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因陀罗
✍ dations ◷ 2025-08-08 09:31:57 #因陀罗
因陀罗(梵语:इन्द्र,Indra),又名帝释天(Śakra),印度教神明,吠陀经籍所载众神之首。本是古印度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现最多的神之一,出现次数仅次于阿耆尼,曾一度是诸神的领袖、雷神和战神,空界的主宰。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称为舍脂。远古希腊的信仰从印度西北方流入,但人们对他的信仰在后吠陀时期逐渐地弱化,雷神的神祇地位因婆罗门教修改之后的梵天、湿婆、毗湿奴三神所取代。因陀罗,梵文全名为“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音译为“释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达罗”。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时,根据汉语语序(汉文),将其翻转,故称为“帝释天”,又称“帝释”。因陀罗是女神阿底提的儿子,为阿底提耶诸神之一。他们的父亲一般认为是生主迦叶波。根据不同的传说,他也被认为是出身阿修罗神或是提婆神。他征服人间和魔界无数敌手,降服太阳、杀死延续季风雨的天龙弗栗多。在《梨俱吠陀》1.32记载因陀罗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他与弗栗多的决斗(vRtrahatya)。传说巨蛇弗栗多阻挡了地下的水流出来,导致严重的旱灾。因陀罗喝下三大杯祭礼中所奠苏摩酒来提高其战斗能力,准备与巨蛇交战,并用金刚杵(雷电)杀死了弗栗多和它母亲达努(英语:Danu (Asura)),释放被堵住的水流。他的盟友有驾云降雨的楼陀罗(或暴风神)、双马童以及毗湿奴。在北欧神话和祆教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故事。神话比较学家普遍认为,在《波斯古经》的三头龙Aži Dahāka(英语:Aži Dahāka)(因同为邪恶化身,后来与波斯暴君蛇王札哈克(英语:Zahhak),两者形象合而为一)被名唤Thraetaona(英语:Thraetaona)的勇士所杀的故事,与因陀罗与弗栗多的情节相结合,必是古印欧人史前文化的一部分。
相关
- 吡哆醇吡哆醇(英语:Pyridoxine)是一种被称为维生素B6的化合物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吡哆醛与吡哆胺。它与吡哆胺的不同在于4位取代基。它也常被用作“吡哆醇盐酸盐”。化合物基于吡啶环,
- Apicomplexa见内文顶复门(学名:Apicomplexa,亦作Apicomplexia)是原生真核生物之下一个寄生囊泡虫的门,是一个物种分类众多的大类。其中大部分含有独特的四层膜细胞器顶质体,属于色素体的一种,
- 对外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援助意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东欧等地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援助主
- 马斯河默兹河(法语:Meuse)也称马斯河(荷兰语:Maas, Maes),发源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上马恩省朗格勒高原,流经比利时,最终在荷兰注入北海,和莱茵河口连成三角洲,全长925公里,是欧洲的主要河流。
- 贝尔福阿瑟·詹姆斯·贝尔福,第一代贝尔福伯爵,KG,OM,PC,DL(英语:Arthur James Balfour, 1st Earl of Balfour,1848年7月25日-1930年3月19日),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任首相,任期自1902年7月开始
- α-螺旋α螺旋(alpha helix (α-helix);Pauling–Corey–Branson α-helix;3.613-helix)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它和β折叠一起被称为“规则二级结构”,因为他们都具有重复的Φ和Ψ值(Cα-N
- 电烧烧蚀(消融,Ablation)是物体表面经由汽化、切削、或其它侵蚀作用,去除表面材料或物质的过程。烧蚀材料的例子如下:包括太空船升空和返回时穿越大气层、在冰川的冰和雪、药物和被动
- 1899年及1907年海牙公约海牙公约,亦称“海牙法规”(法语:Convention de La Haye),是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法语:Conférences de La Haye)所通过的公约和声明文件的总称。(1899年5月18日~7月29日)(19
- 林地疏林是一个植被主要为树木的土地,疏林为森林的一种,和森林的不同处在于两者的树冠。在森林中,大部分的树冠都是相连的。因此,阳光不能轻易的到达地面;疏林则容许阳光透入地面,但仍
- ACT澳大利亚首都领地(英语: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缩写为ACT),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所在地,是澳大利亚管辖区最小但人口最稠密的州层级行政区。它全境位于新南威尔士州境内,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