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类食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常见包括鸡蛋,还有鸭蛋、鹌鹑蛋、鹅蛋等禽类的卵,以及多种鱼类的鱼卵。
卵(蛋)为雌性卵生动物所产下,受精之后可孵出动物。蛋通常有胶状物质或卵壳保护,而当中的卵白和卵黄被各种薄膜包裹。
蛋黄和全蛋存储大量的蛋白质、胆碱和其他营养素。故此,美国农业部将蛋在饮食金字塔中界定为肉类食品。
人类在公元前7500年可能就在食用鸡蛋。公元前800年已经在食用鹌鹑蛋。
卵的保护层有胶状物、硬壳及革壳几种。鱼类、两生类的蛋只有胶状物保护;鸟类的蛋属于硬壳的,容易破裂,目前最大的蛋是鸵鸟蛋,最小的蛋是蜂鸟蛋;爬虫类的蛋如蜥蜴或蛇等,蛋壳像皮革有弹性,稍微凹下去也没关系。
在适当的温度下,受精的蛋会在一定时候孵化,幼体用口部上方的角质物凿开蛋壳破壳而出。鸟类的蛋大多呈梨型的,也就是说一头较尖,另一头较大,这是为了让亲鸟孵蛋的时候,在翻蛋使整个蛋受热平均,不至于让蛋滚出鸟巢而演化出来的形状,蛋会朝向尖的那一端滚动。
蛋在大头的那端有个气室,功能是氧气交换以利于呼吸作用。所以蛋的表面也有数不清的气孔,若经过水洗就无法孵化了。蛋白像羊水一样有保护及稳定的功效,蛋黄则是供及养分给胚胎成长。
蛋黄含有较高的胆固醇,但也含有较高的卵磷脂、类胡罗卜素及叶黄素(都可以防止动脉硬化),蛋黄的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的比例也只有27%;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有所争论,有些研究会认为一天一颗鸡蛋(蛋黄)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无害甚至有利、而少数研究显示一天两颗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也是没问题的,甚至有医师认为健康的蛋奶素者一天吃三颗鸡蛋蛋黄并没有疑虑;主要理由在于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是肝脏制造的,而当吃了多量的胆固醇,肝脏就会自动减少胆固醇的制造,因此不必太担心食物内的胆固醇,而饱和脂肪的过量摄取才会刺激肝脏制造出超量的胆固醇。
除了高胆固醇的疑虑外,鸡蛋有良好且均衡的营养成分。另含有胆碱、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群等营养成分。而近来在各国禁止使用肉骨粉饲养鸡只后,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开始下降。如果使用高ω-3脂肪酸饲料喂食母鸡,鸡蛋里面会有较高量的ω-3脂肪酸,ω-3脂肪酸是现代饮食容易缺乏的脂肪酸,也被认为是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忧郁症及不孕风险的脂肪酸(鱼油胶囊就是为了补充ω-3脂肪酸)。
鸡蛋另一个健康顾虑是很容易造成慢性食物过敏,慢性食物过敏是一种症状不明显、难以察觉的食物过敏。蛋奶素素食主义者同样可能食用蛋与奶类;而纯素食者除非额外补充,否则很容易缺乏维生素B12(主要来自于动物食品)。而一些研究认为,蛋奶素比纯素更健康,因为纯素会造成胆固醇过低,增加出血性中风风险。
荷兰莱登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含色氨酸(鸡蛋、巧克力及红肉等食物)可增进互信。该研究让参加者先喝下含色氨酸的橙汁,然后他们二人一组玩信任游戏,将金钱交给其中一人,让他决定交多少钱给同伴,然后同伴再将部分金钱交回第一人,并重复数次。
料理方式包括煎、煮、炒、蒸等,也会作为食材之一制成其他料理。
煎蛋
不同水煮时间的水煮蛋
西式蛋饼
切开的皮蛋
咸鸭蛋
卤蛋
铁蛋
茶叶蛋
蒸三色蛋、蒸水蛋
水煮嫩蛋
炖蛋
法式炖蛋
德式蛋羹(德语:Eierstich)
茶碗蒸(日式蛋羹)
烤鸟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