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236年-297年),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
吴亡后,周处仕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变,遇害于沙场。
周处年幼丧父,年少时已经体力超群,喜欢骑马打猎,而且轻狂放荡,纵情肆欲,成为乡里中恶名昭彰、众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物。而周处自己也知道乡里讨厌自己,就有了改过之心,于是周处有一日就问乡里的长辈:“当今时局平和,又是丰年,大家为何苦闷不呢?”长辈叹道:“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周处追问哪三害,得到的答案是:“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龙,连同你就是三害了。”周处就说:“若是这些为祸,我可以消灭他们。”长辈们说:“你若是能消灭他们,不仅仅是除去祸害,而是整个郡的喜事啊!”周处就先入山射杀了猛虎,又下水与蛟龙缠斗,周处抓住蛟龙载浮载沉穿越了数十里,终在荆溪斩杀了蛟龙。周处杀蛟龙用了三日三夜,乡人见周处没有消息,以为他死了,他们都很高兴,全都互相庆贺。周处活着回来看见了,才知自己在乡民眼中是何等祸患,于是坚定起决心改过自新,变得励志好学,并有文才,志向存义烈,言谈讲忠信而守分寸。一年过后,周处得到州府辟命,历任左国史、东观令及无难督。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晋军大将王浑在建业宫中开庆祝酒会,半醉时问底下的吴臣:“你们的国家亡了,不难过吗?”周处站出来说:“汉朝末年天下分崩,三国鼎立,魏国灭亡于前,吴国灭亡于后,该难过的岂只一人?”曾是魏臣的王浑面有惭色。而其后大批吴臣出仕于晋,周处名列其中,出任雍州新平郡太守,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很成功,因令叛乱的羌人归附而有美名。之后周处转任梁州广汉太守,处理争讼详细正直,平息缠讼经年案件。后来周处因母亲年迈而辞官归里,但不久又受征为楚内史,尚未到任,又转担任散骑常侍。周处认为应当“辞大不辞小”,先到楚国赴任,对经历过战乱的当地有安抚教化、收葬无主尸骨等治绩,然后才入朝当散骑常侍,此行为人称道。
周处任散骑常侍接近皇帝,故多有规劝。后转任御史中丞,纠劾对象不避权贵;梁王司马肜违法也遭到纠举,两人于是结下梁子。元康六年(296年),秦雍一带氐羌民族反叛,首领齐万年称帝,朝内众官讨厌周处,于是以其是东吴名将之子而推荐周处出讨。十一月,朝廷任命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出镇关中;周处为建威将军,隶属安西将军夏侯骏出兵叛胡。伏波将军孙秀知周处这样一去将会战死,于是对他说:“你有年老母亲,可以用这理由来辞让呀。”周处却说:“忠孝之道,怎能两全!既然离开亲人去事奉君主,父母还怎有这儿子?今天这是我死的地方。”周处自知与梁王有私怨,肯定会被其陷害,但为尽人臣之节,便不推辞,抱着必死决心西征。朝中有中书令陈准为周处讲话,警告说夏侯骏、司马肜都是皇亲国戚,不会打仗,若其令周处为先锋,必败无疑,建议让孟观领精兵万人当周处前锋;可是朝廷中人并不听从。连周处的敌人齐万年分析局势,也认为若周处当主帅,则无法抵挡;若周处受制于人,则必可擒获。
元康七年(297年)正月,齐万年屯兵七万于梁山(位于今陕西乾县西北),司马肜、夏侯骏逼周处仅以五千兵力发动攻击。周处抗议:“我军没有后援,必然失败,不只会死,而且为国取耻。”司马肜不听,逼迫周处前进,周处只好和振威将军卢播及雍州刺史解系进攻六陌(今陕西乾县东),就在与齐万年军接战前,周处的士兵连饭都没吃就被司马肜逼上战场,更不派后援给他们。周处知必败无疑,临战赋诗:“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接着就率军奋勇杀敌,杀了数以万计的敌人,终于弦绝矢尽,而与他一同进攻的卢播及解系皆不救援。旁人劝周处撤退,他却按著剑说:“这是我效忠死节之日,为什么要撤退!古代良将受命,凿开凶险之门而出,都是有进无退。现在诸军辜负信诺,士气一定不振。我作为大臣,以身殉国,亦可以呀!”遂力战至死。
周处获朝廷追赠平西将军,并有一百万钱,一顷墓葬之地,以及五十亩京城土地作为府第,又赐王家近田五顷,并特别恩恤周处母亲,赐其终身医药酒米。晋元帝称晋王,经太常贺循议决,追封谥周处为清流亭孝侯。时今江苏省无锡宜兴有“周王庙”,奉祀周处。
《晋书》、《建康实录》及《世说新语》都指出周处除三害之后有去拜访名士陆机、陆云兄弟,但只找到陆云。他对陆云告以实情,称自己想改过自新,但已蹉跎岁月,恐怕来不及了。陆云勉励周处说:“古人珍视改过迅速,你尚有前途呀。而且只怕定不下志向,哪会怕名不显露。”经此鼓励,周处亦成功改过。不过,这些记述遭后世史家怀疑其真确性。
孙皓即位,立《国山碑》,周处时任太常。
周处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