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电子规则

✍ dations ◷ 2025-04-26 13:32:07 #18电子规则
18电子规则又称有效原子序数法则(EAN),是过渡金属簇合物化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经验规则,常用来预测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稳定性。过渡金属价电子层有5个(n)d、1个(n+1)s和3个(n+1)p轨道,共可容纳 2 × 9 = 18 {displaystyle 2times 9=18} 个电子;如果18个电子(非键或成键电子)填满了其价电子层,使其具有与同周期稀有气体原子相同的电子结构,则该配合物是稳定的。该填充过程常由金属原子与配体间共享电子完成。从分子轨道上看,金属配合物的原子轨道重组成9个成键与非键分子轨道。尽管还有一些能级更高的反键轨道,但18电子规则的实质是这9个能量最低的分子轨道都被电子填充的过程。18电子规则是西奇威客(N.V.Sidgwick)在吉尔伯特·路易斯的八隅体规则(8电子规则)基础上提出的,适用于八电子规则不适用的过渡金属配合物部分。利用18电子规则可以较好地说明Cr、Mn、Fe和Co的三核簇合物及二茂铁、五羰基铁、六羰基铬和四羰基镍的电子结构。在这些化合物中,9个分子轨道能量最低,电子也容易填满这些轨道,因此与18电子规则吻合较好。配体对该配合物是否符合18电子规则影响很大。通常,满足该规则的配合物大多是π酸配合物。这类配体包括烯烃、膦和羰基。它们处于强场,生成的配合物中9个分子轨道的能量更低,电子也更容易填充到其中去。这些配体与低价态的金属形成的配合物更加稳定,是因为这样能使金属和配体轨道重叠较好,同时金属也可将电子反馈给配体(Synergic fashion)。除此之外,由于该规则的前提包含金属与配体之间的共价连接,因此离子性较强的金属所生成的配合物也与18电子规则有出入。这些金属包括:s区元素、镧系金属和锕系金属。满足18电子规则的配离子通常不容易发生配体交换反应,如2+和4−。满足18电子规则的配合物通常较稳定,不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不容易发生分解;而不满足18电子规则的配合物则有达到该规则的趋势。例如满足18电子规则的Fe(C5H5)2、Ni(CO)4、Fe(CO)5、Fe2(CO)9、Co2(CO)8、Cr(C6H6)2和(C6H6)Mo(CO)3等都较稳定,而不满足18电子规则的Co(C5H5)2和Ni(C5H5)2易被氧化;V(CO)6易转化为V(CO)6−;Mn(CO)5和Co(CO)5不存在,但已合成出相应满足18电子规则的HMn(CO)5和HCo(CO)4。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低氧化态金属的π酸配合物都符合18电子规则;也不是所有高价金属的非π酸配合物都不符合。因此需要针对配合物自身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8电子规则常用于判断金属配合物的稳定性和结构。例如在判断是否可以将二茂铁中一个茂环(Cp)用羰基替换时,与8电子规则类似,也有很多过渡金属配合物不符合18电子规则,其原因主要可归为以下几类:如果配体体积较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配合物达到18电子规则的趋势。与之类似的是,前过渡金属由于体积较小,也常常无法达到18电子结构。例子有:这类配合物在有些情况下包含抓氢键(Agostic interaction):高自旋配合物含有较多的单电子轨道,有可能难以提供出与配体成键的空轨道。一般地讲,这类配合物中很少有π酸配体。这些单电子轨道可与自由基配体(Radical ligand,如氧)的单电子轨道组合,或贡献电子给强场配体,从而产生可与配体结合的空轨道。例子有:含有强π给予体配体的配合物往往不符合18电子规则,它们包括:氟离子(F−),氧离子(O2−),氮离子(N3−),烷氧基负离子(RO−)和亚胺负离子(RN2−)。例如:在后者的例子中,Mo-N键较短,Mo-N-C键角接近180°,因此氮的孤对电子与Mo原子间存在配位作用,也可认为这个化合物是16VE。反例有:这些例子中M=O键长较长,M=O键没有包含氧对金属的配位。位于元素周期表右方的后过渡金属常会生成不符合18电子规则的配合物,是由于一个或多个d轨道能量较高,不易被电子填充的缘故。例如:上面的因素有时可以同时出现:这些例子有:静电引力通常是造成超过18电子的原因。在金属茂基配合物中,螯合效应增大了配合物的稳定性,但二茂钴和二茂镍仍然容易被氧化生成相应的18电子配合物(Co(C5H5)2+和CpNiCl(PR3)、CpH等)。

相关

  • 非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在法医学上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与之相对的正常死亡,则指由内在的健
  • 苦杏仁素扁桃苷(Amygdalin,源自希腊语“扁桃”ἀμυγδάλη amygdálē ),又名苦杏仁苷,是许多植物中发现的一种有毒的氰苷,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存在于杏、苦杏仁、苹果、桃及梅子等植物
  • 嗜睡嗜睡症(hypersomnia)是一种会睡眠过度的疾病,主要有两种类型:原发性嗜睡症和反复性嗜睡症。两者的症状相同,但发生频率不同。患有嗜睡症的人会反复发生过度日间嗜睡(英语:Excessive
  • X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指生理代谢层面的心血管危险因子的聚集现象,这些危险因子主要包括高血压(或血压偏高但未达高血压诊断标准)、血脂异常(dyslipidemia)(包含血中三酸甘
  • 蜕皮在生物学中,蜕皮,又称脱皮,或者对许多无脊椎动物来说也称为脱壳,是动物的一种惯常行为,它们将身体的一部分(通常是外层或壳,但并不总是如此)换掉,或是在特定的季节,或是在其生命周期中
  • 有羽毛恐龙有羽毛恐龙(Feathered dinosaurs)具有毛状衍生物和羽毛可能是兽脚类恐龙甚至是整个恐龙类比较普遍的一个特征。一般情况下羽毛的痕迹比较难被发现,到目前为止,相对于已发现的恐
  • 哥布林哥布林(Goblin),或译作哥布灵、高扁、鬼怪、地精,是一种传说中的类人生物,一般都有长长的尖耳,鹰钩鼻和金鱼眼。哥布林有着暗绿色皮肤,有着红眼睛,身高在矮人到人类之间都有,个性贪婪
  • 罗曼式风格罗曼式建筑(英语:Romanesque architecture,又译罗马式建筑、罗马风建筑、似罗马建筑)为欧洲中世纪一种以半圆拱为特征的建筑风格,并从12世纪开始逐渐过渡到以尖拱为特征的哥特式
  • 威廉·卡特罗尔威廉·艾伯特·卡特罗尔(英语:William Albert Catterall,1946年10月12日-),出生于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美国药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他的主要贡献是阐明兴奋细胞离
  • 囊蠕虫囊蠕虫(学名:Aschelminthes,又作Aeschelminthes)是过去分类学上的一个门级分类单元,内含多种假体腔动物及其他类似的动物,包括线虫动物、轮形动物、腹毛动物、动吻动物、线形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