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太平洋台风季泛指在1969年全年内的任何时间,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国海所产生的热带气旋。虽然有关方面并没有设下本台风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分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通常都会于五月至十二月期间形成。
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飓风,并被列入1969年太平洋飓风季。在西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是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69xx。而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风暴责任范围以内的热带低压,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都会为它们订立一个菲律宾名称,作当地警报用途;因此同一个风暴有时候会有两个不同的名称。
以下各热带气旋资讯以热带气旋存在期间的最强形态为准。
在1969年,有23个热带低压形成,其中20个成为了热带风暴。13个成为了台风。2个更成为了超级台风。
PAGASA:Atring
PAGASA:Kuring
一热带低气压于7月8日中午于苏禄海北部形成,7月9日0时移入南海,增强为热带风暴,并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命名为戴丝。蒂斯随后急剧增强,在南海中部达到巅峰,强度为一级台风。中心风力约有70节。戴丝于7月11日中午在越南顺化附近登陆,并迅速消散。
PAGASA:Elang
一热带低气压于7月22日于帕劳以东的太平洋洋面生成。翌日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维奥娜。之后维奥拉急剧增强,增强为超强台风,7月26日,维奥娜达到巅峰,一度非常接近五级台风的强度,并且一度中心风力达到130节以上,并且一直维持着至少四级台风的强度,逐渐趋向中国沿海。维奥娜于7月28日23时许在广东省汕头市登陆,中心风力约有16级。之后维奥娜开始减弱,并且在29日在云浮市境内彻底消散。维奥娜在汕头登陆时带来的狂风暴雨给粤东各地带来了严重的水患和经济损失,维奥娜登陆时给粤东地区带来的风灾被称为牛田洋风灾或七·二八风灾。
PAGASA:Goring
PAGASA:Huling
PAGASA:Ibiang
PAGASA:Narsing
艾尔西于1969年9月20日上午8时增强为轻度台风,并偏西移动。次日即增强为中度台风。22日8时台风中心位于北纬16.5度东经151.6度,中心附近最大风速每秒45米,中心气压940百帕。24日8时台风移到北纬19.9度东经138.0度,中心气压降至896百帕,风速达每秒70米,24日14时气压降至890百帕,暴风半径广达500公里,为台风生命最盛时期。25日晚上8时台风中心到达北纬23度东经129度,以每小时22公里速度向西偏北移动,中心气压回升至918百帕。26日上午8时台风中心气压930百帕,风速每秒60米。爱茜于26日午夜于宜兰、花莲之间登陆。27日上午8时自新竹附近出海,下午2时自福建登陆,随即减弱消失。爱茜侵台期间,全台各地累积雨量以花莲的287.9毫米最多,过境期间造成全台湾惨重灾情,共造成72人死亡,失踪18人,轻重伤318人,房屋全倒高达13,573间、半倒22,470间。台风更造成台东县卑南乡大南村大火,焚毁房屋156户,36人被烧死,55人受伤。此外全台农业损失也相当严重。
PAGASA:Openg
爱茜登陆台湾数天后,霍萝茜开始接近台湾。它于10日1日至10月5日其间在台湾东面外海往北略过,其后加速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在10月10日于日本东面转化为温带气族。霍萝茜所带来的大雨一共造成75人死亡。
PAGASA:Pining
PAGASA:Rubing
PAGASA:Saling
除了被命名的热带气旋外,还有一些没被命名的热带低压的热带气旋。以下列出那些热带气旋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