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苯甲基自由基
✍ dations ◷ 2025-07-04 21:03:59 #三苯甲基自由基
三苯甲基自由基(化学式:(C6H5)3C·)是有机化学家所观测到的第一个自由基。由于苯基体积较大,三苯甲基自由基中的三个苯基不可能与中间的碳原子共平面,而是排成螺旋桨式。由于三个苯基的存在形成离域体系,故三苯甲基自由基比一般的自由基都要稳定得多。1900年,摩西·冈伯格(Moses Gomberg)用纯银或锌在苯等惰性溶剂中处理三苯卤甲烷得到一个白色固体。冈伯格认为该白色固体是三苯卤甲烷的 Wurtz反应偶联产物六苯乙烷(下图中的 4)。但他随即发现这个产物比他想象中的六苯乙烷要活泼许多,例如它可以很快与碘和氧气发生作用,分别生成三苯碘甲烷和过氧化物。“六苯乙烷”在溶液中部分离解为自由基,例如它的苯和醚溶液呈黄色,若迅速振荡,则由于和空气接触发生氧化而颜色消失,过几秒钟后黄颜色重现,继续振荡时黄颜色又消失,这样消失又出现反复多次。这是最早报道自由基存在的一个现象,尽管当时关于自由基的说明还不能为许多化学家所接受。从上述溶液还可以分离出三苯甲基的过氧化物,白色固体,熔点 185°C。从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六苯乙烷”在溶液中仅部分离解为有色的自由基,并且为可逆过程。而当溶液中的自由基遇到氧气,则形成无色的过氧化物。有多少“六苯乙烷”分解为自由基,则形成相应量的过氧化物,而当这个溶液放置时,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六苯乙烷”又部分离解为自由基,并达到平衡,颜色又出现。当将“六苯乙烷”的溶液冷却至 −196°C 时,则黄颜色消失,并且在此温度下不能与氧作用。它的1%苯溶液在 20°C 仅有 2~3%发生离解,但在 80°C 时则有 25~30%发生离解。“六苯乙烷”离解为自由基的程度也决定于芳基的性质和浓度,一般随价电子云分散的可能性增大而增加。1904年时有人提出“六苯乙烷”的结构实际上为醌式结构(图1中的 3),但这个说法不为当时的大多数化学家所接受,长期来人们还是一直认为存在如下平衡:直到 1968 年,有人利用核磁共振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上述平衡体系,发现所谓“六苯乙烷”确为醌式结构。 两个三苯甲基自由基并非简单的甲基碳之间的偶联,二聚的方式为一个三苯甲基碳加到另一个自由基中苯基的对位上,形成一个环己二烯衍生物。从三苯甲基自由基的构型很容易看出,两个巨大的自由基很难彼此接近而形成六苯乙烷,而是以较小空间要求的方式形成醌式二聚体。
相关
- 冲田总司冲田 总司(1842年7月8日-1868年7月19日),本名藤原春政,幼名宗次郎,后改为藤原房良、冲田总司,生于江户(今日本东京都)白河藩宅,是江户时代后期的新选组队士、局长助勤、一番队组长、剑
- 皮埃尔·居里皮埃尔·居里(法语: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1906年4月19日),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曾经由于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皮埃尔由父亲在家亲自教育,自小就在物理与数
- 拓朴异构酶拓扑异构酶(英语:Topoisomerase;type I:EC 5.99.1.2,type II:EC 5.99.1.3)是一种异构酶,能使DNA长链断裂与接合。专门参与DNA拓扑构形(DNA topology)改变的过程,最早的发现者是出身台湾
- 贝洛·瑟凯福尔维-纳吉瑟凯福尔维-纳吉·贝洛(匈牙利语:Szőkefalvi-Nagy Béla,1913年7月29日-1998年12月21日),出生于克卢日-纳波卡,匈牙利数学家。他的父亲瑟凯福尔维-纳吉·久洛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
- 乙硒醇乙硒醇(分子式:CH3CH2SeH),是一种硒醇类的有机化合物,常见硒醇之一,结构上由乙醇中的氧原子被硒替代得到,但键角比乙硫醇小,约为91度,略比乙碲醇大。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微溶于
- BTCBTC可以指:
- 大虎头蜂大虎头蜂(学名:Vespa mandarinia)是分布亚洲地区的黄蜂,亦是全世界体型最大的胡蜂,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的昆虫专家在云南省普洱市与缅甸交界的地区,发现一只长超过6厘米、翼展达9.3
- 神经工程学参数所指定的目标页面不存在,建议更正成存在页面或直接建立下列一个页面(建立前请先搜寻是否有合适的存在页面可以取代):在物理科学中,神经工程学是新兴的、用工程技术研究中枢和
- 冠状面冠状面 (英语:coronal plane或frontal plane)为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腹背)两部分的断面。
- 行人文化实验室行人文化实验室(Flâneur Culture Lab)是台湾的一家出版社,创立于1998年,全衔为行人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行人出版社成立于台北市,创立人是陈传兴。行人出版社最初只是为了出版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