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

✍ dations ◷ 2024-12-23 06:35:17 #电路定理,电磁学,电学,物理定律,经验定律,电压

在电路学里,欧姆定律(Ohm's law)表明,导电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电体的电流成正比,以方程表示,

其中, V {\displaystyle V} 是电压(也可以标记为 U {\displaystyle U} ,方程表示为 U = I R {\displaystyle U=IR} ), I {\displaystyle I} 是电流,比例常数 R {\displaystyle R} 是电阻。

虽然导电体是由导电物质组成,导电体也具有微小的电阻。对于任意导电体、电阻器、电路元件、电路等等,电阻的定义方程为:

不论电流、电压为何,电阻定义为电压除以电流。在欧姆定律里,电阻与电流、电压无关。并不是每一种元件都遵守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经过多次实验而推断的法则,只有在理想状况下,才会成立。凡是遵守欧姆定律的元件或电路都称为“欧姆元件”或“欧姆电路”或“欧姆式导体”,其电阻与电流、电压无关;不遵守欧姆定律的元件或电路称为“非欧姆元件”或“非欧姆电路”或“非欧姆式导体”,其电阻可能会与电流、电压有关。常见的非欧姆元件包括电动机及变压器,其带电部分是线圈,电阻很小。理想变压器的电阻则等于零,这样根据欧姆定律,电流是无限大,因此只能存在于极少状态下,例如超导体,因为其原子核中的电子没有任何震动,电子可以顺畅的流过去而没有任何阻碍。

欧姆定律是因德国物理学家格奥尔格·欧姆命名。于1827年,在他发表的一本通论《直流电路的数学研究》(The galvanic Circuit investigated mathematically)里,他详细的论述简单电路两端的电压与流动于电路的电流之间的关系。他所论述的关系比较复杂,稍后会有更详细说明。上述方程乃是欧姆定律的现代版本。

对于电阻物质或导电物质,欧姆定律可以推广为:

其中, E {\displaystyle \mathbf {E} } 是电场, J {\displaystyle \mathbf {J} } 是物质的电流密度, ρ {\displaystyle \rho } 是物质的电阻率, σ = 1 / ρ {\displaystyle \sigma =1/\rho } 是物质的电导率。

遵守欧姆定律的物质,称为“欧姆物质”,其电阻率 ρ {\displaystyle \rho } 和电导率 σ {\displaystyle \sigma } 与电流密度、电场无关。

早于175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乔凡尼·贝卡立亚(Giovanni Beccaria)就在研究物质的导电性质。他在电路里加装了盛满了水的玻璃管。当开启电路后,发现玻璃管的截面面积越大,电流的放电强度越大。

英国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什也曾做过很多实验,研究电动势、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他使用莱顿瓶为电流源,将电流通过在各种尺寸的玻璃试管里盛装的盐溶液,靠着调整盐溶液的高度,他可以控制放电强度。卡文迪什把自己身体当作一台生理检流计,从亲身体验被电击后的感觉,来估计电流的放电强度。他又选择出一个装满盐溶液的玻璃试管为标准,然后比较标准放电与试样放电,按照放电强度的大小来估计它们的电阻。这样,他可以定量地描述每一种试样。于1781年1月,他记录在笔记里,电流与电动势成正比。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些珍贵的实验结果告诉任何科学家。一直到麦克斯韦于1879年替他编辑注释为著作《卡文迪什的电学研究》(The electrical researches of the Honourable Henry Cavendish)后,才见诸世面。注意到卡文迪什使用的仪器相当原始粗陋,靠身体感觉很难做出精准的测量,莱顿瓶并不是稳定电流源。所以,学术界认为这耽搁了近百年的实验结果并不足以证实欧姆定律。

从1825年到1826年之间,欧姆做了很多关于电阻的实验。于1827年,他将得到的结果一同发表在著作《直流电路的数学研究》(The galvanic Circuit investigated mathematically)里。他从傅里叶对于热传导的研究得到了相当多的灵感,借用了很多傅里叶的点子来论述自己的结果。

