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同归所,简称同归所、万善堂等,是奉祀无主孤魂的小祠。
“万善同归”原是佛家语,指“万种善行同归实相”,乃永明延寿禅师所提出,他认为,各种修道行善,最终归向西方净土。而此一词语,在民间逐渐变成为众亡魂祈求冥福的词语。
台湾开垦之初,瘟疫痢疾频传,械斗战争不断,众多无人收尸敛葬的死者,而民众秉持善心,往往聚而收埋,号曰“万善同归”或“万善同”等。现台湾台北市士林区芝山,仍有同归所一祠,安奉孤魂。土城大墓公的原名也是“万善同归墓”。
片冈岩认为,写着“万善同归”的坟墓或庙宇,是把数百至数千无主尸骨共同安葬的方式,台湾民间称之为“有应公”,取祈愿皆能实现之意。“大众庙”、“万善同归所”与“有应公”是相同意义的鬼魂信仰。
中元节时,庙宇设法会普渡亡灵,亦用纸扎一房舍,上书“同归所”,以供各路无主平民的孤魂在法会时栖身之处,两旁各设“男堂”、“女室”。中设一神位,书“无祀男女孤魂滞魄等众香位”、“界内五音十汇无祀男女孤魂滞魄等众香位”、“沃焦山下男女孤魂滞魄众等众香位”、“无祀冥府阴光孤魂滞魄等众香位”之类字样。
2016年5月,台中市生命礼仪管理处将接管原来由台中市各区公所管理的公墓,但要求各区公所先排除各公墓都有的百姓公庙、同归所等祠庙,引发台中市议员质疑不符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