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缺血

✍ dations ◷ 2025-08-27 15:47:01 #肠系膜缺血
肠系膜缺血(Mesenteric ischemia)是描述因肠系膜的血液供应不足而造成的小肠损伤的情形。肠系膜缺血可分为急性及慢性。急性发病的常见症状为突然剧痛。患有慢性肠系膜缺血的患者的急性发作,相较没有慢性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其症状出现较为缓慢。慢性发病的特征与症状包括饭后腹痛,无意性的减重,呕吐和害怕进食。肠系膜缺血的风险因子包括:心房震颤、心脏衰竭、慢性肾衰竭、先天性血栓形成体质(英语:Thrombophilia),以及心肌梗塞病史。血液供应不足可借由四种机制发生:动脉栓塞(英语:Arterial embolism)(他处血栓堵住血管)、动脉内的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英语:Mesenteric vein)内的血栓形成,以及由于低血压或血管收缩造成的血流不足。慢性肠系膜缺血也是其急性发作的风险因子之一。血管造影是诊断肠系膜缺血的黄金标准,而电脑断层扫描也可作为其诊断的替代方法。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治疗,可利用介入放射学(英语: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在找到的阻塞处使用支架置入术或溶栓药物(英语:Thrombolytic drug)。开放手术也可用于移除阻塞或架设旁路,并且可用来移除可能坏死的肠道。若缺少迅速的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的预后非常差。病人即使受到治疗,死亡风险也高达70%到90%。而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可选择血管绕道手术(英语:TVascular bypass)治疗。对于发生静脉栓塞的患者,可采用抗凝治疗,例如使用肝素或华法林;在药物治疗无改善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在发达国家中,大约每十万人就有五人受到急性肠系膜缺血影响。而大约每十万人中有一个人会受到慢性肠系膜缺血影响。受到影响的人大部分超过60岁。同年龄层的男性与女性比例相同。肠系膜缺血最早于1895年被现代医学记载。

相关

  • 皮肤病学皮肤科(dermatology)是医学上治疗皮肤疾病的专门分支。全身的皮肤面积广大,因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学科,在广义上,还包含对头发、指
  • 乳制品奶制品,奶类制品的简称,亦称乳制品、乳类食品或奶食品,以奶为基本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除各种直接使用奶制成的饮料外还包括通过发酵获得的食品(奶酪和奶油)以及对奶进行干燥或者
  • 麻疹病毒麻疹(拉丁语:Morbilli;德语:Masern;法语:Rougeole;英语:Measles 或 Rubeola;日语:はしか),是麻疹疫苗未出现前,一种好发在儿童身上的传染病,但成人也有一定机会感染。儿童常见的急性病毒是
  • 抗体抗体(antibody),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Ig),是一种主要由浆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
  • 心包心包,又名心膜,是一个圆锥形双层纤维浆膜囊,包裹心脏和出入心脏大血管根部。心包的两层分别为:心包的学名pericardium来自希腊语的περι(环绕、周围)与κάρδιον(心脏)两字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拉丁语:Diabetes ketoacidosis,简称为DKA),是一种可致命的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呕吐、腹痛、呼吸深快(英语:Kussmaul breathing)、排尿量增加、全
  • 分类药物列表Nervous SystemAntiepilepticsHydantoin derivativesCarboxamide derivativesFatty acid derivativesBarbiturates and derivativesAnalgesicsOpioidsNatural opium alkaloi
  • 国际健康功能与身心障碍分类系统国际健康功能与身心障碍分类(英语: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简称ICF),这项健康分类系统经过世界卫生组织九年的修订协调,终于在2001
  • 氟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 (商品名:纽弗罗;砜/fēng/),又名“氟氯霉素”或“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是甲砜霉素的单氟衍生物。氟甲砜霉素是一种能有效抑菌的氯霉素类广谱抗生素,抗菌活性强于氯霉
  • 纺织纺织原是纺纱(英语:spinning)与织布(英语:weaving)两道生产工序的合称,现在指将纺织纤维等纺织材料加工成产品的过程。中国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址上发现了骨针,为已知纺织最早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