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橄榄核

✍ dations ◷ 2025-11-11 08:47:30 #下橄榄核
下橄榄核(Inferior olive),是脑的延髓的一个神经核团,会与较小的上橄榄核一同形成橄榄体。下橄榄核负责整合感觉和运动讯息,为小脑输入信息的主要来源。舌下神经核(英语:hypoglossal nucleus)的神经节会在下橄榄核及椎体束之间的穿出离开脑干,即舌下神经下橄榄核的基本解剖构造是呈褶皱装的层体结构,并在延髓较锥体较为外侧的部位形成一个具开口的不完整囊状结构。结构的开口朝向内侧,称为核门(hilum)。核门会朝小脑方向发出大量神经纤维,称为橄榄小脑束(英语:Olivocerebellar tract),在中缝与对侧的橄榄小脑束交叉后,进入下小脑脚(英语: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上行至小脑。进入脑干之后的神经纤维被称为攀援纤维(英语:climbing fibers),并与小脑的蚓状部、正中旁小叶(英语:paramedian lobule),和小脑半球的皮质形成突触。下橄榄核是小脑爬行纤维的来源。下橄榄内的神经元被认为是编码运动过程中的“误差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橄榄小脑束被输送到小脑皮层和深部核团,进行进一步处理来辅助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下橄榄核的萎缩导致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英语: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延髓在下橄榄正中水平的横切面。该图显示发自下橄榄脐部的橄榄下脑束纤维。右侧延髓和小脑矢切面,下橄榄也被切开。Human brain frontal (coronal) section本条目包含来自属于公共领域版本的《格雷氏解剖学》之内容,而其中有些资讯可能已经过时。2° (Spinomesencephalic tract(英语:Spinomesencephalic tract) → Superior colliculus(英语:Superior colliculus) of Midbrain tectum(英语:Midbrain tectum))

相关

  • 性行为 (消歧义)性行为可能指:
  • 摩拉维亚摩拉维亚(捷克语:Morava;德语:Mähren;英语:Moravia),为捷克东部一地区,得名于起源该地区的摩拉瓦河。位于南部维也纳盆地深处的沉积层正被钻探,以寻找石油与褐煤,而俄斯特拉发附近的煤
  • 沙·鲁克·罕沙鲁可汗(印地语:शाहरुख़ ख़ान,乌尔都语:شاہ رخ خان‎‎,普什图语:شاه روخ خان,英文: Shahrukh Khan、 Shah Rukh Khan,又译沙鲁可汗、沙鲁克·汗,1965
  • 菲舍尔恩斯特·奥托·菲舍尔(德语:Ernst Otto Fischer,1918年11月10日-2007年7月23日),德国化学家。因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与杰弗里·威尔金森一起获得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1901年:范
  • 高濂高濂(1573年-1620年),字深甫,号瑞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万历年间的名士、戏曲家、养生家及书籍收藏家。工诗词及戏曲,藏书丰富,“少婴赢疾,复苦瞆眼”,高濂喜欢谈医道,重养生,咨访奇方秘
  • 查尔斯·约瑟夫·米纳德查尔斯·约瑟夫·米纳德(法语:Charles Joseph Minard;发音:;1781年3月27日-1870年10月24日),法国土木工程师,以其对资讯图表在土木工程与统计上的应用闻名;另外,米纳德也以其以地图呈现
  • 越光米越光米(コシヒカリ)是原产于日本的水稻品种之一,属于粳稻,官方名称为片假名书写的“コシヒカリ”,1956年登录日本农林编号为“农林100号”。命名为“越光”的原因是因为原产地福
  • 公转公转(英语:Orbital revolution),是一物体以另一物体为中心,沿一定轨道所作的转动;所沿着的轨道可以为圆、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在天文学上,一般用来形容行星、彗星等星体环绕恒星
  • 针叶林北方针叶林或泰卡林是满布松柏的森林,主要分布于阿拉斯加、加拿大、瑞典、芬兰、挪威和俄罗斯(尤其西伯利亚),零散分布于美国本土极北(明尼苏达州、纽约上州、新罕布夏州、缅因州
  • 火浣布火浣布,亦称火烷布,为用石棉纤维纺织而成的布。因具有不燃性,且在火中可去污,而得名。有传说称此为日南郡北景县的一种火鼠(火光兽)毛皮编织而成。其名最早现于《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