欧姆是一位优秀的实验者,很会设计与制造实验设备,又具有精湛的数学修养与严谨的敬业态度。刚开始,他使用伏打电堆为电源,用安装于扭秤(torsion balance)的磁针来测量电流的磁场力。载流导线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与电流成正比,只要测量在载流导线附近的磁针所感受到的磁场力,就可以知道电流。他将电流通过不同长度的检验电线;由于长度不同,电阻也不同。欧姆仔细分析实验结果,得到经验方程

其中, Δ I {\displaystyle \Delta I} 是检验电线造成的电流差值, m {\displaystyle m} 是跟实验参数有关的系数, x {\displaystyle x} 是检验电线的长度, a {\displaystyle a} 是跟固定长度的载流导线有关的常数。

欧姆很快地就觉得这方程不太对劲。大约三年前,汤玛斯·泽贝克(Thomas Seebeck)发明使用热电偶为电源。这种电源比伏打电源稳定。采纳《物理与化学年鉴》的总编辑约翰·波根多夫(Johann poggendorff)的建议,欧姆改用热电偶为电源,将实验重做一遍,得到经验方程:

其中, X {\displaystyle X} 是扭秤读值, a {\displaystyle a} 是跟电动势有关的常数, b {\displaystyle b} 是跟内部电阻有关的常数, x {\displaystyle x} 是检验电线的长度。

仔细诠释这些变量,将 X {\displaystyle X} a {\displaystyle a} b {\displaystyle b} x {\displaystyle x} 分别诠释为电流 I {\displaystyle I} 、电压 V {\displaystyle V} 、内部电阻 r {\displaystyle r} 、检验电阻 R x {\displaystyle R_{x}} ,那么,假定总电阻 R {\displaystyle R} r + R x {\displaystyle r+R_{x}} 则经验方程变为欧姆定律的现代方程版本:

欧姆定律可能是早期电学史最重要的定量理论。但是,当欧姆最初发表他的结果时,很多学术界同仁都激烈地批评反对他的理论。德国教育部长指责:“鼓吹这种异端邪说的教授不配教导科学。”物理教授格奥尔格·魄尔(Georg Pohl)这样批评欧姆的著作:“以崇高眼光仰看这世界的人士,必须远离这本无可救药、妄生穿凿的谬书,其唯一目的乃是彻底诋毁大自然的尊严。”。那时候,德国正盛行的黑格尔哲学认为,因为大自然井井有序,而且只要经过合理推论就可获得科学真理,所以,并不需要靠做实验来了解大自然。欧姆的实验方法可能引起了黑格尔门徒的强烈反感。

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克劳德·普雷特(Claude Pouillet)确定欧姆的实验结果。同时,欧姆成为柏林科学院的院士。在英国,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又重新核对了欧姆的实验结果。1841年,欧姆被选为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1852年,欧姆荣膺为慕尼黑大学的物理学系主任。

于1920年,物理学家发现,通过理想电阻器的电流会出现统计涨落,虽然当电压和电阻为常数时,统计涨落会跟温度有关。这种涨落称为詹森-奈奎斯特噪音(Johnson–Nyquist noise),是因为电荷的离散秉性而产生的现像。这热效应意味着,假若取样的时间间隔足够短暂,电流或电压的测值,其比例跟时间平均比例或系综平均(ensemble average)比例相比较,会出现涨落;也就是说,每一个电阻 R {\displaystyle R} 的取样值,跟 R {\displaystyle R} 的时间平均或系综平均相比较,会出现涨落。对于普通电阻物质案例,经过平均程序后,欧姆定律仍旧正确无误。

欧姆对于电阻的研究在麦克斯韦方程组出现之前很久,那时科学家对于交流电路的频率相关效应也不了解。但是,在适当范围内,现代电磁理论与现代电路理论并没有发现任何与欧姆定律相悖之处。

