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缺血

✍ dations ◷ 2024-12-22 12:54:55 #肠系膜缺血
肠系膜缺血(Mesenteric ischemia)是描述因肠系膜的血液供应不足而造成的小肠损伤的情形。肠系膜缺血可分为急性及慢性。急性发病的常见症状为突然剧痛。患有慢性肠系膜缺血的患者的急性发作,相较没有慢性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其症状出现较为缓慢。慢性发病的特征与症状包括饭后腹痛,无意性的减重,呕吐和害怕进食。肠系膜缺血的风险因子包括:心房震颤、心脏衰竭、慢性肾衰竭、先天性血栓形成体质(英语:Thrombophilia),以及心肌梗塞病史。血液供应不足可借由四种机制发生:动脉栓塞(英语:Arterial embolism)(他处血栓堵住血管)、动脉内的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英语:Mesenteric vein)内的血栓形成,以及由于低血压或血管收缩造成的血流不足。慢性肠系膜缺血也是其急性发作的风险因子之一。血管造影是诊断肠系膜缺血的黄金标准,而电脑断层扫描也可作为其诊断的替代方法。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治疗,可利用介入放射学(英语: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在找到的阻塞处使用支架置入术或溶栓药物(英语:Thrombolytic drug)。开放手术也可用于移除阻塞或架设旁路,并且可用来移除可能坏死的肠道。若缺少迅速的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的预后非常差。病人即使受到治疗,死亡风险也高达70%到90%。而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可选择血管绕道手术(英语:TVascular bypass)治疗。对于发生静脉栓塞的患者,可采用抗凝治疗,例如使用肝素或华法林;在药物治疗无改善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在发达国家中,大约每十万人就有五人受到急性肠系膜缺血影响。而大约每十万人中有一个人会受到慢性肠系膜缺血影响。受到影响的人大部分超过60岁。同年龄层的男性与女性比例相同。肠系膜缺血最早于1895年被现代医学记载。

相关

  • 腹肌腹直肌(简称腹肌)是指躯干下半部(或称腹部)的器官,由若干片状的肌肉保护着,并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他们包括两块腹直肌,沿着身体前面,从胸廓延伸到骨盆。当腹直肌收缩时,腹部被往内拉。
  • 海底火山海底火山,是大洋底部形成的火山。海底火山的分布相当广泛,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表层在海底就被海水急速冷却,有如挤牙膏状,但内部仍是高热状态。海底火山产生的岩浆约占全年总量的
  • 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是指由多个、分化的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其分化的细胞各有不同的、专门的功能。大多数可以使用肉眼看到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 所有多细胞生物都属于真核生物。多细胞
  • 760–779医学导航: 产科生理/发育/薄膜(英语:Template:Extraembryonic and fetal membranes)病理/条件源/母体传递(英语:Template:Diseases of maternal transmission), 齐名(英语:Template:
  • 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英语:infant mortality rate,缩写为IMR)是指每1000名活产儿中在一岁前死亡的人口数。这个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指标。由于婴儿死亡率只统计一岁以下的数据,
  • 吸入器吸入器或吸入剂(英语:inhaler)是一种医疗设备,可协助让药品通过肺部吸收入体内,主要用来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比如,用于治疗流感的扎那米韦(英语:Zanamivir)就必须通过吸入器来
  • 发炎炎症反应、炎性反应,俗称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及局部损伤所发生的防御性为主的反应,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是生物组织受到外伤、出血或病原感染等刺激,激发的
  • 头孢哌酮头孢哌酮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由辉瑞公司以Cefobid的名义销售 。 它是少数能有效治假单胞菌属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头孢菌素抗生素之一。该药于1974年获得专利,并于
  •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疫苗(英语:Polio vaccines)又称小儿麻痹疫苗。是一种用来对抗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的疫苗,世界上主要通用类型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乔纳斯·爱德华·索尔克所研发出来的
  • 反应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英语:reactive arthritis)之前称为莱特氏综合征(英语:Reiter's syndrome),是一种发炎性关节病变,是一种无菌性的关节炎。身体某个部位接触细菌、披衣菌等微生物,产生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