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休克症候群

✍ dations ◷ 2025-08-27 21:29:09 #毒性休克症候群
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TSS)是一种因细菌外毒素引起的症候群。相关症状包含发烧、红疹、皮肤脱落(英语:skin peeling),及低血压等等。其它与特定病原菌相关的症状包含乳腺炎、骨髓炎(英语:osteomyelitis)、坏死性筋膜炎,及肺炎等等。造成毒性休克症候群的病原菌包含化脓链球菌(英语:Streptococcus pyogenes)(Streptococcus pyogene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链球菌性毒性休克症候群有时又称为似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shock-like syndrome,TSLS),其致病机转乃是入侵性链球菌性或局部葡萄球菌感染释出的超级抗原所致。葡萄球菌性的危险因子包含使用超吸水型卫生棉条,或是儿童身上的表皮病灶。诊断一般透过症状进行。治疗方式可给予抗细菌药,若存在脓疡建议切开引流(英语:incision and drainage)。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也可以用于治疗。一般建议若为链球菌性感染建议进行外科清创,移除感染源,但此作法的必要性相关实证仍相对薄弱。有些文献甚至建议可以延后清创(英语:surgical debridement)。链球菌性感染的死亡率高达五成,葡萄球菌则约为5%,可能在2日内致死。在美国,链球菌性毒性休克症候群约为每年10万分之3,葡萄球菌性则约为20万分之1。此疾病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常见。本疾病于1927年首度记述。由于毒性休克症候群与超吸水性卫生棉条的高度相关性,目前此类产品已经全面下架。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

相关

  • 精神医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精神病学目前是一门医学专科,内容是关
  • 实词实词是语文词类中的一种,是指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及副词等。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
  • 动物学动物学人类学 · 人与动物关系学 蜜蜂学 · 节肢动物学 医学节肢动物学 · 鲸类学 贝类学 · 昆虫学 动物行为学 · 蠕虫学 两栖爬行动物学 · 鱼类学 软体动物学 · 哺乳动
  • 视网膜色素变性 19视网膜色素变性,或称视网膜色素病变(Retinitis Pigmentosa,简称RP),是一种遗传性眼科疾病。初期普遍的病征是夜盲、视野变窄,可以看到正前方景物,但略偏左右的视野就无法看见,RP病人
  • 苯佐卡因苯佐卡因(Benzocaine),又称“阿奈斯台辛”(Anaesthesine),学名对氨基苯甲酸乙酯。无色或白色斜方结晶粉末。无臭,味微苦,后有麻醉感。遇光逐渐变色。难溶于水,微溶于脂肪油,溶于稀酸、
  • 急性间质性肾炎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或肾小管-间质性肾炎(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是一种影响肾脏肾小管周围间质的肾炎病症。这种病可以是急性的、这意味着它会突然发
  • 多巴酚丁胺多保他命(Dobutamine)是一种拟交感神经性药物,用于心脏衰竭及心因性休克(英语:cardiogenic shock)的治疗。本品属于交感神经的β1受体致活剂。多保他命最初于1970年代由任职于礼来
  • 洋菇双孢蘑菇(学名:Agaricus bisporus)俗称洋菇、口蘑,为伞菌科伞菌属的一种,是最常见的食用菇之一,肉质肥厚。原生于欧洲及北美洲,人类至少自古希腊时代起便开始食用,人工栽培则约始于1
  • 纤毛虫门纤毛虫是纤毛虫门(学名:Ciliophora)生物的通称,是一类较复杂的原生动物,主要特点是以纤毛作为运动器,细胞核一般分化出大核(营养)、小核(生殖)、摄食胞器等,无性生殖为横二分裂,有性生殖
  • 螨虫见内文蠕形螨属(学名:Demodex),又称毛囊螨或毛囊虫,亦即俗称的“螨虫”的一部分,是小型寄生螨类的一个属。 常寄生于哺乳动物的毛囊内。目前已知蠕形螨有约65个种,140多个亚种;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