欧姆定律可以用水力学类比(hydraulic analogy)来描述。测量单位为帕斯卡的水压,可以类比为电压。在一根水管里,由于任意两点之间的水压差会造成水流,水的流速(单位是升每秒),可以类比为电流(单位是库仑每秒)。“流量限制器”是安装于水管与水管之间控制流量的阀门,可以类比为电阻器。通过流量限制器的水流流量,跟流量限制器两端的水压成正比,类似地,通过电阻器的电荷流量(电流),跟电阻器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正是欧姆定律的论述。

流体流动网络的流量和流压可以用水力学类比方法来计算。这方法可以应用于稳定流和暂态流(transient flow)。对于线性层流,泊肃叶定律(Poiseuille's law)描述水管的水阻,但是对于湍流,流压-流量关系变为非线性。

设定导电体的电导率与两端的电压,欧姆定律可以预测出通过这导电体的电流密度。类似地,设定导热体的热导率与两端的温差,约瑟夫·傅里叶的热传导定律可以预测通过这导热体的热流。同样的方程形式可以描述这两种现象。对于每一种案例,方程的变量有不同的意义。具体而言,欧姆定律的方程为:

而热传导定律的方程为:

其中, Γ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Gamma }}} 是热通量(heat flux), k {\displaystyle k} 是导热体的热导率, T {\displaystyle T} 是温度。

思考参数为温度、热导率与热通量的热传导问体,和参数为电压、电导率与电流密度的电传导问体。这两个问题相互等价。假若能够解析一个热传导问体,则也能够解析电传导问题;反之亦然。

在电路学里,电阻器(欧姆电阻器)是一种电路元件,其电阻与电压、电流无关。电阻器可以按照欧姆定律阻抗电荷的通过。每一个电阻器都有其设计制成的电阻 R {\displaystyle R} 。更严格地说,电阻器是在某操作域内遵守欧姆定律的电路元件;欧姆定律和唯一电阻值足够描述这元件在相关操作域的行为。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以方程表示,

其中, R n {\displaystyle R_{n}} 是第 n {\displaystyle n} 个电阻, R t o t a l {\displaystyle R_{\mathrm {total} }} 是总电阻。

假设在电路两端的电压为 V {\displaystyle V} ,则通过的电流为 I = V / R t o t a l {\displaystyle I={V}/{R_{total}}} 。假设每一个电阻器都遵守欧姆定律,则这电路是电阻为 R t o t a l {\displaystyle R_{\mathrm {total} }} 的欧姆电路。

相互并联的电阻,其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其每个电阻的倒数和,以方程表示:

假设在电路两端的电压为 V {\displaystyle V} ,则通过的电流为 I = V / R t o t a l {\displaystyle I={V}/{R_{total}}} 。假设每一个电阻器都遵守欧姆定律,则这电路是电阻为 R t o t a l {\displaystyle R_{\mathrm {total} }} 的欧姆电路。

电容器、电感器、传输线等等,都是电路的电抗元件。假设施加周期性电压或周期性电流于含有电抗元件的电路,则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式变成微分方程。因为欧姆定律的方程只涉及实值的电阻,不涉及可能含有电容或电感的复值阻抗,所以,前面阐述的欧姆定律不能直接应用于这状况。

最基本的周期性激发,像正弦激发或余弦激发,都可以用指数函数来表达:

其中, j {\displaystyle j} 是虚数单位, ω {\displaystyle \omega } 是实值角频率, t {\displaystyle t} 是时间。

假设周期性激发为单频率正弦激发,其角频率为 ω {\displaystyle \omega } 。电阻为 R {\displaystyle R} 的电阻器,其阻抗 Z {\displaystyle {Z}} 为:

电感为 L {\displaystyle L} 的电感器,其阻抗为:

电容为 C {\displaystyle C} 的电容器,其阻抗为:

电压 V {\displaystyle {V}} 与电流 I {\displaystyle {I}} 的关系式为:

注意到将阻抗 Z {\displaystyle {Z}} 替代电阻 R {\displaystyle R} ,就可以得到这欧姆定律方程的推广。只有 Z {\displaystyle {Z}} 的实值部分会造成热能的耗散。

对于这系统,电流和电压的复值波形式分别为:

电流和电压的实值部分 r e a l ( I ) {\displaystyle real({I})} r e a l ( V ) {\displaystyle real({V})} 分别描述这电路的真实正弦电流和正弦电压。由于 I 0 {\displaystyle {I}_{0}} V 0 {\displaystyle {V}_{0}} 都是不同的复值标量,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可能会不一样。

周期性激发可以傅里叶分解为不同角频率的正弦函数激发。对于每一个角频率的正弦函数激发,可以使用上述方法来计算响应。然后,将所有响应总和起来,就可以得到解答。

欧姆定律是电路分析(circuit analysis)使用的几个基本方程之一。它可以应用于金属导电体或特别为这行为所制备的电阻器。在电机工程学里,这些东西无所不在。遵守欧姆定律的物质或元件称为“欧姆物质”或“欧姆元件”。理论上,不论施加的电压或电流、不论是直流或交流、不论是正极或负极,它们的电阻都不变。

但是,有些电路元件不遵守欧姆定律,它们的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V-I线)乃非线性关系。PN接面二极管是一个显明范例。如右图所示,随着二极管两端电压的递增,电流并没有线性递增。给定外电压,可以用V-I线来估计电流,而不能用欧姆定律来计算电流,因为电阻会因为电压的不同而改变。另外,只有当外电压为正值时,电流才会显著地递增;当施加的电压为负值时,电流等于零。对于这类元件,V-I线的斜率 r {\displaystyle {\mathfrak {r}}} ,称为“小信号电阻”(small-signal resistance)、“增量电阻”(incremental resistance)或“动态电阻”(dynamic resistance),定义为

单位也是欧姆,是很重要的电阻量,适用于计算非欧姆元件的电性。

詹姆斯·麦克斯韦诠释欧姆定律为,处于某状态的导电体,其电动势与产生的电流成正比。因此,电动势与电流的比例,即电阻,不会随着电流而改变。在这里,电动势就是导电体两端的电压。参考这句引述的上下文,修饰语“处于某状态”,诠释为处于常温状态,这是因为物质的电阻率通常跟温度有关。根据焦耳定律,导电体的焦耳加热(Joule heating)与电流有关,当传导电流于导电体时,导电体的温度会改变。电阻对于温度的相关性,使得在典型实验里,电阻跟电流有关,从而很不容易直接核对这形式的欧姆定律。于1876年,麦克斯韦与同事,共同设计出几种测试欧姆定律的实验方法,能够特别凸显出导电体对于加热效应的响应。

在电机工程学和电子工程学里,欧姆定律妙用无穷,因为它能够在宏观层次表达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即电路元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在物理学里,对于物质的微观层次电性质研究,会使用到的欧姆定律,以矢量方程表达为:

在导体内任意两点g、h,定义电压为将单位电荷从点g移动到点h,电场力所需做的机械功:

其中, V g h {\displaystyle V_{gh}} 是电压, w {\displaystyle w} 是机械功, q {\displaystyle q} 是电荷量, d l {\displaystyle \mathrm {d} \mathbf {l} } 是微小线元素。

假设,沿着积分路径,电流密度 J = J l ^ {\displaystyle \mathbf {J} =J{\hat {\mathbf {l} }}} 为均匀电流密度,并且平行于微小线元素:

其中, l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l} }}} 是积分路径的单位矢量。

那么,可以得到电压:

其中, l {\displaystyle l} 是积分路径的径长。

假设导体具有均匀的电阻率,则通过导体的电流密度也是均匀的:

其中, a {\displaystyle a} 是导体的截面面积。

电压 V g h {\displaystyle V_{gh}} 简写为 V {\displaystyle V} 。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总结,电阻与电阻率的关系为:

假设 J > 0 {\displaystyle J>0} ,则 V > 0 {\displaystyle V>0} ;将单位电荷从点g移动到点h,电场力需要作的机械功 w > 0 {\displaystyle w>0} 。所以,点g的电势比点h的电势高,从点g到点h的电势差为 V {\displaystyle -V} 。从点g到点h,电压降是 V {\displaystyle V} ;从点h到点g,电压升是 V {\displaystyle V}

