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弗雷德里克·桑格
✍ dations ◷ 2025-08-27 00:37:42 #弗雷德里克·桑格
诺贝尔化学奖(1958年)
皇家奖章(1969年)
盖尔德纳国际奖(1971年)
科普利奖章(1977年)弗雷德里克·桑格,OM,CH,CBE,FRS(英语:Frederick Sanger,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英国生物化学家,曾经在1958年及198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第四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唯一获得两次化学奖的人。桑格于1918年8月13日出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父亲是一位医生。从布莱恩斯滕高中(Bryanston School)毕业后,桑格进入了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并于1939年完成自然科学文学士学位。他原本打算研究医学,但后来转而对生物化学感兴趣,而剑桥在当时也正好有许多早期的生物化学先驱。桑格在194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在1940年时与玛格丽特·琼·豪(Margaret Joan Howe)结婚,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桑格在1955年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完整地定序出来,同时证明蛋白质具有明确构造。他利用自己新发现的桑格试剂,也就是2,4-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将胰岛素降解成小片段,并与专门水解蛋白质的胰蛋白酶混合在一起。再将一部分混合物的样本置放于滤纸的一面,并利用一种色层分析方法来做进一步的实验,首先他将一种溶剂从单一方向通过滤纸,同时又让电流以相反向通过。由于不同的蛋白质片段有不同的溶解度与电荷,因此在电泳后,这些片段最后会各自停留在不同的位置,产生特定的图案。桑格将此图案称为“指纹”;不同的蛋白质拥有不同的图案,成为可供辨识且可重现的特征。之后桑格又将小片段从新组合成氨基酸长链,进而推导出完整的胰岛素结构。因此得出结论,认为胰岛素具有特定的氨基酸序列。这项研究使他单独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75年时,桑格发展出一种称为链终止法(chain termination method)的技术来测定DNA序列,这种方法也称做“双去氧终止法”(Dideoxy termination method)或是“桑格法”。两年之后,他利用此技术成功定序出Φ-X174噬菌体(英语:Phi X 174)(Phage Φ-X174)的基因组序列。这也是首次完整的基因组定序工作。他所发明的技术比起当时其他方法使用了较不具毒性的材料。主要是先进行DNA 合成,利用DNA引子和DNA聚合酶使DNA链得以展开复制,再利用双去氧核苷酸(dideoxynucleotides)来终止DNA链的合成。实验会使不同序列的DNA带有不同长度,使其得以经由电泳来做分析。这项研究后来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研究得以展开的关键之一,并使桑格于1980年再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与桑格合作研究的沃特·吉尔伯特,以及另一团队的保罗·伯格也一同获奖。第二座诺贝尔奖使他成为继玛莉·居里、莱纳斯·鲍林,以及约翰·巴丁之后的第四位两度获奖者。到了1979年,桑格又与吉尔伯特和伯格一同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桑格于1982年退休,英国的维康信托基金会和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于1993年成立了桑格中心(Sanger Centre),这座研究机构现在称为维康桑格研究所(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地点位于英国剑桥,是世界上进行基因组研究的主要机构之一。2007年,维康信托提供英国生物化学学会(英语:Biochemical Society)一项补助,使其为桑格从1989年以后的实验研究纪录进行建档及保存。根据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2013年11月20日证实的消息,桑格于19日在剑桥一家医院熟睡中去世。1901年:范托夫 |
1902年:费歇尔 |
1903年:阿伦尼乌斯 |
1904年:拉姆齐 |
1905年:拜尔 |
1906年:莫瓦桑 |
1907年:比希纳 |
1908年:卢瑟福 |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 |
1910年:瓦拉赫 |
1911年:居里 |
1912年:格林尼亚、萨巴捷 |
1913年:维尔纳 |
1914年:理查兹 |
1915年:维尔施泰特 |
1918年:哈伯 |
1920年:能斯特 |
1921年:索迪 |
1922年:阿斯顿 |
1923年:普雷格尔 |
1925年:席格蒙迪1926年:斯韦德贝里 |
1927年:威兰 |
1928年:温道斯 |
1929年:哈登、奥伊勒-切尔平 |
1930年:费歇尔 |
1931年:博施、贝吉乌斯 |
1932年:朗缪尔 |
1934年:尤里 |
1935年:F·约里奥-居里、I·约里奥-居里 |
1936年:德拜 |
1937年:霍沃思、卡勒 |
1938年:库恩 |
1939年:布特南特、鲁日奇卡 |
1943年:德海韦西 |
1944年:哈恩 |
1945年:维尔塔宁 |
1946年:萨姆纳、诺思罗普、斯坦利 |
1947年:鲁宾逊 |
1948年:蒂塞利乌斯 |
1949年:吉奥克 |
1950年:迪尔斯、阿尔德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
1952年: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鲍林 |
