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鸟龙

✍ dations ◷ 2025-04-04 22:51:23 #蜥鸟龙
蜥鸟龙属(属名:Saurornithoides)是种手盗龙类恐龙,属于伤齿龙科,生存于晚白垩纪。如同其他的伤齿龙科恐龙,蜥鸟龙是种掠食者,可用后肢来快速地奔跑,并拥有极佳的视力与听力。蜥鸟龙的属名在希腊文里,sauros意为“蜥蜴”,ornithos意为“鸟类”,而oid意为“外形”;蜥鸟龙与鸟类祖先有相近血缘,因此这些名称相当适合它们。蜥鸟龙的身长估计有2到3米,而重量为23到54公斤。它们拥有大型眼窝以及立体视觉。它们可能拥有好的夜间视力。蜥鸟龙拥有长而低矮的头部、扁平的鼻口、锐利的牙齿、以及相当大的脑部。如同其北美洲近亲伤齿龙,科学家们推测蜥鸟龙拥有长手臂与用来抓握的手部,可用来捉住活生的猎物,例如小型动物。如同其他的伤齿龙科恐龙,蜥鸟龙的第四脚趾拥有长趾爪。蜥鸟龙的唯一化石发现于蒙古,它们是由古生物学家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24年所命名。模式种是蒙古蜥鸟龙(S. mongoliensis)。在1974年,瑞钦·巴思钵(Rinchen Barsbold)命名了第二个种,S. junior。化石发现于蒙古的纳摩盖吐组(Nemegt Formation),被认为是蒙古蜥鸟龙的近亲。在2009年,新研究将该种独立为新属,扎纳巴扎尔龙(Zanabazar)。另外,1994年发现的部分后肢(编号IVPP V 10597)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的幼年个体,但是在2012年被发现是一个新属,命名为柯瑞氏菲利猎龙(Philovenator curriei)。

相关

  • 米氏线米氏线(Mees' lines),亦作雷诺德氏线(Reynolds' lines)或欧德里奇氏线(Aldrich-Mees' lines),是一种在指甲或趾甲上出现的横纹,通常都是白色的。现时已知会引起米氏线出现的原因如下:
  • 丙氨酸循环丙氨酸循环(英语:Alanine cycle)与科里循环十分相似,在低氧环境下,肌肉产生乳酸的同时也会产生丙氨酸。丙氨酸穿梭回肝脏,在那里被用于生成葡萄糖。肌肉组织中的氨基酸经转氨基作
  • 混合物混合物(mixture)是由两种至多种不同的纯净物(单质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合成而混合成的体系,例如溶液、胶体、浊液等。混合物无法用化学式表达。混合物因为是由多种纯物质经由物理
  • 阿尔贝·加缪阿尔贝·加缪(法语: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蒙多维城,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其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加缪父亲在1914年大
  • 牲畜家畜一般是指由人类饲养驯化,且可以人为控制其繁殖的动物,一般用于食用、劳役、毛皮、宠物、实验等功能。另一种较狭义的家畜,是指相对于鸟类动物的家禽而言的哺乳类动物,亦即将
  • 纸袋纸袋,即用纸做的袋子。通常可以用作购物袋使用。纸张方便印刷的特性可以给产品很好的宣传。1852年,教师出身的美国人弗朗西斯·沃尔(英语:Francis Wolle),发明了第一台大批量生产
  • 认知失调认知失调(英语:Cognitive dissonance)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后续为了改善紧张状态而改变自身行为或想法,使
  • 水坝溃决事故列表水坝是一种横跨于水流之上的屏障阻碍构造物,透过水坝的导引或减缓流速,便会形成水库,湖泊或是蓄水池,绝大部分的水坝都会有一项至关重要的排水设施称之为泄洪道或是堰,有的泄洪道
  • 宗贞盛宗贞盛(1385年(元中2年/至德2年)?-1452年7月9日(享德元年6月22日)),室町时代前中期武将,对马国守护大名,宗氏第九代当主。一般认为他生于1385年,幼名都都熊丸、宗彦六。《朝鲜王朝实录》
  • 神经突神经突是指从神经细胞细胞体产生的任何突起,既可以指轴突,也可以指树突。当神经细胞处于发育中时这两种突起实际很难分辨,此时便可用神经突来代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