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纳粹党
✍ dations ◷ 2025-04-04 07:08:21 #纳粹党
希特勒青年团(HJ)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德语: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缩写为NSDAP),通称纳粹党(英语:Nazi Party),是20世纪前半叶的一个德国极右翼政党,创立于魏玛共和时代,前身为于1919年创立的德国工人党,于1920年更名。后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纳粹党在1932年的德国议会选举中获胜。希特勒也于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执政后,魏玛共和时代结束,德国进入希特勒独裁时代,通称纳粹德国或第三帝国。1945年5月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及由盟国占领后,以盟国管制理事会第2号法令将纳粹党解散。纳粹来自德文中的Nazi,为“国家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简写。纳粹党起初只是一个德国的小政党。由于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额赔款使魏玛共和国政府无力负担,加之后来1929年全世界又发生经济大萧条,致使德国失业人口大幅增加,货币贬值及通货膨胀严重。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使得德国的社会更为动荡不安,当时全国有近600万的失业人口以及以此衍生出的其他社会问题(如共产党的武装暴动),使德国隐约有一股谴责外国人与非民族主义者出卖德国的意见。他们首先指控共产党人,后来扩及指摘犹太人以及那些不支持军国主义的德国人均为罪犯。最后,认为那些参与德国共和运动、推翻帝国政府和建立魏玛共和的人士,也是罪犯。极右翼势力借此发展,使支持右翼的德国人逐渐增加,而纳粹党则属其终极右翼的一支。自希特勒入党以后,纳粹党党务蒸蒸日上。希特勒在演说中,承诺减少失业人口,并矢志将对经济、文化和军事进行改革,使得纳粹党屡次于选举中胜出。希特勒和其盟友最终在选举中获胜。在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第二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为德国总理。自1933年魏玛共和被取代之后,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纳粹党是纳粹德国的主要政党。在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希特勒立即公布“国家及人民保护令”,冻结公民自由权,是为纳粹构建极权德国的第一步。1933年9月1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纳粹党代表大会,会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国”一词,以指由纳粹统治、“国祚千年”的德国。在1934年8月2日,总统兴登堡死后,希特勒自行宣布将代行总统职务,随后再宣布德国是第三帝国,自己是帝国总理,接着废除总统制,且立法使自己成为德国元首(Führer),最后派出100,000名间谍,以监督国内的评论家、教会及异见者。1939年7月10日,宣传部长戈培尔宣布停止使用“第三帝国”作为德国正式名称,改以“大德意志帝国”(Großdeutsches Reich)取代(请详见德国历史)。当时,德国的总体经济因纳粹党的战时经济计划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加上纳粹党奉行精英主义,又注重形象宣传,初期在国内外得到不少正面风评(其中文译名“纳粹”便有“尽纳精粹”之褒义)。然而许多党外的政治对手,尤其是共产主义者和一些社会主义者、教会人士,开始被送去集中营。据估计,在纳粹最初的统治期里,已有上万名的受害者死去或失踪。1945年4月30日,随着战局不利于纳粹德国,希特勒在柏林自杀。根据他生前的遗嘱,他命令时任北部战区司令的邓尼茨海军元帅任总统,宣传部长戈培尔为总理。但戈培尔在希特勒亡故后随即自杀,而邓尼茨则果断地向盟军宣布投降,纳粹政权终结。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后,占领德国的盟军将纳粹党高层作为战犯拘捕,而纳粹党则被勒令解散。1949年东德和西德分别成立后,西方国家出于抵抗共产主义的目的而停止在西德境内推动去纳粹化,部分前纳粹党成员成为西德官员,但苏联则继续在东德境内推行去纳粹化政策。纳粹主义来自于德语“民族社会主义”的缩写,奉行国家至上的极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理念,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观点和极端思想:反犹太主义、优生主义、反同性恋以及限制与其意识形态相反的宗教自由。它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民族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利应由一人掌握。提倡国家须由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自上至下,按“领袖原则”来管理。它倡导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必须作为德国“民族社会主义运动”的根基,崇尚领袖权威与集体武力。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宣扬种族优越论,认为雅利安人种乃最优秀的、对人类进步唯一有贡献的民族。