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

✍ dations ◷ 2025-11-13 09:31:05 #法医学

法医学(英语:forensic science),是一种利用科学手段处理、解决与司法体系利益相关问题的科学。其主要针对刑事及民事案件。此外与法律体系相关,法医学更多强调与运用与事实、事件、物理标的事物(例如犯罪现场、尸体)相关的学术及科学方法论及理论。关于一些在司法体系外的事物鉴定,往往也与此领域相关。

在古罗马时期,一个罪犯通常在要法庭上面对一群公民个体进行陈述。 罪犯和逮捕方都要根据各自立场去进行辩护或陈述。其个人言辞和表达往往决定案件的结果。这一远离导致了“forensis”这一词的广泛运用——一种司法证据形式和一类公共陈述。在现在,司法科学更多是指表达科学领域的工具学运用,而非仅仅是关于法庭的学术。

早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就有相关法医学的发展。 秦律规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则上都要进行尸体检验,司法官如果违法不进行检验,将受到处罚。秦代的《封诊式》对法医鉴定的方法、程序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在人命案件中,鉴定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尸体的位置、创伤的部位、数量、方向以及大小等。令史检验完成之后,必须提交书面报告,称为“爰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鉴定结论和现场勘察报告。此后,宋代时任湖南提点刑狱兼大使行府参议官的宋慈根据个人经验,编写《洗冤集录》,为中国法医研究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以死亡方式系统编辑的法医学著作。其反映出法医工作的核心:提供医学上的证据,协助检察官、办案者找出司法案件的真相,还原事实。为了提供最客观正确的事实,因此法医学必须运用各学门的相关知识来帮助办案。

1575年,法国外科医生帕雷(Ambrose Paré)发表《外科手术学》。书中,提到某些死亡鉴定方式。 1598年,意大利医师菲德利斯(Fortunato Fidelis)发表《医生关系论》,这是欧洲第一部法医学著作。 1642年,德国莱比锡首开法医学讲座。 1782年,柏林创办第一份法医学杂志。 1899年,西方法医学传入中国。

使用指纹来做人身辨识的办案手法,最早出现在7世纪的中国唐朝。其后,南宋宋慈所著《洗冤集录》则为世界上最早一本纪录使用医学方法来侦查犯罪事实的书籍。现代法医学分为基础法医学和应用法医学,基础法医学着重于原理的研究,应用法医学则是运用基础法医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决法律上的问题。

世界各国的法医定位并不相同,视法规不同而可大略分为欧陆法系和英美海洋法系两大群。一般说来在欧陆法系的国家(如德、法、日、中),法医的角色仅在于确定死因是否有隐藏之背后犯罪事实,若确定有犯罪事实之后才会进行解剖。海洋法系的国家(如英、美)对于解剖之认定则较为松散,只要发现死者之死因非自然死,即可进行解剖,因此在英美两国之尸体解剖率较诸欧陆法系国家高出许多。在法医的养成方面,英美法系多以病理科医师从事之,因法医学在英美两国之定义几乎等同于法医病理学;而欧陆法系之国家则有较为完善之法医专科医师之训练制度。

此外,各相关学门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在犯罪者患有精神疾病的情况下,法医精神病学应运而生,其以判定犯罪者在犯罪当时是否有可供谴责之犯意,以厘清责任归属的问题。在大规模灾难(如空难、海啸等等)的现场,尸体数量众多,导致难以进行人身的辨识,法医口腔学的技巧,利用齿模来作比对鉴定,便可节省许多辨识的时间。其他如法医病理学、法医毒物学、法医血清学等学门,都逐渐增加了法医学的范围和领域。

法医学是一种澄清失踪者命运的新式方法。唯一拥有法医学专业知识的人道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首席法医专家莫里斯认为,出于人道目的,法医在涉及搜索、寻回、以有尊严的方式管理武装冲突和灾难受难者遗体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确认其身份的全部事项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灾害、冲突和迁徙情况下,由于时局的动荡和死亡人数的巨大,寻找并辨认尸体是一件较为困难的工作。此时,法医学所具备的专业性为尸体辨认并最终归还家属提供便利,而这也是保证死者尊严的最好方式。

