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

✍ dations ◷ 2025-11-12 23:15:38 #苏联人
苏联人、苏联人民、苏维埃人民(俄语:советский народ)或称苏联公民(俄语:Граждане СССР)是对居住于苏联者之住民总称,最初仅非特定指涉居住在苏联的人民,经过政治使用,被宣示为社会主义下团结的人民群众,是一个“新的历史性、社会性和其有国际团结的人民群众”。然而自1930年代后期开始,相关的语言、文化及行政政策转向俄罗斯化,俄罗斯化政策使得各地的非俄罗斯语言和文化受到打压。俄罗斯化政策使部分非俄罗斯民族对“苏维埃”为“俄罗斯化”的怀疑,也促成了后来苏联解体。从苏联的开始到结束,苏联的国族主义政治反映在“苏联人”的政治使用及意涵上,随着时间有不同变化,并影响苏联人民和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紧张关系,及相关的民族识别和种族区分政策。因苏联由不同的共和国联合组织而成,因而有不同民族的人口;从1920年代开始,就有主张以地区政府消除并取代各别组成的共和国,以发展出新的苏联民族观,将所有人民放在苏联人民这新民族的概念之下,这主张在1970年代起草苏联宪法时再被提出并受到认真考虑,然而并没有被正式接受,仍持续的是“苏联是由俄罗斯人民继承并领导的帝国”传统的观点:。1930年代前后发生重要俄罗斯国族主义的转折,相关俄罗斯化的国族主义政策的推行,使各地的非俄罗斯语言和文化受到打压,造成地方欲独立的反弹情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主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英语:Soviet_socialist_patriotism)的发展强化了俄罗斯人的主导及领导角色,战后由赫鲁晓夫领导的苏联政府虽减少仰赖俄罗斯国族主义的政策,回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型态,非俄罗斯人及地区对“苏维埃”是另一波的“俄罗斯化”的怀疑仍持续,直至苏联解体。1920年代到1930年代初期: 以共产党的领导推动的本土化政策,执行的是务实的在联邦体制下强化非俄罗斯语言和文化(见国家划界苏联 )的各地本土化。然而,自30年代后期,政策转向更积极推广俄语的努力更加明显,特别是在公共教育领域,有往主流语言文化的俄罗斯化同化现象。苏联广泛且强制性执行俄罗斯化政策,而各地的非俄罗斯语言和文化受到打压。此历史转折也反映在如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言论及外交政策,1930年初斯大林对赞扬俄罗斯人民的伟大还有所节制和保留,1930年中期开始则大力突显俄罗斯人。斯大林并在1940年代对抗德国希特勒时,更以俄罗斯国族主义动员俄罗斯无产阶级人民。1940年代的官方神话将伟大俄罗斯人描述成承续主要文化、捍卫革命及祖国的真正领袖:是俄罗斯人而不是其他民族,被视为真正的现代化推手,而其他非俄罗斯民族因此遭受强迫性的社会动员要求。斯大林的政策将俄罗斯人视为“苏联人民的兄长”,和他的一国社会主义政策,形成一个强调中央集权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英语:Soviet_socialist_patriotism)精神。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俄罗斯国族主义结合,将战争定位成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由于法西斯主义在共产主义者的眼中是资本主义的一种),也是俄罗斯国族存亡之战。斯大林政府以拥抱俄罗斯传统英雄及文化象征,并和俄罗斯东正教建立实质的联盟的手段,将俄罗斯人民利益等同于苏联的利益以一样的方式来呈现。这战争被斯大林领导的政府描述成伟大的卫国战争。赫鲁晓夫领导的苏联政府,取消并改变斯大林仰赖俄罗斯国族主义的政策,减少对俄罗斯国族主义的强调并回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型态。赫鲁晓夫提倡的超越民族的苏联人民概念,并成为1961年后的正式政府政策,各民族形成“兄弟联盟”。尽管如此,由于学习俄语是一个强制性国民教育的一环,再加上苏联政府鼓励俄罗斯民族移民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外的地区,许多非俄罗斯民族的苏联人民怀疑此“苏维埃”是另一波的“俄罗斯化”。1970及1980年代的经济问题,使建立统一的苏联人民努力受到严重打击,不分俄罗斯人及非俄罗斯人,产生出反苏维埃联邦的情绪。戈尔巴乔夫虽以苏维埃爱国者的身份自居,欲解决苏联的政治及经济问题,但仍无法对抗高涨的区域及族群民族主义,而苏联于1991年解体。苏联人民做为政治概念的相关表述,主要在全国代表大会、官方媒体和历代苏联领导人的公开演讲里。尼基塔·赫鲁晓夫在1961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在苏联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历史性、社会性和其有国际团结的人民群众”,这些人的共同的特点就是苏联人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作出最终定义。这单一的苏实体的苏联人民,以官方关于国家(俄语:нации,拉丁化natsii)和民族(俄语: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и,拉丁化natsionalnosti)的教条原则,组成了多民族苏联政府:“苏联人”是一个“有新历史,社会性和国际团结的人民,在共有的领土、经济、和社会主义内容的所构成的文化,这文化反映了各民族的特殊性,同时也反映一个联邦国家政府及一个共同的最终目标:“建设共产主义。”少数民族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废除,而整体国家的文化,按苏联的定义,是“以社会主义为内容以国家为形式”的来促进官方的目标和价值观以建立共一的国家结构。在民族识别和种族区分方面,苏维埃国家在许多行政记录,包括学校,工作和军事记录,以及定期普查人口的信息中,保持公民的民族/种族(俄语: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ь,拉丁化natsionalnost)的部分。戈尔巴乔夫企图以改进的社会主义来处理地域、种族间的界线及冲突宣告失败,形塑苏联人民的政治行动,也解体回复到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亚美尼亚人等的政治文化及国族状态。时间轴 · 俄国革命(二月 · 十月) · 俄国内战 · 苏维埃俄罗斯 · 苏联成立条约 · 新经济政策 · 大清洗(肃反远东华人) · 东方战线 · 苏德战争 · 冷战 · 赫鲁晓夫解冻 · 去斯大林化 · 1965年改革 · 停滞时代 · 经济改革 · 开放政策 · 解体宪法 · 法律 · 选举 · 外交 · 内阁 · 政府 · 共产党 · 苏共中央 · 政治局 · 集体领导 · 苏共大会 · 部长会议 · 领导人 · 苏共中央总书记 · 部长会议主席 · 总统 · 党组织 · 最高苏维埃 · 意识形态 · 最高法院行政区划 · 欧洲俄罗斯 · 乌拉尔山 · 西伯利亚 · 西西伯利亚平原 · 高加索山(北高加索 · 外高加索) · 里海 · 中亚细亚农业 · 中央银行 · 能源政策 · 五年计划 · 发明 · 苏联卢布 · 交通苏联人 · 语言 · 苏联工人阶级 · 宗教 · 犯罪 · 1989年人口普查建筑(斯大林式建筑 · 赫鲁晓夫楼) · 文学 · 芭蕾 · 戏剧 · 电影 · 音乐 · 体育 · 宣传 · 列宁主义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斯大林主义 · 托洛茨基主义 · 赫鲁晓夫主义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新思维 · 互联网苏联国旗 · 各加盟共和国国旗 · 苏联国徽 · 各加盟共和国国徽 · 苏联国歌 · 各加盟共和国国歌

