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苯甲基自由基
✍ dations ◷ 2025-09-06 14:53:40 #三苯甲基自由基
三苯甲基自由基(化学式:(C6H5)3C·)是有机化学家所观测到的第一个自由基。由于苯基体积较大,三苯甲基自由基中的三个苯基不可能与中间的碳原子共平面,而是排成螺旋桨式。由于三个苯基的存在形成离域体系,故三苯甲基自由基比一般的自由基都要稳定得多。1900年,摩西·冈伯格(Moses Gomberg)用纯银或锌在苯等惰性溶剂中处理三苯卤甲烷得到一个白色固体。冈伯格认为该白色固体是三苯卤甲烷的 Wurtz反应偶联产物六苯乙烷(下图中的 4)。但他随即发现这个产物比他想象中的六苯乙烷要活泼许多,例如它可以很快与碘和氧气发生作用,分别生成三苯碘甲烷和过氧化物。“六苯乙烷”在溶液中部分离解为自由基,例如它的苯和醚溶液呈黄色,若迅速振荡,则由于和空气接触发生氧化而颜色消失,过几秒钟后黄颜色重现,继续振荡时黄颜色又消失,这样消失又出现反复多次。这是最早报道自由基存在的一个现象,尽管当时关于自由基的说明还不能为许多化学家所接受。从上述溶液还可以分离出三苯甲基的过氧化物,白色固体,熔点 185°C。从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六苯乙烷”在溶液中仅部分离解为有色的自由基,并且为可逆过程。而当溶液中的自由基遇到氧气,则形成无色的过氧化物。有多少“六苯乙烷”分解为自由基,则形成相应量的过氧化物,而当这个溶液放置时,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六苯乙烷”又部分离解为自由基,并达到平衡,颜色又出现。当将“六苯乙烷”的溶液冷却至 −196°C 时,则黄颜色消失,并且在此温度下不能与氧作用。它的1%苯溶液在 20°C 仅有 2~3%发生离解,但在 80°C 时则有 25~30%发生离解。“六苯乙烷”离解为自由基的程度也决定于芳基的性质和浓度,一般随价电子云分散的可能性增大而增加。1904年时有人提出“六苯乙烷”的结构实际上为醌式结构(图1中的 3),但这个说法不为当时的大多数化学家所接受,长期来人们还是一直认为存在如下平衡:直到 1968 年,有人利用核磁共振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上述平衡体系,发现所谓“六苯乙烷”确为醌式结构。 两个三苯甲基自由基并非简单的甲基碳之间的偶联,二聚的方式为一个三苯甲基碳加到另一个自由基中苯基的对位上,形成一个环己二烯衍生物。从三苯甲基自由基的构型很容易看出,两个巨大的自由基很难彼此接近而形成六苯乙烷,而是以较小空间要求的方式形成醌式二聚体。
相关
- 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理学(Forensic toxicology)是一门主要应用毒理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自杀、他杀和意外或灾害事故引起中毒的学科。药物滥用、环境污染、医源性药物
- 脊髓性肌萎缩症脊髓性肌肉萎缩症(英语:Spinal muscular atrophy,简写为SMA),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疾病。它会造成运动神经元退化、肌肉萎缩,肌肉无力,最终造成死亡。控制肌肉的运动神经里的某种蛋白质
-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oseph Arrow,1921年8月23日-2017年2月21日),美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被认为是二战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对许多经济学
- 氮化镁氮化镁(Mg3N2)是由氮和镁所组成的无机化合物。在室温下纯净的氮化镁为黄绿色的粉末,但含有一部分氧化镁杂质的氮化镁是灰白色的。氮化镁和许多金属氮化物一样,会和水反应产生氨
- dTTP胸苷三磷酸(Thymidine triphosphate;TTP)是一种核苷三磷酸,也是合成DNA的原料之一。
- 合成纤维合成纤维(英语:Synthetic fiber)是科学家广泛研究改进天然存在的动物(英语:Animal fiber)和植物纤维的结果。通常,合成纤维通过将纤维形成材料通过喷丝板挤出到空气和水中,形成一条
- 分布直方图在统计学中,直方图(英语:Histogram)是一种对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表示,是一种二维统计图表,它的两个坐标分别是统计样本和该样本对应的某个属性的度量,以长条图(bar)的形式具体表现。因
- 刚毛刚毛(英语:Bristle)是指坚硬的毛发、羽毛或人造聚合物,包括动植物身上的毛和工具上的刷毛。另外,鬃,如猪鬃、马鬃则指这些动物上的硬毛。尼龙刚毛常用于制作清洁用具,如牙刷、厕刷
- 剑潭古寺剑潭古寺,又名剑潭寺、观音寺,位于台湾台北市中山区大直北安路,原为主祀观世音菩萨之佛教寺院。1773年,剑潭古寺创建,主祀神观音佛祖,为台北盆地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台湾日治时期19
- 1993年199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处决的死刑犯列表,旨在列出199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处决的死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