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塔里亚运动

✍ dations ◷ 2025-05-17 18:44:00 #意大利历史,天主教历史

巴塔里亚()是一个11世纪天主教米兰总教区的宗教运动,目的是改革圣职人员以及教省管理机构,并支持教宗制裁贩卖圣事以及圣职人员婚姻(clerical marriage)。那些参加该运动者被称为巴塔里尼(,亦称 patarines 或patarenes,源自单数形式),一个被其反对者选用的词汇,其含义是"ragpickers",源自米兰语(Milanese language),相当于意大利语, "抹布"(rags)。总地说来,是出于个人虔诚的商人。及其支持者与贩卖圣事的总主教们一党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1070年代中期的内战,大撒克逊起义(Great Saxon revolt)。在米兰的阿努弗(Arnulf of Milan)笔下,它获得了它最可靠的同时代编年史记录。

部分是教会改革运动如上帝和平与休战(Peace and Truce of God)的结果,部分是由于米兰的社会情况。法国南部运动——如上帝和平与休战、阿尔比派——的影响波及到了。在米兰继而流行于12世纪的阿尔比派运动即由产生。的主要对象是富有、世俗、贵族的地主以及贩卖圣事的、尼各老主义者(nicolaitan)圣职人员。巴塔里尼对米兰的主教座堂圣职人员的古老权利表示质疑,并支持额我略改革。他们加入了反对贩卖圣事、圣职人员婚姻以及娶妾的低级圣职人员的行列。圣职人员的道德也和修院纪律一样遭到攻击。在贫寒的低级圣职人员与教会的巨头们之间的矛盾重新成为焦点。

总主教圭多·达·维拉特(Guido da Velate)是的一位特别的受害者。1045年,在斗士兼采邑主教阿里贝托·达·因蒂米亚诺(Ariberto da Intimiano)去世时,米兰人要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他在其统治区域内控制着主教叙任——从四名确实 (清正廉洁)的候选人中选出一名:安瑟谟·达·巴奇沃、阿里亚多·达·卡里玛特(Arialdo da Carimate)、兰道尔佛·科塔(Landolfo Cotta)、阿托(Atto, Archbishop of Milan|Attone)。但皇帝的选择却沦落到彻底世俗化的Guido,为人所知的是他对圣职人员婚姻、娶妾的支持,这总地来说在农村地区被接受,并在现在用尼各老主义("nicolaism")指称,见《启示录》中的一段 (2:6, 14–15)。

但是,圭多没有履行其誓言以打击贩卖圣事,故被逼迫辞职。起初用他们拒绝接受从有非正式妻子或有妾的枢机手中领圣体来抗议该弊端。一些教堂门可罗雀,而另一些则平信徒盈门。该运动由其领袖们——四位被拒绝的“清正廉洁”的司铎——策划。为了缓和局势,皇帝提名Anselmo da Baggio为天主教卢卡总教区总主教——使他安全地远离米兰,而总主教绝罚了棘手的Arialdo da Carimate和Landolfo Cotta。

在教宗本笃九世之后,教宗也开始注意改革的紧迫性,教宗利奥九世谴责了圣职人员中的贩卖圣事和娶妾。当Landolfo Cotta尝试到教宗司提反九世面前表达米兰的“巴塔里尼”的立场时,总主教手下的恶棍在皮亚琴察抓住了他并几乎将他杀死。1061年的第二次袭击得手了。1060年,教宗尼各老二世在圣伯多禄·达弥盎(Peter Damiani)和Anselmo da Baggio的指导下,派了一个代表团到米兰,使该城恢复了平静。

在Landolfo死后,他的兄弟圣额勒姆巴德(Erlembald)接替了他的位置。他将该运动从最初的社会宗教性质转变为主要是军事性质。此时,“巴塔里亚”获得了教宗们——教宗历山二世和额我略七世的支持,而圣安博的位子则陷入了分裂和战争,直到总主教安瑟莫三世(Anselm III)重建了秩序。

奥克语词汇“”后来成了Cathar(阿尔比派信徒)的同义词。游吟诗人雷蒙·乔丹(Raimon Jordan)之妻据报便是一位“”。也有来自一位亚历山大基督教囚犯的谣传称,巴塔里尼们已经与穆斯林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十字军东征。这些谣传使菲奥雷的约阿基姆(Joachim of Fiore)着迷,他利用其编出了一个“自海来的野兽”与“自陆来的野兽”之联盟的启示理论。


相关

  • 闪含语系亚非语系,又称非亚语系、非洲-亚洲语系或阿非罗-亚细亚语系,旧称闪含语系或闪米特-含米特语系,是现今世界的主要语系之一,包含30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非洲北部
  • 辅酶Q6-dimethoxy-3-methylcyclohexa-2,5-diene-1,4-dione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又称泛醌(Ubiquinone,UQ)、辅酶Q(Coenzyme Q,CoQ),商品名悠卡诺(ubidecarenone),是一种存在于所有行有氧
  • 小分子小分子(英语:small molecule)是一个有机化学概念。一般将分子量小于900道尔顿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称为小分子。小分子的直径以纳米计。目前大部分药物都是小分子类药物,蛋白质、核
  • 国际标准期刊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英语: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简称ISSN)是一种类似于国际标准书号的期刊出版物代码。由于期刊出版物名称和内容的不定性,所以相对国际标准书
  • 费雪氏曲霉费雪氏曲霉(学名:Aspergillus fischerianus)为发菌科麹菌属下的一个种。
  • 玛丽·琼斯玛丽·琼斯(Mary Cover Jones,1896年9月1日-1987年7月22日),美国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少有的女性心理学家,以行为疗法的先驱者著称。1896年9月1日,玛丽·琼斯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 结痂愈合伤口愈合或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创伤后人体皮肤和表皮组织再生的自然过程。正常来说,皮肤的表皮(最外层)和真皮(内部或深层)存在于一个平衡的状态,以形成一个保护伤口的屏障。
  • 多尔衮皇父摄政王 清朝追尊皇帝 多尔衮(满语:ᡩᠣᡵᡤᠣᠨ,穆麟德:,太清:;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满洲爱新觉罗氏,曾一度追尊为皇帝,庙号“成宗”,谥号“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
  • 兰锡纯兰锡纯(1907年2月3日-1995年4月12日)是一位中国医学家,专攻心脏外科。1907年出生于山西万荣县,1920年进入太原市省立第一中学。1925年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1933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
  • 齐格蒙特·奥古斯特齐格蒙特·奥古斯特(波兰语:Zygmunt II August,鲁塞尼亚语:,白俄罗斯语:Жыгімонт Аўгуст;立陶宛语:Žygimantas III Augustas I,德语:Sigismund II. August;1520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