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和消灭“劣等种族”,以实现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在意识形态方面,给予明确的准则为基础以自其他民族区分出来,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歧视与之不同的民族。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相信世界乃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于是必须实行对外扩张,力求经由战争的手段以取得生存空间,建立民族在世界上的主宰权。“纳粹”的民族意识型态逐渐形成于1930年代,成为特属于政治与经济上的极端国家资本形态。它的极端性体现在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型态上,并在政治上表现出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是一个建立在高度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本质上,“民族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就是民族霸权主义。纳粹政权的特点是在政治上力主要控制住全体社会的一切方面:一体化,以缩减和消除贫富差距为目标,重整德国上下,将党组织编入社会各体系,如劳动阵线与其他从属于党组织的全国与地方社团。并且,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种、北欧人种)、社会和文化的“纯净化”。纳粹党透过迫害其认定为不纯的事物来达到目的,特别是针对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客(如魏玛共和国、共产党等等)。这一时期的政治反对派,参见德国抵抗运动。这种迫害在政权的最后几年中,达到巅峰。大约600万犹太人、超过千万斯拉夫人及各种的其他人种被有组织地杀害。此一种族灭绝的行为,在英语中称为Holocaust(意即“大屠杀”),在希伯来语中称为Shoah,而纳粹则委婉的在德语中称之为“最终解决方案”(Endlösung,一般称杀死犹太人为“最终解决”)。纳粹党编制了一支混杂各项职能的“菁英组织”:党卫队,其中包含准宗教职能、情报机构职能、准警察职能的武装力量(称作“武装党卫队”等。这支部队原本由经过严格挑选且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但后期随着局势恶化而成分混杂),为纳粹武装力量中的菁英,“党卫队”在二战后期常在战局里充当支援德军的角色。
相关
- MBN每日广播(韩语:매일방송,英语:Maeil Broadcasting Network),简称MBN,前身为韩国一条24小时播送的新闻、财经频道,时称每日经济TV(매일경제TV),该期间也有DMB电台频道。从2011年12月1
- 多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是指寿命超过两年的植物。由于木本植物皆为多年生,本词通常仅指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又称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草等。多年生植物依气候不同而有多种型态。在气候温和的
- 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指涉及到世界上大多数强大和人口庞大国家、规模最大的战争。世界大战可横跨几个大洲,并持续多年。这个用词通常应用于20世纪二个规模空前的全球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19
- 托德亚历山大·罗伯图斯·托德,托德男爵,OM,FRS(苏格兰盖尔语:Alexander Robertus Todd, Baron Todd,1907年10月2日-1997年1月10日),出生于格拉斯哥,苏格兰化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
- 德涅斯特河沿岸卢布德涅斯特河沿岸卢布(рублэ транснистрянэ)是位于摩尔多瓦东部的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的流通货币。辅币单位戈比,1卢布=100
- 薛其坤薛其坤(1963年12月19日-),中国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1963年生于山东蒙阴。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84年到1987年在
- 田纳西·威廉斯托马斯·拉尼尔·威廉斯三世(英语:Thomas Lanier Williams III,1911年3月26日-1983年2月25日),以笔名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闻名于世,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 阿蒙霍特普三世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也被称为“华丽的阿蒙霍特普”,为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九任法老。在他父亲图特摩斯四世死后,他继承了王位。根据不同的著作,他的统治期是在公元前1
- 登登(希腊语:Ντεν或Ντεβέν)为古埃及第一王朝的第四位国王(法老),亦有说他是第一王朝的第五位法老,相当于曼涅托在《埃及史》中所记的乌萨菲(希腊语:Ουσαφάις或Ουσ
- 巴巴角坐标:39°28′47″N 26°03′50″E / 39.4796904°N 26.0639691°E / 39.4796904; 26.0639691 巴巴角(英语:Cape Baba)位于安那托利亚的最西端,同是也是全亚洲大陆的最西端,是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