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铜钡

✍ dations ◷ 2025-04-04 06:44:18 #紫色系,蓝色系,色素,无机颜料,钡化合物,二价铜化合物,氧化物,硅酸盐

硅酸铜钡(英语:Barium Copper Silicate),是古代中国西周至汉朝所使用的人工紫、蓝色颜料。

1983年与1992年,伊丽莎白·菲茨休(E. W. FitzHugh)等在中国出土战国至汉代彩绘陶器及青铜器、蓝紫色八棱柱体上发现,分别命名“汉蓝”(Han blue)和“汉紫”(Han purple)。然而已有“中国蓝”名称(原“普鲁士蓝”别名),故统一命名为“中国蓝”(Chinese blue) 、“中国紫”(Chinese purple);瑞士科学家汉斯·柏克(Heinz Berke)又对近年文物样品新的蓝色成分命名“中国深蓝” (Chinese dark blue)。另外尚有实验室合成的“中国浅蓝”(Chinese light blue)。

硅酸铜钡制作技术于东汉后亡佚,及至1900年勒夏特列以埃及蓝(英语:Egyptian blue)(CaCuSi4O10)制备出来。以往认定人造产物,但在南非北开普省发现中国蓝、深蓝的天然硅酸铜钡石。

化学式BaCuSi2O6。最早可见春秋初期的甘肃礼县出土料珠文物中,中国紫、蓝在战国中晚期被制成八棱柱体,除少部分作墓葬窍塞外,很可能是颜料棒。战国晚期在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葬中大量出现,用于料珠着色涂料。秦代用在宫殿壁画和彩绘陶俑,西汉乃至高峰,东汉晚期逐渐消亡。

化学式BaCuSi4O10。1993年在南非北开普省威瑟斯矿场(Wessels Mine)发现其天然硅酸铜钡石,以维也纳大学矿物学暨结晶学者Herta S. Effenberger命名“Effenbergerite”。硅酸铜钡化合物中,中国蓝在结构上最稳定。

化学式BaCu2Si2O7。从山东危山西汉墓出土陶器彩绘解析出来,为中国紫附属产物。2012年同上矿场发现其天然硅酸铜钡石,以苹果公司前CEO、现主要赞助RRUFF计划的Michael Scott命名“Scottyite”。

化学式Ba2CuSi2O7。模拟制备实验合成产物,并非出土文物解析成分。

相关

  • 盐湖城盐湖城(英语:Salt Lake City、SLC、Salt Lake),是美国犹他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市内人口181,743(2000年),名列美国西部内陆城市的第四位,仅次于丹佛,凤凰城和阿布奎基,大都会区包括萨米
  • 电视广告电视广告,又名TVC广告,是一种经由电视传播的广告形式,通常用来宣传商品、服务、组织、概念等。大部分的电视广告是由外面的广告公司协同广告制片公司所制作,并且向电视台购买播
  • 孙文越飞宣言《孙文越飞宣言》,简称《孙越宣言》,是孙中山与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越飞1923年1月16日于上海见面,商谈中俄两党合作问题后,于1923年1月26日所共同发表之宣言。主要内容包括共同努力
  • 国家外汇管理局1999年规定:印章直径4.5厘米,中央刊国徽,由国务院制发。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简称外汇局,亦简称外管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主管外汇和国际收支工作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现
  • 胡萨克主义胡萨克主义(捷克语:husákismus;斯洛伐克语:husákizmus)是一个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古斯塔夫·胡萨克有关的政治术语。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由卡罗尔·巴奇莱克(19
  • 半开央不圆唇元音半开央不圆唇元音(open-mid central unrounded vowel、low-mid central unrounded vowel)是元音的一种,存在于一些语言当中。该元音的国际音标为⟨ɜ⟩,形如左右翻转的希腊字母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类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类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分类法,按大学学科分类。
  • 芙蓉菊芙蓉菊(学名:,又名蕲艾、千年艾、芙蓉、海芙蓉、白芙蓉、玉芙蓉、香菊、白香菊、白石艾、白艾、日本海芙蓉),是菊科芙蓉菊属的植物,是亚洲的特有植物。分布在台湾、中南半岛、日本
  • 黄宗起黄宗起(1831年-1897年),表字韩钦,又字霞城,自号懒霞,上海嘉定人。道光十一年(1831)生。嘉定县附生,同治十二年举人。画山水仿黄公望。又精医理,编有《弃物治病方汇编》一卷。卒于光绪二
  • 元太科技元太科技(英语:E Ink Holdings Incorporated, 前Prime View International Co., Ltd.)为永丰余的子公司,专营电子纸设计及研发与制造。1992年,元太科技建立了台湾第一座TFT-LCD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