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

✍ dations ◷ 2024-12-22 23:30:25 #耗散结构
耗散系统(Dissipative system)是指远离热力学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此系统和外环境交换能量、物质和熵而继续维持平衡,对这种结构的研究,解释了自然界许多以前无法解释的现象。耗散结构一词由比利时物理学家、化学家伊里亚·普里高津发明。普里高津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一个系统从混沌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的科学,他为此曾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常见的耗散结构包括对流、气旋、热带气旋及生物体。像镭射、瑞利–贝纳尔对流(英语:Rayleigh–Bénard convection)及B-Z反应也是耗散结构的例子。耗散结构的特点是自发生的对称性破缺(各向异性)以及复杂,甚至混沌的结构。普里高津考虑的耗散结构有其动态的机制,因此可以视为热力学上的稳态,有时也可以用适当的非平衡热力学中的极值定理(英语:extremal principles in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来描述。以前的物理理论认为,只有能量最低时,系统最稳定,否则系统将消耗能量,产生熵,而使系统不稳定。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高能量的情况下,开放系统也可以维持稳定。例如生物体,以前按照热力学定律,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结构,不断地产生熵而应自行解体,但实际是反而能不断自我完善。其实生物体是一种开放结构,不断从环境中吸收能量和物质,而向环境放出熵,因而能以破坏环境的方式保持自身系统的稳定。城市也是一种耗散结构。牛顿的万有引力描述的是无始无终按规律运行的美好世界,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的是一切终将走向灭亡的热寂,相较之下,耗散结构描述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生”的机制,但其先决假定条件是存在提供能量、物质,并且可以交换熵的外环境。一开放系统的熵变化可以表示如下:熵变化可以分解为系统内( d S i {displaystyle ,dS_{i}} )及系统外的( d S e {displaystyle ,dS_{e}} ,和环境交换的熵)。在封闭系统中系统无法和环境交换熵,因此( d S = d S i {displaystyle dS=dS_{i}}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d S i ≥ 0 {displaystyle dS_{i}geq 0} (等号成立时表示平衡),因此 d S ≥ 0 {displaystyle dSgeq 0} 。不过在开放系统中,系统可以和环境交换熵,因此可以形成一个稳态的结构,假设总熵不变 d S = 0 {displaystyle dS=0}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d S i ≥ 0 {displaystyle dS_{i}geq 0} ,因此可得在系统及控制理论中,耗散系统是满足“耗散不等式”的动力系统,假设其状态、输入及输出分别为 x ( t ) {displaystyle x(t)} 、 u ( t ) {displaystyle u(t)} 及 y ( t ) {displaystyle y(t)} 。假设一个函数 w = u ⋅ y {displaystyle w=ucdot y} ,其针对任何输入 u {displaystyle u} 及初始状态 x ( 0 ) {displaystyle x(0)} ,在任意有限时间内的积分都为有限值,将此函数称为供应率函数,则一个系统为耗散系统的条件是存在一个连续的非负函数 V ( x ) {displaystyle V(x)} (称为储存函数),使得针对任意输入 u {displaystyle u} 及初始状态 x ( 0 ) {displaystyle x(0)} ,以下的不等式(耗散不等式)都成立:耗散系统的耗散不等式也可以表示为以下的形式:物理的解释可将 V ( x ) {displaystyle V(x)} 视为是系统的能量,而 u ⋅ y {displaystyle ucdot y} 是单位时间输入系统的能量。此表示方式和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有很强的关系,在系统有特定可控制性及可观察性的条件时,储存函数可以作为李雅普诺夫函数。简单来说,耗散理论可以用来设计线性及非线性系统的回授控制。耗散系统理论是由V.M. Popov、J.C. Willems、D.J. Hill 及P. Moylan等学者提出。对于线性非时变系统,耗散系统即为正实转移函数,而且Kalman–Yakubovich–Popov引理可以联系正实系统的相空间及频域相关特性。由于耗散理论在应用上的重要性.其仍为系统及控制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量子力学及其他以哈密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动态系统,具有时间可逆转性(英语:Time reversibility),其本质无法描述耗散系统。理论上可以将系统进行弱耦合,以谐振子为例,可以将许多处于热平衡,但频率各自不同的谐振子视为一个整体,整体有很宽的频谱,记录整体平均的情形。会得到一个主方程,是林德布劳德方程(英语:Lindblad equation)的特例,而林德布劳德方程可视为刘维尔定理的量子力学版本。

相关

  • 寄生虫寄生虫(英语:parasitic worm)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生物体内,且会危害被居住的生物体的生理机能,被寄居的生物则称为宿主或寄主。寄生虫会在宿主或寄主体
  • 细胞毒性细胞毒性(英语:Cytotoxicity)是指细胞受到释放出的有毒物质而引起的细胞毒性反应。化疗药物具有细胞毒性,一旦进入体内,能区分哪些是癌细胞和正常细胞,达到了杀癌细胞,保护正常细胞
  • 疣(Warts)也称是病毒疣,是皮肤上的粗糙颗粒。疣通常很小,粗糙,坚硬、其颜色与其余皮肤相似。疣通常不会造成症状,不过长在脚底时可能会疼痛。疣通常长在手和脚上,但它们也会在其他
  • 铊中毒铊中毒(Thallium poisoning)是机体摄入含铊化合物后产生的中毒反应。铊对哺乳动物的毒性高于铅、汞等金属元素,与砷相当,其对成人的最小致死剂量为12mg/kg体重,对儿童为8.8~15mg/k
  • 黏液素黏液素(英语:Mucins,或简称黏素)是一类高分子量蛋白家族,且高度糖基化(属于糖缀合物(英语:glycoconjugate)),在大部分后生动物的上皮组织中都有表达。黏液素的特色是它可以构成胶状物;因
  • S. P. Otto莎拉·奥托(英语:Sarah "Sally" Otto),昵称莎莉,是理论生物学家、作家、以及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奥托在2011年获得麦克阿瑟奖。因为他对生物学的整合之贡
  • 中生代中生代(Mesozoic)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地质年代。中生代最早是由意大利地质学家Giovanni Arduino所发表,当时名为第二纪(Secondary),以相对
  • 双光子激发显微镜双光子激发显微镜(英语:Two-photon excitation microscopy)是一种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对活体组织进行深度约1毫米的成像。 它不同于传统的荧光显微镜,其中激发波长短于发射波长,因为
  • 遥感遥感(英语:remote sensing),广义是指用间接的手段来获取目标状态信息的方法。但一般多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观测,通过电磁波(包括光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进
  • 55S核糖体线粒体核糖体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内的一种核糖体,负责完成线粒体这种细胞器中进行的翻译过程。线粒体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介干55S-56S之间,是已发现的沉降系数最小的核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