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约465年-521年),字彦和,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是长期生活于南北朝时代梁政权所控制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在世跨宋齐梁三朝。
刘勰是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代,六世祖刘抚曾官彭城内史,五世祖刘爽为山阴县令,四世祖刘仲道为余姚县令。永嘉之乱爆发,其先人逃难渡江,世居京口。刘勰早孤家贫,其父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元徽二年(474年)于建康平叛战役中牺牲。刘勰约生于泰始元年(465),笃志好学,因家贫,住在上定林寺,依靠名僧僧祐。终身未婚。十多年后,他精通佛教经论,并钻研了儒家经典。一说《出三藏记集》与《刘子》可能出刘勰之手。三十多岁时,写成三万七千字的《文心雕龙》,沈约看了,“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被任命为奉朝请。后为临川王记室,又曾为太子记室。大同四年(538年)昭明太子萧统去世,刘勰请出家,梁武帝不许,乃烧发以明志,遂准为僧,法号慧地。不久卒。
其作之《文心雕龙》引论古今文体及其作法,与唐刘知几《史通》、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并称中国文史批评三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