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280吨
海龙级驱逐舰是清朝新式海军于19世纪末在德意志帝国的希肖船厂(英语:Schichau-Werke)建造的鱼雷驱逐舰。部分资料也称其为海华级驱逐舰。本级共建造了四艘,分别是“海龙”号、“海华”号、“海青”号以及“海犀”号。四舰均开建于1897年,1898年下水并于1899年驶回中国编入海军。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本级四舰因西方列强介入而在天津被俘虏,并分别收编入英国皇家海军、俄罗斯帝国海军、法国海军和德意志帝国海军。为纪念四国海军在事件中占领大沽口,四舰分别被以各自国家语言中的“大沽”命名。20世纪初,这四艘驱逐舰先后沉没或者被报废处理。
海龙级四舰均是从德国的希肖船厂订购,用于重建在中日甲午战争被摧毁的海军。在此之前,清朝海军已经部署了“飞鹰”号等鱼雷炮艇或鱼雷艇作为舰艇,以鱼雷为主要武器。但本级舰只也有被称为中国国内第一批驱逐舰。本级四舰是建造方希肖船厂在德国第一艘国产鱼雷艇驱逐舰S90之前所建造的舰级。该级舰只也是德国首次自行建造的驱逐舰型。
本级的船形是对当时迅速普及的常规鱼雷艇进行放大设计而来。船体由镀锌钢制铆接成型,船首采用龟背式,具有像龟壳一样的凸甲板以改进抗波性能。舰体总长度为59.98米(196英尺9英寸),舷宽6.1米(20英尺0英寸),吃水深1.98米(6英尺6英寸)。在正常负载时排水量为280公吨(276长吨),满载排水量为305公吨(300长吨)。四艘舰只的造价总计3,689,356马克。
完成建造时,海龙级在甲板上配备了6门3磅单臂速射炮以及2具45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
船舱内部分为九个水密隔间。舰载4座桑尼克罗夫特燃煤水管锅炉为2座立式三缸三胀复合蒸汽机提供蒸汽。蒸汽机的额定压力为12标准气压,最大压力可达16标准气压。这些动力驱动2具直径1.85米的青铜螺旋桨。舰体内的煤仓储量达67吨,并通过舰体上部配备的两根烟囱排出废气。总计6,000匹指示马力(4,500千瓦特)的动力输出使得本级舰只的航速高达32节(59千米每小时;37英里每小时)。为了打破当时由法国驱逐舰创下的31.03节航速记录,德国工程师在设计本级驱逐舰时增大了船体的长宽比并将锅炉进行了集中布置。在下水后的测试中,所有四艘军舰均以超高的航速打破了之前的纪录。后来被编入俄国海军并更名为“博罗哥夫上尉”号的“海华”号更是测得33.6节的高速。舰上的电力则由4kW的蒸汽驱动发电机提供。
(英文名)
(Hai Lung)
(Hai Ching)
(Hai Hua)
(Hai Hse)
1896年秋,清朝政府向德国希肖公司订购了四艘同级舰只,之后分别命名为“海龙”号、“海华”号、“海青”号和“海犀”号。这四艘军舰于1897年开始建造,其中“海华”号的建造编号为“611”。
海龙级四舰均在1898年下水,并于次年完工并自行驶回中国,列装清朝新式海军。在1900年6月17日义和团运动开始后,八国联军于6月17日以大沽口炮台可能被义和团占领为由,而进攻大沽口炮台。交战中,英国海军“名誉”号(英语:HMS Fame (1896))与“牙鳕”号(英语:HMS Whiting (1896))沿着白河进入,在天津机器局附近发现了停泊中的本级四艘舰。此时的四舰被两两相对系留在一起,没有防备。仅稍作抵抗后,四舰的乘员就退避到岸上,留部分底舱舰员被登舰的英军俘获。战斗中仅“海华”号管带饶鸣衢阵亡,随后该四舰悉数被俘。四舰被俘获后,作为战利品分发给了英、法、俄和德四国海军。为纪念占领大沽的功绩,所有四艘军舰都以各自语言中的大沽命名。之后,俄罗斯海军旗下的“大沽”号被改名为“博罗哥夫上尉”号(俄语:Лейтенант Бураков (миноносец))。
“海华”号:编入俄罗斯海军并更名为“博罗哥夫上尉”号。本舰也是当时俄国海军中最快的军舰。1904年7月24日日俄战争期间,本舰在旅顺港遭“三笠”号和“富士”号上的鱼雷艇攻击而沉没。
“海龙”号:编入皇家海军中国舰队并改名为“大沽”号(HMS Taku)。1916年报废出售 。
“海犀”号:编入法国海军,改名为“Takou ”。1911年2月22日在海难中触礁沉没 。
“海青”号:编入德意志帝国海军并更名为“SMS Taku”。 1914年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青岛战役中被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