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日本国势调查是日本第一次国势调查,普查标准日在1920年(大正9年)10月1日。
日本的国势调查原型是明治12年 (1879年) 杉亨二在现在的山梨县所举行的“甲斐国现在人别调”,但是当时的社会情势并没有客观条件可以实施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1895年9月国际统计学会会议在瑞士举行,鼓励日本政府参加“1900年世界人口普查”。明治35年 (1902年) 2月众议院议员内藤守三提出“国势调查ニ关スル法律”法案,同年12月通过 (明治35年法律第49号),第一条规定每十年举行一次国势调查,大正11年 (1922年) 国势调查法第一条改正:在两次国势调查中间应举行简易调查。然而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原本计划施行的第一次国势调查暂停。1915年调查又遇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停办,之后顺应世界潮流,改为每逢西元“零”年举办国势调查。
江户时代的人口统计是“宗门人别改帐”。江户时代发布基督教禁教令,为了调查民众宗教信仰而作成宗门改帐,后来宗教调查的目的淡化,变成征税的基本资料,这是近代户籍制度的雏形。宗门人别改帐由町村长作成,记载各户家族成员的姓氏、年龄与信仰派别,每年或每数年更新一次,实际上有户籍制度的功能。因婚姻或学徒关系而迁出时,需在迁入地重新登记,没有经过正式程序而脱籍者有居住限制且没有社会保障,这些被排除在社会体系外的人被称为非人。全国人口调查自享保6年 (1721年) 开始,调查对象仅含有籍者,且领有俸禄的武士、皇族与公家不在调查范围内。另外德川幕府的主要根据地在东日本,其他藩侯对于乳幼儿的统计标准不一,例如和歌山藩调查8岁以上人口、金泽藩调查15岁以上人口。无籍者、秽多、非人、调查不完备、重复脱漏的人口估计约有两三百万,根据统计学者高野岩三郎所著《本邦人口の现在及将来》,江户时代后半 (1726-1846年) 的日本人口大约在2800~3000万人左右。
进入明治时代,明治4年 (1871年) 通过《户籍法》,翌年现代的户籍制度开始实行,明治5年 (1872年) 3月8日日本的“本籍人口”是3311万人。本籍人口是户籍账簿上的人口,是行政登记而非直接人口调查;由于乡村人口流动到城市,本籍人口并不一定都住在本籍地,跟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出入。本籍人口包含了常住在海外的日本人,但不包括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本籍人口的数字每年发表在《日本帝国统计年鉴》,1920年以前是评估日本人口的主要依据。根据户籍登记与人口普查结果,本籍人口大约比普查实际人口多了约130万人,住在日本的外国人不到10万,外国人不必登记户籍,由此可以反推户籍在日本但实际不在日本的日本人超过140万。
第一回国势调查负责单位是临时国势调查局,大正10年 (1921年) 业务移转到内阁统计局。普查标准时刻是1920年10月1日午前零时。普查对象是“现在人口”( population),现在人口是指普查当日正居住或暂住在所查现在地的人口。调查项目包含:姓氏、性别、年龄、配偶关系、职业、出生地与国籍。第一回国势调查花费约295万7千日圆,相当于当时农商务省一年的预算。
国势调查说明
第一回国势调查记念邮票,1920年9月25日发行
第一回国势调查富山县射水郡守山村调查员
第一回国势调查记念
第一回国势调查记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