在武装冲突中,国际人道法规定,丧生者的遗体必须得到有尊严的妥善处理;而在灾害情况下,更是要求法医能够及时收集、管理尸体,并在适合时间归还家人。但出于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可能在人力物力以及所需专业知识方面有所缺乏,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会对失踪人员命运的澄清形成挑战。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法医服务为例,其服务包括在处理死者遗体方面为当地政府和专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支持;提供一些紧急情况应对的培训,包括在紧急情况下遗体的修复和运输,以及对死者身份的确认,以便能尽早找到死者的家人并将遗体归还给他们。

因为指纹具有四大特性:个人不同、永久不变、触物留痕、损而复生,可作为重要证物

粉末法利用碳粉、磁粉于物体上轻抹,使粉末附着于指纹痕表面,并用指纹胶片保存,此方法适用于光滑的表面。

宁海德林试剂法此方法适用于纸张,利用宁海德林试剂(Ninhydrin)接触纸张并加热,使其与指纹中的氨基酸反应,产生效果。

相关

  • 加勒比海国家加勒比海及其附近区域。若依照联合国地理分区里的地理亚区来判定,加勒比地区的范围为加勒比海上的诸岛—西印度群岛,国家与地区包含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巴哈马、
  • 氧化胺氧化胺,也称为“胺-N-氧化物”和“N-氧化物”,是一类通式为R3N+-O−(也写作R3N=O或R3N→O)的有机化合物。狭义上的氧化胺指的是三级胺(包括含氮杂环芳香化合物,比如吡啶)的N-氧化物
  • 集束弹药公约《禁用集束炸弹公约》(法语:La Convention sur les Armes à Sous-Munitions,簡稱CASM;英语:The Convention on Cluster Munitions,簡稱CCM)。是一项禁止使用集束炸弹的国际公约,于2
  • 官鸿官鸿(1995年1月15日-),台湾男演员。2018年,出演青春言情偶像剧《流星花园》。目前与王鹤棣、梁靖康、吴希泽共组F4。粉丝名为“鸿孩儿”。《花背后的温柔》--电视剧新流星花园插
  • 桥本万太郎桥本万太郎 Hashimoto Mantaro(1932年11月26日-1987年6月7日),日本汉学家。在《言语研究》发表"The Bon-shio(文昌)Dialect of Hainan — 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 裸蕨属见内文裸蕨(学名:)是一属已灭绝的陆生维管植物,是泥盆纪时期被发现的第一批化石植物之一,它们的构造比其他一些与其生存于相同年代的植物(如莱尼蕨)复杂得多,并被认为是蕨类植物演化
  • 阿德姆·布杰明莱阿德姆·布杰明莱(Adem Boudjemline,1994年2月28日-)是一名阿尔及利亚角力运动员,主攻男子古典式项目。他曾获得非洲运动会男子古典式85公斤级冠军。
  • 沈棨沈棨(qǐ),明朝政治人物。沈棨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曾边事辽东,与袁崇焕、孙元化同事,官至兵部主事、宣府巡抚。清兵入宣府,沈棨与中官王坤等遣使议和,馈金帛牢醴,清兵于
  • 阿德莱德 (奥地利女大公)阿德莱德(德语:Adelheid,1822年6月3日-1855年1月20日)是奥地利女大公和意大利撒丁尼亚王后阿德莱德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孙女。1842年,她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 天才之旅:伟大数学定理的创立《天才之旅:伟大数学定理的创立》(中国大陆译:天才引导的历程──数学中的伟大定理,原文标题:)是美国数学家威廉·邓纳姆(William Dunham)所写的一本非小说类数学史书籍。本书以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