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苯甲基自由基
✍ dations ◷ 2025-08-17 07:36:42 #三苯甲基自由基
三苯甲基自由基(化学式:(C6H5)3C·)是有机化学家所观测到的第一个自由基。由于苯基体积较大,三苯甲基自由基中的三个苯基不可能与中间的碳原子共平面,而是排成螺旋桨式。由于三个苯基的存在形成离域体系,故三苯甲基自由基比一般的自由基都要稳定得多。1900年,摩西·冈伯格(Moses Gomberg)用纯银或锌在苯等惰性溶剂中处理三苯卤甲烷得到一个白色固体。冈伯格认为该白色固体是三苯卤甲烷的 Wurtz反应偶联产物六苯乙烷(下图中的 4)。但他随即发现这个产物比他想象中的六苯乙烷要活泼许多,例如它可以很快与碘和氧气发生作用,分别生成三苯碘甲烷和过氧化物。“六苯乙烷”在溶液中部分离解为自由基,例如它的苯和醚溶液呈黄色,若迅速振荡,则由于和空气接触发生氧化而颜色消失,过几秒钟后黄颜色重现,继续振荡时黄颜色又消失,这样消失又出现反复多次。这是最早报道自由基存在的一个现象,尽管当时关于自由基的说明还不能为许多化学家所接受。从上述溶液还可以分离出三苯甲基的过氧化物,白色固体,熔点 185°C。从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六苯乙烷”在溶液中仅部分离解为有色的自由基,并且为可逆过程。而当溶液中的自由基遇到氧气,则形成无色的过氧化物。有多少“六苯乙烷”分解为自由基,则形成相应量的过氧化物,而当这个溶液放置时,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六苯乙烷”又部分离解为自由基,并达到平衡,颜色又出现。当将“六苯乙烷”的溶液冷却至 −196°C 时,则黄颜色消失,并且在此温度下不能与氧作用。它的1%苯溶液在 20°C 仅有 2~3%发生离解,但在 80°C 时则有 25~30%发生离解。“六苯乙烷”离解为自由基的程度也决定于芳基的性质和浓度,一般随价电子云分散的可能性增大而增加。1904年时有人提出“六苯乙烷”的结构实际上为醌式结构(图1中的 3),但这个说法不为当时的大多数化学家所接受,长期来人们还是一直认为存在如下平衡:直到 1968 年,有人利用核磁共振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上述平衡体系,发现所谓“六苯乙烷”确为醌式结构。 两个三苯甲基自由基并非简单的甲基碳之间的偶联,二聚的方式为一个三苯甲基碳加到另一个自由基中苯基的对位上,形成一个环己二烯衍生物。从三苯甲基自由基的构型很容易看出,两个巨大的自由基很难彼此接近而形成六苯乙烷,而是以较小空间要求的方式形成醌式二聚体。
相关
- 遗传遗传(英语:Heredity),俗称随根,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遗传学是研究此一现象的学科,目前已知地球上现存的生命主要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除了遗传之外,决定生物
- 动物相动物相(拉丁文:Fauna),又译动物群或动物区系,指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特定动物种群。Fauna的另一个意思是动物志,是对一个动物区系的纪录和描述。“动物相”翻译自欧洲语言的Fauna,这
- 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全称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缩写为APAC,是西太平洋地区周边国家包括岛屿的总称。亚太地区在狭义上,是指东亚、东南亚等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地区、大洋洲、以及太平洋上的各岛
-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英语:Falsifiability),又称可反证性、可否证性,在科学和科学哲学中用来表示由经验得来的表述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并使用严格证伪法来判别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即“这些结论必须
- 攀援始祖兽始祖兽(学名Eomaia)是一种已灭绝的哺乳动物,有可能是真兽下纲的最早祖先。始祖兽的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的义县组发现,可追溯至下白垩纪的巴列姆阶。这个标本长10厘米及差不多完整,估
- 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是抗药性的一种形式,借此特性,一些微生物亚群体,通常是细菌种,能够在暴露于一或多种抗生素之下得以生存;对多种抗生素具抗药性的病原体被视为
- 石元春石元春(1931年2月18日-),湖北武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学家。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和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
- 离片椎目离片椎目(Temnospondyli),因为翻译的不同又称离椎螈目、离椎龙目、离椎目,是原始两栖类的重要但极度分化的分类,在石炭纪、二叠纪及三叠纪非常繁盛。当中有部分一直保持原有的生
- 853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逝世重要人物
- 波希米亚波希米亚(捷克语:Čechy;波兰语:Czechy;德语:Böhmen;拉丁语:Bohemia)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