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达纳石桥

✍ dations ◷ 2025-11-09 12:16:33 #阿达纳石桥

石桥(意大利语:Ponte in pietra, 土耳其语:Taşköprü),历史上使用的名称包括萨罗斯桥、查士丁尼桥、瓦利德桥,是土耳其阿达纳一座横跨塞伊汉河的罗马桥梁。这座桥可能建于公元二世纪上半叶。这座桥是从地中海到安纳托利亚和波斯的古代贸易路线中的关键一环。在2007年关闭之前,它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向机动车辆开放的桥梁之一。自2007年起,该桥禁止机动车通行,改为步行桥。现在在此举办社会和文化活动。

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一世(约前1650年—约前1620年在位)在前往叙利亚的军事行动途中,在阿达纳修建了一座桥,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是阿达纳横跨塞伊汉河(当时称为萨鲁河)的第一座桥。

1852-1853年,维克多·朗格洛伊斯(Victor Langlois)访问阿达纳,他认为现在的大桥是由皇帝哈德良(117年至138年在位)修建的,他从公元120年至135年穿越安纳托利亚,在许多地方修建建筑。朗格洛伊斯报告说,直到他来访的二十年前,这座桥上一直刻有哈德良的名字。

有人认为,这座桥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晚期的一位名叫奥克森提乌斯(Auxentius)的罗马建筑师,他于公元384年在罗马也建造了一座桥。其依据是一段希腊文铭文,刻在原来阿达纳希腊教堂的祭坛上,现在被阿达纳考古博物馆收藏。12行铭文写在一块高122厘米、宽93厘米、厚12厘米的石板上。然而,一份完整的阅读资料似乎将这段铭文与一条为水车供水的渡槽联系起来,而不是与桥梁的建造联系起来。。

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的《查士丁尼的建筑》写于公元557年左右,其中记载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下令重建大桥。

该桥主要使用石灰华、大理石建造,东段带有许多原始建筑的标志。这座桥目前的长度为310米,共有21个拱。桥面由鹅卵石铺设,宽度为11.4米,包括人行道。桥上的雕塑装饰包括第11座拱门北侧的狮子浮雕,以及各种星形和新月形艺术品。

相关

  • 客体客体或对象(Object)在哲学上指可感知或可想像到的任何事物,既包括客观存在并可观察到的事物(如人物、树木、房屋,抽象的如物价、自由),也包括想像的事物(如神化人物)。
  • 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古亚美尼亚语:Կիլիկիոյ Հայկական Թագաւորութիւն, 转写:Kilikio Haykakan T'agavorout'ioun),是由中世纪中期塞尔柱人入侵亚
  • 生态层次分析生态层次分析(Ecological levels of analysis)是立基在Bronfenbrenner的“人类生态论”(human ecology)。由于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单一事件或问题可能有多重原因所导致,故透
  • 薛楷薛楷(1886年-?年),字式愙(或作式恪),号公觉,浙江省温州府瑞安县人。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宣统二年工科进士。
  • 乌尔克斯乌尔克斯(意大利语:Oulx,意大利语发音:)是意大利都灵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3194人,人口密度32.3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01175。
  • 伍奎祥伍奎祥(1812年-1862年),字七桥,清朝官员。四川綦江(今属重庆市)人。伍奎祥为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进士。直接分发山西,署阳高知县,调署垣曲知县。咸丰二
  • 我的简史《我的简史》(英语:)是史蒂芬·霍金的一本自传,这本书并未涉及太多的物理定理,仅仅讲述的是霍金的人生。该书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本入选“2014中国好书”引进版好书
  • 七元域上二阶方阵的特殊射影线性群数学上,射影特殊线性群 PSL (2,7)(同构于 GL(3,2))是一个有限单群,在代数、几何和数论中有重要应用。 它是 Klein 四次曲线的自同构群,也是 Fano 平面的对称群。 具有168个元素的
  • 保罗·本内特保罗·本内特(英语:Paul Bennett,1988年12月16日-),英国男子赛艇运动员。他曾代表英国参加20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赛艇比赛,获得男子八人单桨有舵手金牌。
  • 张火炉 (台中)张火炉(-1914年)乃台湾日治时期台中厅捒东下堡花眉庄(今台中市大雅区)人,为台湾抗日份子。受罗福星之感召,1913年4月张火炉组织革命党,联络黄炳良、纪硐、刘阿才等人,在苗栗三堡铁砧山脚庄、捒东上堡罩兰庄、苗栗一堡大湖庄和南湖庄一带,共募得党员47人。大正2年(1913年)4月16日张火炉等人企图攻下大甲、大湖,却因遭人告发而失败。日人于苗栗设临时法庭,被处绞刑,1914年3月3日张火炉与罗福星、赖来、陈阿荣等人殉难。日方刻意将此起义事件与罗福星分开,称之为“大湖事件”或“大甲、大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