1955年:迪维尼奥 |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罗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尔文 |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
1963年:齐格勒、纳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马利肯 |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萨格 |
1969年:巴顿、哈塞尔 |
1970年:莱洛伊尔 |
1971年:赫茨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1976年:利普斯科姆 |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尔 |
1979年:布朗、维蒂希 |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
1982年:克卢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尔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
1986年:赫施巴赫、李远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马库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欧拉 |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兹韦勒 |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夏普莱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尔 |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 |
2011年:谢赫特曼 |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维特、瓦舍尔 |
2014年:贝齐格、赫尔、莫尔纳尔 |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
2016年:索瓦日、斯托达特、费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兰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诺德、温特、史密斯 |
2019年:古迪纳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相关
-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一门学科。微生物包括病毒、原核生物和简单的真核生物。目前,微生物学的最主要工作是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方法完成的。由于很多病原(像是造成植物病害的
- 弥漫性肺病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又称为弥漫性肺病 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DPLD))是一群主要侵犯肺泡上皮细胞,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以及肺内血管及淋巴
- 衣原体门衣原体门(学名:Chlamydiae)是一门细菌。它们的生长完全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进行,是专性寄生菌。衣原体原先多被归入衣原体属(Chlamydia),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目前根据系统发育树分
- 无性繁殖无性生殖是指生物体不以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方式,也就是不经由减数分裂来产生配子,直接由母体细胞分裂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主要分为孢子繁殖(英语:Sporogenesis)、分裂生殖
- 钾4s12,8,8,1蒸气压第一:418.8 kJ·mol−1 第二:3052 kJ·mol−1 第三:4420 kJ·mol−1 (主条目:钾的同位素钾(拉丁语:Kalium,化学符号:K)是原子序数为19的化学元素。最早于植物的灰烬
- 核苷酸核苷酸(英语:Nucleotide)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以一个含氮碱基为核心,加上一个五碳糖和一个或者多个磷酸基团组成。含氮碱基有五种,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
-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Enterovirus Rhinovirus Hepatovirus Cardiovirus Apthovirus Parechovirus Erbovirus Kobuvirus Teschovirus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是没有套膜、正股RNA、正20
- 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是指以基因为主要致病原因的疾病。依据成因又可以细分成:其中因单一基因缺陷而引起的遗传疾病,又称为孟德尔型病症。临床上大多透过遗传基因检测来辅助诊断以及带因
- 布鲁格达氏症候群3布鲁盖达氏症候群(英语:Brugada syndrome (BrS))也称为“突然猝死症”,是一种心脏遗传病。由于心脏电流出现异常,严重的能够引致心脏衰竭或猝死。此症是泰国和老挝当地年轻人在没
- 肌中央轴空病肌中央轴空病(central core disease (CCD)、central core myopathy)是一种遗传病,其会导致先天性肌肉病变,病理学上肌肉纤维中可发现有肌原纤维(英语:Myofibril)结构破坏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