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西来说,是指历史学和考古学中的一种旧假说,认为中国古代文明并非起源于本地,而是从西方传入。至今多数认为证据不确凿。
最早提出西来说的,是西学东渐时期的天主教传教士,比如南怀仁在《道学家传》小序中称伏羲是亚当的“第十三代子孙”。李祖白因受汤若望的影响,在《天学传概》中,也提出“中国之初人实如德亚之苗裔”。这种说法立即遭到了中国学界的反感,杨光先更是以此作为反对西方历法的借口,称李祖白“实欲挟大清之人尽叛大清而从邪教,是率天下无君无父也”,掀起了康熙历狱。此后历狱虽然得以平反,但是中国文化西来之说,不复有人提起。由康熙帝亲自支持的“西学中源”论,成为了学界的共识。
清朝末年,法国学者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根据自身的研究,再度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论,1894年发表论文《古代中国文化西源考》()。在文中,拉克伯里通过比较古代中国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的近百种相似之处,提出假说,称黄帝是约前2282年左右率领部众迁至中国的一位巴克族(古闪米特人一支)首领,巴比伦典籍中称其为奈亨台(Nakunte)。拉克伯里的研究成果获得日本学者白河次郎等人,以及中国学者章太炎、刘师培与若干著名革命党人陶成章、宋教仁等人赞同。
但是随着中国本土考古学的起步,许多古人类化石在中国相继被发现,成为了柳诒徵、梁启超等人反驳拉克伯里“中国人来自西方”的有利论据,缪凤林在《中国民族西来辩》中根据爪哇人等化石证据明确指出:“东亚之有人,为期实先于西亚”。其后,在学者们的努力下,西来说所依据的不少上古典籍被考证为后世伪作,朱逖先指出:“晚近言汉族西来者,大都取证于汉魏以来之纬书神话。”(《文字学上之中国人种观察》)最后,对于两种文明之间的相似之处,陈嘉异指出:“彼此因地理气候之相等而遂发生类似文明”(《东方文化与吾人之大任》),不能因此推断中国文化是外来的。
五四运动之后,拉克伯里的假说逐渐失去支持,被中国学界否定。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on)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并在当地发掘出许多彩陶。在比较了当地彩陶和中亚阿什哈巴德附近发现的安诺文化彩陶、乌克兰的特里波列文化彩陶,以及甘肃一带发现的彩陶之后,安特生在《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中提出,从中亚开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渐接近当代,说明中国陶器的制作技术是从中亚传入的,因此中国文化亦有可能是从中亚传入的。
但是在1931年,中国学者梁思永发现了河南安阳的后岗三叠层,证明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朝文化一脉相承,未受外界根本性的影响,安特生也承认了这一点。1945年,夏鼐通过在甘肃一带的考古发现,指出安特生对于当地齐家文化的分期有误,齐家文化实际上并不早于仰韶文化,因此安特生的假说失去了实证支持。此后安特生本人也不再坚持中国文化西来说。
柳诒徵在民国早年著《中国文化史》,阐明中国文化的由来,并在学理上上反驳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等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