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食

✍ dations ◷ 2025-05-16 13:54:10 #月食
月食,又称月蚀,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阴影又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月食必定发生在满月的晚上(农历十五、十六、或十七),如《说文》所说“日食则朔,月食则望”。地球阴影位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内,此平面与月球轨道面(白道面)并不重合,黄白道面交角约5度;大多数满月时,月球不在黄道面内,而是或偏北或偏南,不在地球阴影内,因此并不是每个满月时,都发生月食。每年全球至少发生两次月食。最近一次月全食发生于2019年1月21日。月食有三种类型: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这也意味着在发生月全食时,月球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内,所以绝对不会出现月环食这种现象。相比于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月球由进入至走出地影)是十分长的,平均需时数小时,各年月食的时刻在大部分日历上均有说明。月全食时间最长可长达1小时47分钟,出现在318年5月31日,日全食最长仅长达7分31秒。2018年7月28日的月全食阶段达到1小时43分钟。但是2015年4月4日的月全食整个阶段只有5分钟 。最早的月食记录是公元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记录。殷商的卜辞载“六日甲午夕,月有食”,“旬壬申系,月有食”,《诗经‧小雅》载有:“彼月而食,则维其常”,《小雅·十月之交》篇“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微是指月食。《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食,风雨之不时。古代中国民间认为月食是“蟾蜍食月”,在月食出现时人们便会顶礼膜拜、祈求天神驱走蟾蜍。“蟾蜍食月”是来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唐朝李白《古朗月行》:“蟾蜍食圆影,大明夜已残”。在中国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认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阳的光挡住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前3世纪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前2世纪的喜帕恰斯都提出过通月食来测定太阳、地球、月亮的大小。古代就有“天狗食月”此词,如刘炳的〈承承堂为洪善初题〉:“天狗食月岁靖康,血战于野龙玄黄。”、李氏朝鲜黄玹〈李忠武公龟船歌〉:“天狗食月沧溟竭,罡风万里扶桑折。”中国古代“天狗”是月中凶神的名称。古籍《协纪辨方》卷四引《枢要历》:“天狗者,月中凶神也。其日忌祷祀鬼神,祈求福愿。”,同书又引《历例》:“天狗者,常居月建前二辰。”

相关

  • 栖息地破坏栖息地破坏是指自然栖息地无法维持现有物种,导致栖息地的生物流离失所或灭绝的过程,使生物多样性下降。人类破坏栖息地普遍是为了获取天然资源、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而清理栖息地
  • 中时电子报中时电子报是中国时报集团旗下的电子报,目前隶属于时报资讯。时报资讯成立于1989年,是台湾第一家取得加值网络服务执照的公司;中时电子报则在1995年创立,是台湾历史上最为悠久的
  • 三分型语言三分型配列(tripartite aligement; tripartite language; ergative–accusative language),又称三分法配列、作宾格配列(Ergative–accusative aligement),是一类配列方式,即在句法
  • 胶囊旅馆胶囊酒店是一种极高密度的酒店住宿设施,起源于日本。胶囊酒店的特色是提供大量的“小客房”(胶囊),旨在提供不需要传统酒店的服务、只需要一个晚上过夜的空间的旅客。在中国大陆
  • 量子引力量子引力,是对引力场进行量子化描述的理论,属于万有理论之一。研究方向主要尝试结合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是当前物理学尚未解决的问题。当前主流尝试理论有:超弦理论、循环量子
  • 未解决的物理学问题有一些重要但尚未解决的物理问题。其中包括理论性的,即现时理论未能够给予观测到的物理现象或实验结果令人满意的解释;还有实验性的,即能够周密测试某先进理论或深入研究某物理
  • 大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cation Theory,缩写GUT)是一种物理理论。物理学者希望能借由单独一种物理理论来合理解释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导致的物理现象。大统一
  • RMS Lusitania皇家邮轮卢西塔尼亚号(英语:RMS Lusitania),是英国卡纳德邮轮(Cunard Line)所属的豪华远洋客船。为了抗衡德国竞争对手,卡纳德公司的方针是在奢华,速度和载客量上下功夫。在建造该船
  • 巨人传《巨人传》(法语:La vie de Gargantua et de Pantagruel),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由法国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创作,共有五集,1532至1564年陆续出版。此书具体反映出中古
  • 污名化社会羞辱(英语:Social stigma)又称为社会耻辱、社会羞耻或社会污名,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基于个体特征而对某人的否定、不认同或不满。这些状况时常包括:不公正的待遇、疏远或排挤,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