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耳末公式

✍ dations ◷ 2025-04-02 08:45:49 #原子物理学

巴耳末公式是1885年由瑞士数学教师巴耳末提出的用于表示氢原子谱线波长的经验公式

其中λ是谱线的波长,B=3.6546×10-7m。,是一个常数。

巴耳末公式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巴塞尔大学兼任讲师期间,年近60岁的巴耳末受到该校一位研究光谱的物理学教授哈根拜希(E.Hagenbach)的鼓励,开始试图寻找氢原子光谱的规律。当时氢光谱见光区波段的4条谱线已经过埃姆斯特朗等人的精确测定,通过观测恒星光谱也发现了紫外波段的10条谱线,然而它们波长的规律尚不为人所知。巴耳末从寻找可见光波段4条谱线波长的公共因子和比例系数入手,否定了将谱线类比声音的思路。受投影几何的启发,巴耳末利用几何图形为这些谱线的波长确定了一个公共因子,写出了巴耳末公式。巴耳末公式计算出的波长与实际测量值的误差不超过波长的1/40000,吻合得非常好。随后巴耳末又继续推算出当时已发现的氢原子全部14条谱线的波长,结果和实验值完全符合。1884年6月25日,巴耳末在巴斯勒自然科学协会的演讲中公布了这个公式,同年又将其发表在当地一个刊物上,1885年又刊载在《物理、化学纪要》杂志上。几年后,巴耳末又发表了有关氦光谱和锂光谱的各谱线频率之间的类似关系。

巴耳末公式对光谱学和近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用巴耳末公式表达的一组谱线位于可见光区,为纪念巴耳末,人们把这组谱线系命名为巴耳末系。随后又发现了不同于巴耳末系的来曼系、帕申系等线系,它们都符合比巴耳末公式更为普遍的里德伯公式。

相关

  • 黎巴嫩长枪党黎巴嫩长枪党(阿拉伯语:حزب الكتائب اللبنانية‎,转写:Ḥizb al-Katā'ib al-Lubnānīya;法语:Phalanges libanaises;常简称الكتائب‎,转写:al-Katā'ib,K
  • 水热合成法水热合成法是一种常用的无机材料的合成方法,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和地质材料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水热/溶剂热合成法的主要步骤是将反应原料配置成溶液在水热釜中封装并加热至
  • 查理查理(Charlie)是一个常见的名字,是查尔斯(Charles)的昵称形式。
  • 排卵测定器排卵测定器是一种女性家用设备,用于找出女性的排卵时间,帮助提高受孕机会。也有一些产品声称能够用于避孕。通常这类的家用仪器可以通过分析尿液中的激素水平,测量基础体温,观察
  • 2003年美洲金杯2003年美洲金杯(2003 CONCACAF Gold Cup)是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足球协会举办的第七届美洲金杯。赛事于2003年7月11日至7月27日在美国 2 座及墨西哥 1 座城市举行。本届赛事总共
  • 基质 (地质)基质(matrix,groundmass)是混杂在较大岩石颗粒(称为“斑晶”)和晶体中的细小颗粒。也称石基。如果石基为肉眼可辨的显晶质,则称为似斑状结构。斑状结构的形成,是由于岩浆在地球深
  • 斯特劳斯街斯特劳斯街(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
  • 亚历山大·伊格纳季耶维奇·列别金斯基亚历山大·伊格纳季耶维奇·列别金斯基(俄语:Лебедин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 Игнатьевич,英语:Aleksandr Ignatievich Lebedinskiy,1913年-1967年),苏联天体
  • 冯牧冯牧(1919年3月15日-1995年),原名冯先植,北京人,中国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任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评论集《繁花与草叶》、《耕耘文集》,
  • 坎德雷胡区坎德雷胡区(马达加斯加语:Kandreho),是马达加斯加的行政区,位于该国北部,由贝齐博卡区负责管辖,首府设于坎德雷胡,面积6,816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19,6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