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人类学 (symbolic anthropology),有时或称象征与诠释人类学(symbolic and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是文化人类学主要学派之一,主要人物有克利弗德·纪尔兹(Clifford Geertz)、维克多·特纳与大卫.施耐德(David M. Schneider)等。象征人类学兴起于1960年代,其视文化为一套由象征与意义构成的象征体系,因此人类学家必须视异文化为文本,借由田野调查等长时间的研究方式,解读并细腻地诠释当地文化。
虽然象征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概念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其主张观点类似于结构人类学,而与文化唯物论的看法相对,同时也反对结构功能论等人类学家对于亲属等结构性研究的观点与主张。在后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中,象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往往成为其质疑与批判的对象。
如同其他人类学派,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其文化理论的讨论之上。虽然象征人类学强调象征在文化里的角色,以及个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由于对文化与个人的角色解释不同,其文化理论可大略分成克利弗德·纪尔兹与维克多·特纳两种理论取向。
Geertz, Clifford (1973) 《文化诠释》(), Basic, New York.
Geertz, Clifford. (Ed.) (1974) 《神话、象征与文化》(), W. W. Norton and Co. New York.
Sahlins, Marshall (1976) 《文化与务实理性》(),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Schneider, David (1968)《美国人的亲属:一种文化叙述》(), Prentice-Hall, New Jersey.
Turner, Victor (1967) 《象征的森林:恩丹布仪式的诸层面》(),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Turner, Victor (1974) 《社会剧、场域与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行动》(),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