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铜钡(英语:Barium Copper Silicate),是古代中国西周至汉朝所使用的人工紫、蓝色颜料。
1983年与1992年,伊丽莎白·菲茨休(E. W. FitzHugh)等在中国出土战国至汉代彩绘陶器及青铜器、蓝紫色八棱柱体上发现,分别命名“汉蓝”(Han blue)和“汉紫”(Han purple)。然而已有“中国蓝”名称(原“普鲁士蓝”别名),故统一命名为“中国蓝”(Chinese blue) 、“中国紫”(Chinese purple);瑞士科学家汉斯·柏克(Heinz Berke)又对近年文物样品新的蓝色成分命名“中国深蓝” (Chinese dark blue)。另外尚有实验室合成的“中国浅蓝”(Chinese light blue)。
硅酸铜钡制作技术于东汉后亡佚,及至1900年勒夏特列以埃及蓝(英语:Egyptian blue)(CaCuSi4O10)制备出来。以往认定人造产物,但在南非北开普省发现中国蓝、深蓝的天然硅酸铜钡石。
化学式BaCuSi2O6。最早可见春秋初期的甘肃礼县出土料珠文物中,中国紫、蓝在战国中晚期被制成八棱柱体,除少部分作墓葬窍塞外,很可能是颜料棒。战国晚期在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葬中大量出现,用于料珠着色涂料。秦代用在宫殿壁画和彩绘陶俑,西汉乃至高峰,东汉晚期逐渐消亡。
化学式BaCuSi4O10。1993年在南非北开普省威瑟斯矿场(Wessels Mine)发现其天然硅酸铜钡石,以维也纳大学矿物学暨结晶学者Herta S. Effenberger命名“Effenbergerite”。硅酸铜钡化合物中,中国蓝在结构上最稳定。
化学式BaCu2Si2O7。从山东危山西汉墓出土陶器彩绘解析出来,为中国紫附属产物。2012年同上矿场发现其天然硅酸铜钡石,以苹果公司前CEO、现主要赞助RRUFF计划的Michael Scott命名“Scottyite”。
化学式Ba2CuSi2O7。模拟制备实验合成产物,并非出土文物解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