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良(1913年1月19日-2001年10月23日),字太初,安徽建德(今东至)人,生于山东青岛,中国历史学家。
周一良出身于著名的文化和企业世家建德周氏,其曾祖是晚清重臣周馥,祖父是清末医学家、光绪进士周学海,父亲是知名实业家、收藏家周叔弢。
大学之前在私塾接受教育。1930年入北平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1931年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
1939年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主修语言及历史。二战期间在哈佛大学陆军特别训练班教日语。1944年以论文《唐代印度来华密宗三僧考》获博士学位,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
1946年回国,任教于燕京大学。1947年转往清华大学。1952年以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授,担任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亚洲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职务。除此之外,周一良还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史》第三卷编委会的编委、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务。
1951年,因周一良投身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马列史观,其师陈寅恪写讽刺诗:
八股文章试帖诗,宗朱颂圣有成规,白头宫女笑哈哈,眉样文章又入时。
1953年,为配合对胡适的批判和清算,周一良发表“眉样文章”《西洋汉学与胡适》,文中对胡适极尽污蔑,在家信中将胡适称之为“文化买办”,一反49年之前与胡适之的亲密合作和敬重之态。直到1948年1月,周一良还特地将所藏《水经》经过周叔弢送给胡适,供胡适研究鉴定,胡适在此本上记“周本抄写最精致可爱……敬记谢意。”
1954年,周一良参加全国文艺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展开声势浩大的批判。
1958年,“大跃进”时进行学术批判,其又转而批判自己的老师陈寅恪。在晚年,周一良自述:‘当时我入党已经两年,对于党的号召更是无不积极响应,义无反顾。党叫我批判陈寅恪先生,我的态度和五年前批判胡适时就大不一样,不加任何思索就执行支部的意图,从未想到有一天万一跟陈先生见面的话何以自处,或者见陈先生于地下之时应该怎样。但是物极必反,这次“批陈”以后,我倒是逐渐更深刻地认识陈先生学术的伟大。"
文革期间,周积极贴大字报,但被红卫兵斥责:“你不配贴大字报。”1967年,被抄家批斗,戴上“反共老手”等帽子,妻子下放五七干校。但据其子周启博语,“(他)对所受非人待遇甘之如饴”。
1974年参加“梁效”写作组批林批孔。1980年接受两年政治审查并被公开批斗于首都体育馆。
1963年,陈寅恪编订《丛稿》时,将〈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文前记录陈周师弟之情的序删掉,以示往日师生情谊不再。文革后周一良收到一封匿名信,上款称“周一良道兄”,信中毛笔大字“无耻之尤”,落款为“一个老朋友”。
汪荣祖通信时,提到了早年陈寅恪师在〈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文前写了一段记师生情谊的感文后来遭删,周一良写道:“蒋先生编全集时,此节删去,鄙意决非蒋先生随意为之,当是寅老认为弟解放以后,曲学阿世,颇为遗憾,故略去此节。寅老用心,弟完全理解,而弟对寅老之崇敬及感情,自信丝毫未因此而存任何改变。”虽然汪荣祖有不同的解读,认为蒋天枢系从永久价值着眼才有此举,无论原因如何,可知周一良晚年对于陈师的感念与对自己的深刻反省。
1999年,陈寅恪诞辰110周年学术会议(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向陈先生请罪》,由胡守为教授代宣,书言
我相信我这个迷途知返的弟子,将来一旦见陈先生于地下,陈先生一定不会再以破门之罚来待我,而是像从前一样……就如同在清华新西院、纽约布鲁克林26号码头轮船上,岭南大学东南区1号楼上那样的和谐而温馨。
论著在魏晋南北朝史领域。 他对日本史和亚洲史造诣深,又参与敦煌学研究,主编了四卷本《世界通史》。
1981年应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
著有《周一良集》、《东学党──朝鲜的反封建反帝斗争》、《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农民运动》、《关于明治维新的几个问题》、《亚洲各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