给予一个具有完美晶格的晶体,移动于这晶体的电子,其运动等价于移动于自由空间的具有有效质量(effective mass)的电子的运动。所以,假设热运动足够微小,周期性结构没有偏差,则这晶体的电阻等于零。但是,真实晶体并不完美,时常会出现晶体缺陷(crystallographic defect),有些晶格点的原子可能不存在,可能会被杂质侵占。这样,晶格的周期性会被扰动,因而电子会发生散射。另外,假设温度大于绝对温度,则处于晶格点的原子会发生热震动,会有热震动的粒子,即声子,移动于晶体。温度越高,声子越多。声子会与电子发生碰撞,这过程称为晶格散射(lattice scattering)。主要由于上述两种散射,自由电子的流动会被阻碍,晶体因此具有有限电阻。

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其电子结构。在凝聚态物理学里,欧姆定律更复杂、更广义的方程非常重要,属于本构方程(constitutive equation)与运输系数理论(theory of transport coefficients)的范围。

当施加外电场于导电体时,电流密度的响应,基本上是属于量子力学性质。详尽细节,请参阅经典与量子电导率(classical and quantum conductivity)。保罗·德鲁德于1900年研究出的德鲁德模型,可以用经典物理解释欧姆定律,描述自由电子移动于金属导电体的物理行为。

在德鲁德模型里,自由电子会不停地移动碰撞于固定不动、组成整个金属导电体晶格的正价离子之间。金属里的每一个自由电子,感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会呈加速运动。但是每当自由电子与晶格发生碰撞,其动能会遭受损失,以热能的形式将能量释放给离子,所以,电子的平均移动速度是漂移速度,其漂移速度的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反。

电子感受到的平均电场力 F

相关

  • 七氟烷七氟醚(英文:Sevoflurane)为一种非易燃、气味香甜的卤代醚麻醉药,可以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状态。其药力起效和消退速度甚快,仅次于地氟醚。本药通常和笑气和氧气混合后以吸入形式
  • 环丙氯地孕醋酸环丙孕酮(Cyproterone acetate,CPA),商品名有如色普龙、Androcur、安得卡等,是一种合成甾体抗雄激素、黄体制剂、抗促性腺激素。 因其阻止内源雄激素与其受体结合以及抑制雄
  • 攻占阿尔巴尼亚贝尼托·墨索里尼佐格一世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1939年4月7日—4月12日)是法西斯意大利对阿尔巴尼亚王国采取的一个非常简单的军事行动,该冲突是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
  • 弗雷斯诺县弗雷斯诺县(Fresno County),简称弗县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县,位于中央谷地,面积15,585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费雷斯诺县共有人口930,450人,是加州人口第10多的县份。弗
  • 美国白宫白宫(英语:White House,也称白屋)是美国总统官邸与主要办公的地方,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北区,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自1800年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入住以来,白宫就
  • 京都府第6区京都府第6区是日本众议院的选区,始于1994年。北海道 13 | 山形县 4 | 静冈县 9 | 岛根县 3 | 大分县 4福井县 3 | 山梨县 3 | 德岛县 3 | 高知县 3 | 佐贺县 3青森县 4 | 岩
  • 罗敏申罗敏申爵士,GCMG(Sir William Cleaver Francis Robinson,1834年1月14日-1897年5月2日),英国殖民地总督,历任福克兰群岛总督(1866–1870)、爱德华王子岛副总督(1873–1874)、西澳洲总督(1
  • 定域性原理在物理学中,定域性原理(英语:Principle of locality),又称局域性原理、区域性原则,认为一个特定物体,只能被它周围的力量影响。包涵了定域性原理的物理学理论,被称为是一个定域理论
  • 小渔洞镇小渔洞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2019年12月,撤销小鱼洞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龙门山镇管辖。小渔洞镇下辖以下地区:复兴场社区、大弯
  • 爱德华·赫里欧爱德华·赫里欧(法语:Édouard Herriot,1872年7月5日-1957年3月26日),法国政治家和作家。1905年当选为里昂市长,此后一生皆任此职。1924~1932年三次组阁任法国总理,1936~1940年当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