惑不一,但通常包括青春、知识、财富或权力。也有些人毫无所图地签署魔鬼契约,只为了可以替恶魔服务。在故事中,魔鬼交易总含有很大的危险性,签约者往往为魔鬼的恩惠付出自己的灵魂。这些故事一般以道德教训作结,一个想投机取巧的人获得永恒的诅咒。也有一些故事刻意制造反转结局,如一个狡黠的农民以智取胜,战胜恶魔。

在通俗文化中,任何超凡的成就、超凡智慧等都可以被归因为魔鬼交易。从欧洲各地都有的魔鬼桥,到尼可罗·帕格尼尼精湛的小提琴技术,都有魔鬼交易的传言。

民间传说里,签署了魔鬼交易的人通常会做一些坏事。常见的说法是,他们要把刚出生的婴儿杀害或奉献给恶魔。(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很多接生员因为这个原因被指为女巫。)签署魔鬼交易的人还会参与女巫集会、与恶魔发生性行为,并与异性魔鬼生子。

交易契约可以由口头或书面完成。口头契约需要用召唤仪式引来恶魔;召唤师认为恶魔出现时,可以对它提要求,并以自己的灵魂为交换。交易不会留下任何证据。但是在中世纪的猎巫审判中,法官认为凡是和魔鬼交易过的人,身上都会留下永久记号,称为“恶魔的标记”。只要在人身上找到这种记号,这个人就可以被指为巫师或女巫。

与恶魔签署书面协议有很多种说法。有些地方传说,召唤师需要用自己的血签名。也有些恶魔学家认为,契约书全文都需要用血写成,不过可以用动物血或红墨水代替。除了写契约书外,在撒旦的红皮书里签名也能生效。

人们往往用类似的蛛丝马迹证明一些人与恶魔签订了契约,但批评人士认为,没有证据证明那些契约是真实的。它们只是一些疯子自以为和恶魔取得联系而写下的,或者是宗教裁判所伪造的文件。这些契约书通常包含一些奇怪的字符,据称是恶魔的签名。《所罗门的小钥匙》一书收集了很多此类“恶魔签名”。

15世纪为猎巫而出版的《女巫之槌》一书讨论了很多魔鬼交易的案例。书中认为,所有女巫和术士都与魔鬼做了交易。

恶魔学认为,每个恶魔必须在特定的某月、一周的某日,或一天的某个时段召唤,魔鬼交易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完成。由于每个恶魔有特定功能,召唤师必须叫来特定的恶魔完成自己的愿望。

浮士德在基督教神话中的原型是6世纪的神职人员西奥菲勒斯(Theophilus,意为“上帝的朋友”或“被上帝爱的”)。西奥菲勒斯为自己在世俗世界的主教职业不满,把灵魂卖给恶魔,又被童贞马利亚赎回。

这个故事最初在6世纪由希腊文写成,作者自称是西奥菲勒斯家中的人。9世纪《西奥菲勒斯对圣玛丽的忏悔》一书,把故事中加入一个犹太人作为交易中间人。魔鬼在后台指挥犹太人,引诱一个好人做魔鬼交易,这是“浮士德”类型故事的原型。

10世纪,诗人修女赫罗斯维塔(Hrotsvitha)把故事改编成一首叙事诗,阐述西奥菲勒斯性本善,以及内心中的善恶力量对峙。在她的故事中,犹太人才是恶魔召唤师,西奥菲勒斯受到引诱,悔悟后从玛利亚手中得到交易书,在向众人坦白后,很快死去。

“把灵魂卖给恶魔以成为音乐大师”的传闻在民间出现过很多次:

“与魔鬼做交易”作为隐喻,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或群体与邪恶的集团合作。一个至今仍有争议的例子是以色列人鲁道夫·卡兹纳(Rudolf Kastner)。有人指称卡兹纳在1944年的匈牙利犹太人大屠杀期间与纳粹官员阿道夫·艾希曼合作。评论认为,用“与魔鬼做交易”一词描述卡兹纳点燃了公众的怒火,最终导致他被刺杀。

相关

  • 猫熊亚科熊猫亚科(学名:Ailuropodinae)是食肉目熊科动物的一个演化支,包括了现存的大熊猫属(Ailuropoda)及史前的始熊猫属(Ailurarctos)、郊熊猫属(Agriarctos)、印度熊属(Indarctos)、克氏熊猫
  • 巴尔的摩分类法巴尔的摩病毒分类系统(Baltimore classification)是一种由戴维·巴尔的摩建立的以基因组和病毒转录mRNA方式为区分的病毒分类系统。世界上的病毒千奇百怪,数量极多,生活周期又各
  • ClOsubix/sub氯和氧之间可以形成很多种化合物:此外,氯与氧还能形成多种阴离子:
  • sarcoma肉瘤(英语:sarcoma;希腊语:σάρκωμα,sárkomma,源于sárka,意为肉、软组织,词尾~om指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组织来源为支持组织—间胚叶组织(准确一点,来自中胚层)。与上皮组织恶性
  • 若望-方济各·保禄·德·贡迪若望-方济各·保禄·德·贡迪,雷斯枢机主教(法语:Jean-François Paul de Gondi, Cardinal de Retz;1613年9月20日-1643年8月24日)是意大利人及巴黎总教区总主教。他是投石党运动
  • 西村贤太西村贤太(1967年7月12日-)是一名日本小说家。西村贤太于2003年起编写小说,于2005年凭借《どうで死ぬ身の一踊り》入围芥川奖及三岛由纪夫奖,于2007年凭借《小銭をかぞえる》再次
  • 古方派古方派(こほうは),日本江户时代出现的汉方医学流派,开始于名古屋玄医,主张回到张仲景《伤寒论》的古医学,与清朝出现的经方派立场相近。日本室町时代,田代三喜将中国宋金时期的汉医
  • 陈端堂陈端堂(1920年7月23日-2005年9月28日),医师、政治人物,毕业于日本大阪帝国大学医学部,曾担任省立台中医院外科主任、颖川外科医院院长,1973年至1977年出任台中市市长。中国国民党籍
  • 常仁法亲王常仁法亲王(1752年1月8日-1772年5月25日),俗名成美,幼名百宫,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法亲王,生父母是有栖川宫职仁亲王及家女房菖蒲小路后藤氏,有栖川宫织仁亲王的同母兄。百宫最初在
  • 米尔恩模型米尔恩模型是英国天文学家米尔恩(英语:Milne)于193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性的宇宙模型。该模型服从宇宙学原理,在数学上等效于弗里德曼-罗伯逊-沃尔克模型在零能量密度极限下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