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尾龙类

✍ dations ◷ 2025-10-22 03:16:57 #坚尾龙类
Avipoda Novas, 1992坚尾龙类(学名:Tetanurae)是个演化支,包含大部分的兽脚亚目恐龙(也包含恐龙的后代鸟类)。坚尾龙类首次出现于侏罗纪早期或中期。许多著名的恐龙属于坚尾龙类,包括:始祖鸟、异特龙、偷蛋龙、棘龙、暴龙、迅猛龙、以及所有现代鸟类。第一种被命名的中生代恐龙是斑龙,是一种基础坚尾龙类恐龙。坚尾龙类意为“坚挺的尾巴”,是由嘉克斯·高斯特(Jacques Gauthier)在1986年根据亲缘分支分类法来建立,包含了大群的兽脚亚目恐龙。高斯特的这份研究是首次将亲缘分支分类法应用于古脊椎动物学上。早期的兽脚类恐龙有肌肉连接股骨与尾巴中段,因此走路时尾巴会左右摇摆;坚尾龙类的股骨-尾巴肌肉经过演化缩短,尾巴后段较不灵活,但有助于奔跑时改变方向。相较于角鼻龙下目,坚尾龙类的头颅骨较不坚实,骨头有空腔,可以减轻头部重量。下颌的牙齿只位于眼睛之前部分,手指数目不超过三指,小腿与踝部独特。坚尾龙类的定义为:在兽脚亚目之中,亲近于现代鸟类,而离角鼻龙较远的所有物种(Kevin Padian等人, 1999年)。高斯特认为坚尾龙类是由肉食龙下目、虚骨龙类所构成;但在高斯特所界定的肉食龙下目之中,有许多属后来被分类为虚骨龙类,或是基础坚尾龙类恐龙(Oliver Rauhut, 2003年)。在1999年,保罗·塞里诺建立新坚尾龙类,包含有结状关节的肉食龙下目、虚骨龙类,而不包含棘龙超科。也在同一年,Kevin Padian等人将坚尾龙类定义为鸟兽脚类的同义名词(Gregory Paul, 1988年),但这个定义稍晚于保罗·塞里诺的定义。目前仍不清楚坚尾龙类的确切起源。冰脊龙过去曾被普遍认定是坚尾龙类的第一个真正物种,但近年多认为冰脊龙较接近双脊龙科。如果冰脊龙属于坚尾龙类,三叠纪将没有真正的坚尾龙类化石纪录;坚尾龙类应该在三叠纪时期,起源于腔骨龙超科(根据旧式的角鼻龙下目定义)。近年的研究多认为,角鼻龙下目、坚尾龙类拥有最近共同祖先,两者共组另一演化支。棘龙科与异特龙科都是大型的掠食动物,繁盛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尤其是在冈瓦纳大陆;但它们似乎在白垩纪土仑阶就已灭绝,原因可能是来自于角鼻龙下目阿贝力龙科与虚骨龙类暴龙科恐龙的竞争。多样化的虚骨龙类持续存活到中生代末期,除了鸟纲(冠群演化支)以外都灭绝了。现代鸟类是坚尾龙类演化支里唯一存活的代表。

相关

  •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简称科博馆,是位于台湾台中市北区的公立科学博物馆,是中华民国国家十二项建设文化建设项下兴建的首座科学博物馆。该馆馆区由科学中心、太空剧场、生命科学
  • 萨莫耶德语族萨莫耶德语族是在亚欧大陆最北部的乌拉尔山脉两边居民所用的语言,使用该语言的被称为萨莫耶德人,粗略计算有30,000使用者。萨莫耶德语族与芬兰-乌戈尔语族组成乌拉尔语系。萨
  • 离心机离心机是一种机械,可借由电动机或其他机械的带动而高速转动,产生数千倍于重力的离心力,以加快液体中颗粒的沉降速度,把样品中不同沉降系数和密度质量的物质分离。离心力的大与小
  • 小古猫属小古猫属(学名:Miacis),又名细齿兽,是一属已灭绝的细齿兽类,生存于6500-4200万年前的古新世晚期。它们代表了现今食肉目的祖先,小古猫有五爪,大小像鼬,生活在北美洲及欧洲大陆。它们
  • 杂化轨道杂化轨道(英语:Hybrid orbital)是指原子轨道经杂化(hybridization)后所形成的能量简并的新轨道,用以定量描述原子间的键结性质。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可共同用来解释分子轨道的形
  • 核糖核酸外切酶核糖核酸外切酶(Exoribonucleases)是核糖核酸(RNA)的外切酶,是一种能降解RNA,并在5'端或3'端的核苷酸移除的酶。能移除5'端核苷酸的这种酶称作“5'-3'核糖核酸外切酶”,而能移除3'
  • 郭 雷郭雷(1961年11月1日-),山东淄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科学家。1982年,自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84年,自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自中国科学
  • 除湿机除湿机是一种家用电器,用来降低空间中的湿度。一般使用除湿器主要是为了健康的因素,潮湿的空气会助长霉菌的增生,而引发许多健康的问题。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最好是在60至70%之间
  • 角动量在物理学中,角动量是与物体的位置矢量和动量相关的物理量。对于某惯性参考系的原点 O {\displaystyle \mathbf
  • 力 (消歧义)力可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