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色界
✍ dations ◷ 2025-05-16 01:47:12 #无色界
无色界或无色界天(梵语:ārūpya-dhātu,巴利语:arūpa-dhātu),又作无色天、无色行天,或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等,又称无色地(ārūpya-bhūmi),佛教术语,为天界之顶层,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此界超越色(物质)而存在,为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禅定者死后所生。佛教认为世界概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包含人类、欲界天人等众生;色界谓脱离了欲念但仍存在色身(物质身体)的天人居地;无色界则是连色身亦超越了的天人的居地。无色界分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佛教经典中所谓“地”是指“境界”、“状态”的意思,例如《瑜伽师地论》、《十地经》等,皆属此意)。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如称为“空无边处天”等。“无色界”众生 无有物质形色,唯存意识心住于四种无量广大空处境界,其寿命极长乃至八万大劫,一念常住于四种意识境界中之一种,不于外法起心动念,犹如熟睡。长劫寿命终了时,因为极大的福报已享尽故,唯余恶报未偿,往往下堕三恶道中。“无色界”众生,因住于没有五根五尘五识、唯有意识之境界中,故无所作为,无法超越意识境界、无法得到解脱,不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之苦。无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浅而分四种差别即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天之尽头处了。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要离开欲界才能进入色界,离开色界才能进入无色界。能离开三界,又能入三界,这是解脱者于三界出入自在。住居于禅定、而只存识心,谓之无色界。但即使四禅八定(世间定)具足者,其修禅仍依缘而有迎、拒之心,未能如修出世间定者一般得涅槃从而解脱一切诸苦烦恼。
相关
- 指头的骨头趾骨(英语:phalanges,或Phalanx bone)或指骨是大多数脊椎动物手、脚指头处的骨骼。在灵长类动物身上,拇指(拇趾)通常有两节趾骨,而其余指头(趾头)则有三节。趾骨被归类为长骨(英语:long
- 玻尔效应玻尔效应(英语:Bohr effect),1904年由丹麦生理学家克里斯蒂安·玻尔首先提出,即:氢离子(低 pH)和二氧化碳会降低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促进血红蛋白释放氧气。产生该效应的原因为质
- 妄想妄想(英语:delusion)是一种不受相反事实和逻辑推理所纠正但坚信不疑的信念。同时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即使把事实或已经被完全论证的理论摆在妄想者的面前,也很难动摇他的
- 皮亚诺朱塞佩·皮亚诺 Giuseppe Peano(1858年8月27日-1932年4月20日)是意大利数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朱塞佩·皮亚诺于1858年8月27日生于意大利的库内奥(Cuneo)附近的斯宾尼塔(Spi
- 公引公引,又称粨(英式英文:hectometre、美式英文:hectometer,记号hm)是国际单位制之一,为“百”和“米”的合字,即100米;此单位现已较少使用,曾较常用于度量道路、桥梁、铁路。米(m) · 尧米
- 中性理论中性演化理论全称为分子演化的中性理论(英语: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简称为中性理论。是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在1968年早期所提出的一种演化理论。这个理论认
- 汉斯·德默尔特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德语:Hans Georg Dehmelt,1922年9月2日-2017年3月7日),德国-美国物理学家,198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汉斯·德默尔特出生于德国格尔利茨,在柏林长大的。194
- 康拉德·格斯纳康拉德·格斯纳(德语:Conrad Gesner,1516年3月26日-1565年12月13日),瑞士博物学家、目录学家。他的五卷本巨著《动物史》涵盖广泛,且配有精确的插图,被认为是动物学研究的起源之作。
- 胞质融合胞质融合(Plasmogamy)是真菌有性生殖的一个过程,两株真菌菌丝体菌丝的细胞质发生融合,但细胞核尚未融合,使融合后的细胞中同时具有两个单套的细胞核。胞质融合的下一步骤为核聚变
- 抑郁认知三角忧郁认知三角 (英语:negative triad)是一个认知治疗角度的三个关键要素的去理解患有抑郁症人们的认知问题。它由亚伦·贝克在1976年提出。,为其关于抑郁症的认知理论之一部分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