相关

  • HArF氟氩化氢(化学式:HArF)是一个氩的化合物,也是目前唯一被发现的氩化合物。氩氟化氢是一群由马库·拉萨能(Markku Räsänen)领导的芬兰化学家发现的,他们在2000年8月24日将发现氟氩
  • 缅因缅因州(英语:State of Maine)是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的一个州,北邻加拿大魁北克省,东邻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以及大西洋,西靠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缅因风景优美,有崎岖的海岸、广袤的森林
  • 黄河br /文明黄河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并最初分布于西至河湟、东至大海、北至燕山–大漠、南至秦岭–江淮分水岭的文明,后来扩散至中国全境、乃至东亚并影响世界。黄河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古文
  • 范德堡大学范德堡大学(英语:Vanderbilt University),曾译范德比尔特大学,创立于1873年。19世纪末的美国铁路和航运大王、“海军准将”康内留斯·范德堡尔特捐赠一百万美元建立了这所私立大
  • 三夹板胶合板也叫夹板、多层材(英语:Laminated Veneer Lumber,缩写LVL,更通用的英文用语是Plywood)是第一种发明的科技木材。由比较薄的木单板制作。由相邻两层木纹相互垂直的木片(单板)
  • 米哈伊尔·萨多夫斯基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萨多夫斯基(俄语: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адовский,1904年-1994年)是苏联地球物理学家,爆炸物理学专家,苏联原子弹计划参与
  • 公路系统国务院中央军委测绘机构中国公路交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统一按照行政管理划分权限,其设施建设和维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属交通部公路局路政管理;民用公
  • 北史《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100卷,含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下迄隋义宁二年(618),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南
  • 楠梓天后宫坐标:22°43′41″N 120°19′48″E / 22.727934°N 120.330054°E / 22.727934; 120.330054楠梓天后宫位于台湾高雄市楠梓区,旧称楠和宫,是“楠仔坑街”的重要庙宇,主祀妈祖。
  • 搜狐娱乐搜狐(NASDAQ:SOHU),是一家互联网中文门户网站。1995年,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回到中国,利用风险投资创建了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98年正式推出搜狐网。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