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椭圆转移

✍ dations ◷ 2025-11-28 04:30:17 #双椭圆转移

在航天科学中,双椭圆转移是一种将航天器从一个轨道移动到另一个轨道的轨道机动,在某些情况下,消耗的ΔV(速度变化量,用以衡量一个航天器的机动能力)可能比霍曼转移更少。

双椭圆转移的轨迹由两个半椭圆组成。航天器在初始轨道的第一次加速会将航天器推进到第一个转移轨道,该轨道的远拱点(距离星球中心最远的点)为 r b {displaystyle r_{b}} 0 = 6700 km的圆形近地轨道转移到半径为1 = 93 800 km的轨道,使用霍曼转移需要的Δv为2825.02 + 1308.70 = 4133.72 m/s。然而,因为1 = 140 > 11.940,所以使用双椭圆转移可以做得更好。如果航天器先在近地轨道将速度增加3061.04 m/s,让远地点变为2 = 400 = 268 000 km,然后在远地点将速度增加608.825 m/s,使近地点半径变为1 = 93 800 km ,最后第二个转移轨道的近地点将速度降低447.662 m/s以圆化轨道,那么总的Δv将只有 4117.53 m/s,比霍曼转移方案小了16.19 m/s (0.4%)。

可以通过增加中间轨道的远地点来进一步增加Δv的节省量,但代价是转移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当远地点为75.80 = 507 688 km (地月距离的 1.3 倍)时,双椭圆转移将比霍曼转移节省 1%Δv,但需要 17 天的时间。当远地点为17570 = 11 770 000 km (到月球距离的 30 倍)时,双椭圆转移将比霍曼转移节省2%的Δv,但转移将需要 4.5 年(并且在转移过程中会受到其他太阳系天体的引力影响,相当不切实际)。相比之下,霍曼转移只需要 15 小时 34 分钟。

显然,双椭圆轨道在第一次加速中花费了更多的Δv。这对轨道能量产生了更高的影响,即奥伯特效应,导致了所需Δv的减少。

相关

  • 国务院常务会议政治主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现行的法定会议之一,由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组成,由总理召集和主持。讨论决定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 纤毛虫纤毛虫是纤毛虫门(学名:Ciliophora)生物的通称,是一类较复杂的原生动物,主要特点是以纤毛作为运动器,细胞核一般分化出大核(营养)、小核(生殖)、摄食胞器等,无性生殖为横二分裂,有性生殖
  • 月光花 (Linn.) House 月光花(学名:),又名嫦娥奔月(云南)、天茄儿、天茄子、夜颜(日本)、夕颜(日本),是旋花科番薯属植物,原产于新大陆热带及温带地区,包括南美洲全境、中美洲、墨西哥和美国
  • 孔拉德·雷赫蒂迈基孔拉德·维尔赫尔姆·雷赫蒂迈基(芬兰语:Konrad Vilhelm Lehtimäki,1883年1月18日-1937年5月25日)是芬兰作家、记者及国会议员。雷赫蒂迈基被认为是第一批无产阶级作家之一。他
  • 蒂亚戈·卡米洛蒂亚戈·恩里克·德奥利韦拉·卡米洛(葡萄牙语:Tiago Henrique de Oliveira Camilo,1982年5月24日-)是一名巴西男子柔道运动员。他曾参加2000年、2008年和2012年三届奥运,其中在20
  • 比尔·辛金比尔·辛金(William R. "Bill" Sinkin,1913年5月19日-2014年2月3日),是一名美国社会活动家,并致力于公平机会、国际主义和可再生能源。他创建圣安东尼奥能源公司(英语:Solar San Ant
  • 波尔加尔·索菲娅波尔加尔·索菲娅(Polgár Zsófia,1974年11月2日-),匈牙利裔国际象棋棋手,现居加拿大,“波尔加尔三姐妹”之一,她的妹妹波尔加·朱迪是世界上最强的国际象棋女棋手,姐姐波尔加·苏珊
  • 哈维尔·库尔松哈维尔·库尔松(西班牙语:Javier Culson,1984年7月25日-),波多黎各男子田径运动员。他曾代表波多黎各参加2008年、2012年和20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比赛,其中2012年奥运会获得一枚铜牌。
  • 吉姆·布林吉姆·布林(英语:Jim Blinn, 1949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曾经在美国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工作,研究计算机图形学,参与了旅行者计划前期动画演示制作, 和卡尔·萨根的《宇宙(英语:Cosmos: A Personal Voyage)》系列纪录片,他开发的 Blinn-Phong 着色模型,在业内无人不晓。1970 年,布林完成了物理和通讯科学的学士学位,之后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工程学博士学位,1978 年,他获得了犹他大学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布林发明了描述物体和光照一个虚拟
  • 小赤林氏宗祠小赤林氏宗祠,是位于台湾澎湖县白沙乡小赤村的祠堂,于2014年8月27日登录澎湖县历史建筑。台湾白沙乡小赤村,有一原籍为漳州海澄开基祖之林厚,约17世纪中叶迁居澎湖,后来后代则迁居台湾番仔挖(今彰化县芳苑乡)至其他各地,并成为小赤崁具代表性家族,其后裔多从事文教工作,对澎湖地方文化教育传承贡献良多。其中林氏宗祠于昭和七年(1932年)建造,家谱为“九牧衍派”,然而完工后数十年曾度因建筑过度老旧而停止使用,后则荒废。2014年,林氏宗祠由澎湖县政府文化局登录为澎湖县历史建筑,随即在同年因历史建筑(传统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