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底管理局

✍ dations ◷ 2025-04-26 13:19:49 #国际海底管理局
国际海底管理局(英语: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缩写ISA)是管理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权威组织。根据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决议,1983年3月成立了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简称海底筹委会。主要任务是为筹备建立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而制定有关规则、规章,处理先驱投资者申请登记问题。1994年11月16日,海洋法公约生效,同年,国际海底管理局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宣告正式成立。国际海底管理局是根据1982年 海洋法公约 所设立的国际机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组织和控制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的国际海底区域内的活动,特别是管理有关海域内资源的组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308条规定,管理局大会应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之日召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994年11月16日生效,管理局于当日宣布成立。直至1999年8月,管理局一共召开了五届十一期的会议。1、处理请求核准勘探工作计划的申请并监督已核准勘探工作计划的履行2、执行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所作出的关于已登记先驱投资者的决定3、监测和审查深海底采矿活动方面的趋势和发展4、研究深海底矿物生产对生产相应矿物的发展中陆地生产国的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5、制定海底开发活动及保护海洋环境所需要的规则、规章和程序6、促进和鼓励进行海底采矿方面的海洋科学研究采矿守则是指国际海底管理局为管理国际海底区域之中海洋矿物的勘探,勘探和开采而制订的一整套全面性规则,条例和程序(界定为超出界限的海底和底土国家管辖权)。所有规则,条例及程序都是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1994年《深海采矿实施协定》所确定的框架内制订的。迄今为止,管理局已颁布了了以下规则或规定 :《区域内多金属结核探矿和勘探规则》(2000年7月13日通过),后来于2013年7月25日更新和通过 !《区域内多金属硫化物探矿和勘探规定》(2010年5月7日通过)《铁锰结壳勘探与探测条例》(2012年7月27日通过)。这些规定包括申请勘探权所需的表格以及勘探合同的标准条款。这些规定的全套内容将构成“采矿守则”的一部分,连同管理局法律和技术委员会关于指导承包者评估多金属结核勘探的环境影响的建议。

相关

  • 型态学是技术分析中重要的一环,最早可追溯至道氏理论。主要记录价格的变动,并将其转换成图表显示。由于目标测量的关系,使技术分析的支持者喜欢采用。根据所在位置,分成两大类:根据形状
  • 遗传密码遗传密码(英文:Genetic code)是一组规则,将DNA或mRNA序列以三个核苷酸为一组的密码子转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以用于蛋白质合成。几乎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样的遗传密码,称为标准
  • 类病毒类病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单链RNA病原体。它比病毒要小,且没有典型病毒所有的蛋白质外壳。类病毒为严格寄生物,专一性很强,通常感染高等植物,并整合到植物的细胞核内进行复制。
  • 克雅二氏病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英语: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简称CJD),或称克-雅氏症、克-雅氏病、克雅二氏症、克雅二氏病、库雅氏症、库贾氏症、克雅氏症、克雅氏病,是一种发生在
  • 淋巴结淋巴结(lymph node)是淋巴系统的一部分(以往亦称做淋巴腺,但其并没有分泌物质的功能,故称为“腺”并不对),作用类似过滤器,内部蜂窝状的结构聚集了淋巴球,能够将病毒与细菌摧毁,当身体
  • 红孩症夸休可尔症(英语:Kwashiorkor),即恶性营养不良,又称蛋白質缺乏症,台湾亦称作红孩儿症,是一种营养不良症,其致病原因尚有争议,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导致。此病症通常发
  • 维管束维管束是指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成束状排列形成的结构。维管束多存在于茎(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幼体)、叶(叶中的维管束又称为叶
  • 伽马射线伽玛射线(或γ射线)是原子衰变裂解时放出的射线之一。此种电磁波波长在0.01纳米以下,穿透力很强,又携带高能量,容易造成生物体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断裂进而引起细胞突变,因此
  • 猴痘猴痘(Variole du singe / Monkeypox)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主要在灵长类、啮齿类动物中传播的疾病,有时偶尔人也可以感染猴痘。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同属于正痘病毒,因此使用对天
  • 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英语:Virgin Islands of the United States,常写作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缩写为USVI)是美国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建制非合并属地,位于波多黎各以东,处于小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