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作品64,是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所写成的四幕大型芭蕾舞剧,于1934年开始创作,1935年9月完成,这是作曲家其中一首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并与《三个橘子之恋》和《灰姑娘》合称为作曲家三大剧乐。
作曲家后来亦将乐曲部分乐章辑成为管弦乐组曲出版,共编成了三套;另外亦有一套以钢琴组曲形成出版。
这首作品最先是受剧场总监兼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谢尔盖·拉德洛夫(Sergei Radlov)和剧作家阿德里安·皮尔托夫斯基(Adrian Piotrovsky)所提议而创作的。皮尔托夫斯基当时任职于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他把一些预定角色的资料交给普罗科菲耶夫参考,希望他能为该舞团委约创作一出新的芭蕾舞剧。而负责首演时的指挥家尤利·费耶(Yuri Fayer)亦在音乐上为普罗科菲耶夫提供了不少意见。然而,当普罗科菲耶夫于翌年完稿,把初稿交给舞团时,却被团内的舞者评为“音乐不可能配合舞步”而拒演。费耶于是建议改由交基诺夫芭蕾舞团(现时改称为马林斯基芭蕾舞团)负责首演。
乐曲的故事背景大致与莎士比亚的原著相约,不过最初的版本,普罗科菲耶夫把结局改成为“大团圆”结局,可是就在乐曲写成后的数个月,却发生了“真理报”事件,1936年1月28日起,斯大林以匿名方式在《真理报》社论中发表一系列的文章(包括导火线《混沌代替了音乐》及其他文章),抨击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穆森斯克郡的马克白夫人》,继而亦引伸出对其他艺术家的指责,皮尔托夫斯基因被指有份撰写肖斯塔科维奇的另一出歌剧《清澈的溪流》的剧本,后来遭内务人民委员部拘捕及私下处决。因此,费耶私下与普罗科菲耶夫沟通,建议他把结局改回至和原著相同,以免遭受无辜的政治牵连。最终普罗科菲耶夫接受了建议,但原本答应演出的基诺夫芭蕾舞团,亦因应当时的政治环境而拒绝演出。
改写后的版本最终要到1938年于捷克布尔诺才首度公演,并得到不少正面的评价。这时,时任基诺夫芭蕾舞团的舞蹈总监列奥里特·拉夫洛夫斯基(Leonid Lavrovsky)终于愿意演出这首作品,1940年1月11日,舞剧终于首次于苏联本土上演,由康斯坦丁·谢尔盖耶夫(Konstantin Mikhailovich Sergeyev)及加林娜·乌兰诺娃分别饰演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个版本至今仍然被视为最权威的演绎版本。
2008年7月4日,在得到普罗科菲耶夫家族成员和俄罗斯国家档案局的批准下,音乐学者西门·摩利臣从俄罗斯国家档案局中获得了最初版本的手稿,经重新整理乐谱后,由马可·莫里斯及莫里斯舞蹈团于英国及美国作巡回演出。
全套芭蕾舞曲共分成四幕九场,共52段音乐,其中第一幕为最长,共21段,最后一幕则只有2段。
全曲演奏时间大约需时2.5小时。
以浪漫时期的三管制形式为骨干,但铜管乐和敲击乐则大幅增强,同时亦加入了作曲家喜爱的钢琴于乐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