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罗娜(英语:Typhoon Lorna)是1961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7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风暴在8月19日形成,在8月28日消散,维持了9天。
1961年8月19日上午8时,一个低压区正在133.6°E,12.1°N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发展,8月19日下午14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气象局、JTWC升格该低压区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编号20W。热带低压20W在广阔的西北太平洋上稳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动。8月20日14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气象局升格20W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劳娜”(Lorna),此时风暴位于130.1°E,15.7°N并在持续增强中。到了8月21日14时,劳娜被升格为台风,其结构亦已经相当成熟,中心风速已达35m/s(蒲氏12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气象局台风等级,JTWC一级台风等级),几乎与此同时,劳娜突然转向西南方向行进,移动方向几乎转了90°。劳娜仍在继续增强。
8月22日02时,劳娜恢复向西北方向移动,于当日上午8时开始在127.3°E,16.8°N附近停滞打转,当天晚8时即被再次升格为强台风。8月23日起,劳娜再次恢复向西北方向前进,强度继续增强,并把矛头对准台湾。等到8月24日2时,劳娜中心风速已达55m/s,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气象局升格为超强台风,劳娜的增强并没有因为达到超强台风级而停止,而是不断快速增强。
8月24日14时,劳娜达到了生命史上的峰值强度--65m/s(蒲氏18级,JTWC四级台风强度),此时劳娜环流成熟,风眼结构良好,眼墙清晰。8月24日20时,超强台风劳娜集结于台湾恒春东南165千米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8月25日5时许,劳娜携55m/s的狂风登陆台湾屏东,登陆后,由于受到中央山脉的阻隔,环流被切离,强度因此加速减弱,8月25日10时出海时,已经减弱为强台风,风速也减至45m/s,有14级。
次日凌晨2时,劳娜以强热带风暴的强度登陆厦门,中心风速30m/s。登陆后,劳娜并没有像其他热带气旋一样迅速减弱消散,而是减弱为热带扰动后继续向西北行进,于8月27日20时在衡阳市附近转向西偏南前进。8月28日08时,劳娜在永州再次转向南偏西方向。8月28日14时,劳娜受地形的牵制,转向西南方向前进,并于当晚20时抵达桂林漓江,沿途的西南水库和杨堤乡严加防备即将到来的强降水。晚2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气象局对劳娜停止编号。1961年8月23日上午,劳娜在停编后不久终于减弱消散。
超强台风劳娜登陆70余小时后才彻底消散,创造了热带气旋登陆后不消散的时间记录。
气象所于8月23日下午10时30分发布海上台风警报,8月24日上午11时30分发布陆上台风警报,8月25日下午10时解除陆上台风警报,8月26日上午10时30分解除所有台风警报。
高屏及台东地区有灾情,有人员伤亡、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