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是宋太宗曾孙,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
赵曙是前任第四代皇帝仁宗的堂兄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是太宗第四子商王赵元份的后裔,生母为仙游县君任氏。天圣十年(明道元年)壬申年正月三日甲戌(1032年2月15日)生于宣平坊宅第〔嘉祐八年(1063年),英宗把这天定为“寿圣节”〕,最初,濮王梦两龙与太阳一起掉落下来,用衣服装住了它们,到英宗出生时,赤光满室,有黄龙在赤光中游走。景佑二年(1035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三年(1036年),授太子左监门率府副率,赐名宗实。四年(1037年)六月,特迁太子右内率府率。累迁至左千牛卫将军。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迁左领军卫将军。二年(1039年)六月,迁右千牛卫大将军,出居睦亲宅,还第。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为右羽林军大将军。皇佑二年(1050年),迁左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嘉佑四年(1059年)十一月,父丧。六年(1061年)十月,起复,为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固辞不拜。十一月,上表请终丧,许之。七年(1062年)三月,乞还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告敕,不许。五月,缴还泰州防御使、知宗正事敕告,诏不许。八月,辞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许之。
仁宗所生的三名儿子皆幼年夭折,而仁宗的兄弟也早逝(早于仁宗登基时逝世),故在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立为皇子,赐名曙,赐袭衣、金带、银绢各一千。九月,迁齐州防御使、进封钜鹿郡公。八年(1063年)三月,仁宗崩于福宁殿。四月,即皇帝位。
宋英宗时代对生父尊礼濮安懿王赵允让的讨论,引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
宋英宗赵曙原是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过继给宋仁宗为皇子。宋英宗即位后,讨论崇奉濮王的典礼。治平元年(1064年),韩琦、欧阳修等奏请尊礼濮安懿王为皇考。尊礼之事引起与王珪、司马光、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台谏大臣的不满,主张称濮王为皇伯。史称濮议。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被贬黜,治平三年(1066年),由于宋英宗强烈意愿,使曹太后认可尊濮安懿王为皇考濮安懿皇。但是,赵允让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皇帝尊号,随着英宗的去世,事情不了了之。
英宗即位不久即病,无法处理朝政,由曹太后于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待英宗病情好转后,曹太后即撤帘归政。
英宗虽然多病,行事甚至有些荒唐,但刚即位时,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有为之君的风范。仁宗暴亡,医官应当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便被英宗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其他一些医官,唯恐也遭贬谪。显然,英宗行事很有些雷厉风行的风格,与滥施仁政的仁宗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英宗也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当时,辅臣奏事,英宗每每详细询问事情始末,方才裁决,处理政务非常认真。
英宗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面对积弱积贫的国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
宋英宗治平三年任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经费由政府资助,更准借阅秘阁藏书,并自选助手(刘恕、范祖禹、刘攽、司马康),并提供笔砚文具、拨款、水果、糕点等,让司马光无后顾之忧的从事史书撰述。于神宗元丰七年成书,神宗并亲自为此书作序。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后编成也有英宗的一份功劳。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英宗崩,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三皇五帝 →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 三国 → 晋 / 十六国 → 南朝 / 元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 唐 → 五代 – 十国 → 宋 / 西夏 / 辽 / 金 → 元 → 明 → 清 → 民国 / 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