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坚尾龙类
✍ dations ◷ 2025-08-08 11:31:13 #坚尾龙类
Avipoda Novas, 1992坚尾龙类(学名:Tetanurae)是个演化支,包含大部分的兽脚亚目恐龙(也包含恐龙的后代鸟类)。坚尾龙类首次出现于侏罗纪早期或中期。许多著名的恐龙属于坚尾龙类,包括:始祖鸟、异特龙、偷蛋龙、棘龙、暴龙、迅猛龙、以及所有现代鸟类。第一种被命名的中生代恐龙是斑龙,是一种基础坚尾龙类恐龙。坚尾龙类意为“坚挺的尾巴”,是由嘉克斯·高斯特(Jacques Gauthier)在1986年根据亲缘分支分类法来建立,包含了大群的兽脚亚目恐龙。高斯特的这份研究是首次将亲缘分支分类法应用于古脊椎动物学上。早期的兽脚类恐龙有肌肉连接股骨与尾巴中段,因此走路时尾巴会左右摇摆;坚尾龙类的股骨-尾巴肌肉经过演化缩短,尾巴后段较不灵活,但有助于奔跑时改变方向。相较于角鼻龙下目,坚尾龙类的头颅骨较不坚实,骨头有空腔,可以减轻头部重量。下颌的牙齿只位于眼睛之前部分,手指数目不超过三指,小腿与踝部独特。坚尾龙类的定义为:在兽脚亚目之中,亲近于现代鸟类,而离角鼻龙较远的所有物种(Kevin Padian等人, 1999年)。高斯特认为坚尾龙类是由肉食龙下目、虚骨龙类所构成;但在高斯特所界定的肉食龙下目之中,有许多属后来被分类为虚骨龙类,或是基础坚尾龙类恐龙(Oliver Rauhut, 2003年)。在1999年,保罗·塞里诺建立新坚尾龙类,包含有结状关节的肉食龙下目、虚骨龙类,而不包含棘龙超科。也在同一年,Kevin Padian等人将坚尾龙类定义为鸟兽脚类的同义名词(Gregory Paul, 1988年),但这个定义稍晚于保罗·塞里诺的定义。目前仍不清楚坚尾龙类的确切起源。冰脊龙过去曾被普遍认定是坚尾龙类的第一个真正物种,但近年多认为冰脊龙较接近双脊龙科。如果冰脊龙属于坚尾龙类,三叠纪将没有真正的坚尾龙类化石纪录;坚尾龙类应该在三叠纪时期,起源于腔骨龙超科(根据旧式的角鼻龙下目定义)。近年的研究多认为,角鼻龙下目、坚尾龙类拥有最近共同祖先,两者共组另一演化支。棘龙科与异特龙科都是大型的掠食动物,繁盛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尤其是在冈瓦纳大陆;但它们似乎在白垩纪土仑阶就已灭绝,原因可能是来自于角鼻龙下目阿贝力龙科与虚骨龙类暴龙科恐龙的竞争。多样化的虚骨龙类持续存活到中生代末期,除了鸟纲(冠群演化支)以外都灭绝了。现代鸟类是坚尾龙类演化支里唯一存活的代表。
相关
- 病史病史,为自然人个人或家族以往所患疾病的历史。在医学上,可从病史可以推测及研究出某些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或交叉影响。例如儿童病历史、家庭遗传、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性行为
- 电子排布电子排布,或称电子排序、电子构型,指电子在原子、分子或其他物理结构中的每一层电子层上的排序及排列形态。正如其他基本粒子,电子遵从量子物理学,而不是一般的经典物理学;电子也
- 2019冠状病毒病中国大陆疫情有以下的分页:
- 正念疗法正念疗法英文为 Mindfulness,被归类在第三波认知行为疗法,正念是一种专注于当下,全然开放的自我觉察,不需要带有自我批判的心态,改以好奇心和接纳,迎接内心和脑海的每个念头,也就是
- 植物 (消歧义)植物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自一般认为的植物学奠基人特奥弗拉斯托至今,“植物”的概念多经变化,本消歧义页列出“植物”可能指代的概念,及其可能包含的子类群。
- 干馏干馏,又称碳化(英语:Carbonization)(其他的“碳化作用”是指钢筋混凝土失效形式的一种术语)、炭化(英语:Charring)、焦化(英语:Torrefaction),是指固体或有机物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
- 阴阳传统宗教仪式:神明秘密社会:阴阳,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二元论观念。古代中国文人将既相反又相关的事物特征,例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牝牡、上下、左右、动静、刚柔、刑德
- 槲皮素檞皮素(Quercetin),也称作五羟黄酮,又称槲皮素。是一种存在于水果、蔬菜和谷物等植物中的植源性黄酮类化合物。檞皮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英文名“quercetin”最早出现于1857
- 桃儿七桃儿七(学名:Podophyllum hexandrum)是喜玛拉雅山周边低地的多年生草药。它们低垂在地面,呈光泽绿色。在少有的枝上长出有裂的叶子,花朵呈淡粉红色,果实呈鲜红色。其外观适合配衬
- 双孢蘑菇双孢蘑菇(学名:Agaricus bisporus)俗称洋菇、口蘑,为伞菌科伞菌属的一种,是最常见的食用菇之一,肉质肥厚。原生于欧洲及北美洲,人类至少自古希腊时代起便开始食用,人工栽培则约始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