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

✍ dations ◷ 2025-08-10 18:29:20 #苏联人
苏联人、苏联人民、苏维埃人民(俄语:советский народ)或称苏联公民(俄语:Граждане СССР)是对居住于苏联者之住民总称,最初仅非特定指涉居住在苏联的人民,经过政治使用,被宣示为社会主义下团结的人民群众,是一个“新的历史性、社会性和其有国际团结的人民群众”。然而自1930年代后期开始,相关的语言、文化及行政政策转向俄罗斯化,俄罗斯化政策使得各地的非俄罗斯语言和文化受到打压。俄罗斯化政策使部分非俄罗斯民族对“苏维埃”为“俄罗斯化”的怀疑,也促成了后来苏联解体。从苏联的开始到结束,苏联的国族主义政治反映在“苏联人”的政治使用及意涵上,随着时间有不同变化,并影响苏联人民和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紧张关系,及相关的民族识别和种族区分政策。因苏联由不同的共和国联合组织而成,因而有不同民族的人口;从1920年代开始,就有主张以地区政府消除并取代各别组成的共和国,以发展出新的苏联民族观,将所有人民放在苏联人民这新民族的概念之下,这主张在1970年代起草苏联宪法时再被提出并受到认真考虑,然而并没有被正式接受,仍持续的是“苏联是由俄罗斯人民继承并领导的帝国”传统的观点:。1930年代前后发生重要俄罗斯国族主义的转折,相关俄罗斯化的国族主义政策的推行,使各地的非俄罗斯语言和文化受到打压,造成地方欲独立的反弹情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主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英语:Soviet_socialist_patriotism)的发展强化了俄罗斯人的主导及领导角色,战后由赫鲁晓夫领导的苏联政府虽减少仰赖俄罗斯国族主义的政策,回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型态,非俄罗斯人及地区对“苏维埃”是另一波的“俄罗斯化”的怀疑仍持续,直至苏联解体。1920年代到1930年代初期: 以共产党的领导推动的本土化政策,执行的是务实的在联邦体制下强化非俄罗斯语言和文化(见国家划界苏联 )的各地本土化。然而,自30年代后期,政策转向更积极推广俄语的努力更加明显,特别是在公共教育领域,有往主流语言文化的俄罗斯化同化现象。苏联广泛且强制性执行俄罗斯化政策,而各地的非俄罗斯语言和文化受到打压。此历史转折也反映在如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言论及外交政策,1930年初斯大林对赞扬俄罗斯人民的伟大还有所节制和保留,1930年中期开始则大力突显俄罗斯人。斯大林并在1940年代对抗德国希特勒时,更以俄罗斯国族主义动员俄罗斯无产阶级人民。1940年代的官方神话将伟大俄罗斯人描述成承续主要文化、捍卫革命及祖国的真正领袖:是俄罗斯人而不是其他民族,被视为真正的现代化推手,而其他非俄罗斯民族因此遭受强迫性的社会动员要求。斯大林的政策将俄罗斯人视为“苏联人民的兄长”,和他的一国社会主义政策,形成一个强调中央集权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英语:Soviet_socialist_patriotism)精神。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俄罗斯国族主义结合,将战争定位成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由于法西斯主义在共产主义者的眼中是资本主义的一种),也是俄罗斯国族存亡之战。斯大林政府以拥抱俄罗斯传统英雄及文化象征,并和俄罗斯东正教建立实质的联盟的手段,将俄罗斯人民利益等同于苏联的利益以一样的方式来呈现。这战争被斯大林领导的政府描述成伟大的卫国战争。赫鲁晓夫领导的苏联政府,取消并改变斯大林仰赖俄罗斯国族主义的政策,减少对俄罗斯国族主义的强调并回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型态。赫鲁晓夫提倡的超越民族的苏联人民概念,并成为1961年后的正式政府政策,各民族形成“兄弟联盟”。尽管如此,由于学习俄语是一个强制性国民教育的一环,再加上苏联政府鼓励俄罗斯民族移民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外的地区,许多非俄罗斯民族的苏联人民怀疑此“苏维埃”是另一波的“俄罗斯化”。1970及1980年代的经济问题,使建立统一的苏联人民努力受到严重打击,不分俄罗斯人及非俄罗斯人,产生出反苏维埃联邦的情绪。戈尔巴乔夫虽以苏维埃爱国者的身份自居,欲解决苏联的政治及经济问题,但仍无法对抗高涨的区域及族群民族主义,而苏联于1991年解体。苏联人民做为政治概念的相关表述,主要在全国代表大会、官方媒体和历代苏联领导人的公开演讲里。尼基塔·赫鲁晓夫在1961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在苏联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历史性、社会性和其有国际团结的人民群众”,这些人的共同的特点就是苏联人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作出最终定义。这单一的苏实体的苏联人民,以官方关于国家(俄语:нации,拉丁化natsii)和民族(俄语: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и,拉丁化natsionalnosti)的教条原则,组成了多民族苏联政府:“苏联人”是一个“有新历史,社会性和国际团结的人民,在共有的领土、经济、和社会主义内容的所构成的文化,这文化反映了各民族的特殊性,同时也反映一个联邦国家政府及一个共同的最终目标:“建设共产主义。”少数民族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废除,而整体国家的文化,按苏联的定义,是“以社会主义为内容以国家为形式”的来促进官方的目标和价值观以建立共一的国家结构。在民族识别和种族区分方面,苏维埃国家在许多行政记录,包括学校,工作和军事记录,以及定期普查人口的信息中,保持公民的民族/种族(俄语: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ь,拉丁化natsionalnost)的部分。戈尔巴乔夫企图以改进的社会主义来处理地域、种族间的界线及冲突宣告失败,形塑苏联人民的政治行动,也解体回复到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亚美尼亚人等的政治文化及国族状态。时间轴 · 俄国革命(二月 · 十月) · 俄国内战 · 苏维埃俄罗斯 · 苏联成立条约 · 新经济政策 · 大清洗(肃反远东华人) · 东方战线 · 苏德战争 · 冷战 · 赫鲁晓夫解冻 · 去斯大林化 · 1965年改革 · 停滞时代 · 经济改革 · 开放政策 · 解体宪法 · 法律 · 选举 · 外交 · 内阁 · 政府 · 共产党 · 苏共中央 · 政治局 · 集体领导 · 苏共大会 · 部长会议 · 领导人 · 苏共中央总书记 · 部长会议主席 · 总统 · 党组织 · 最高苏维埃 · 意识形态 · 最高法院行政区划 · 欧洲俄罗斯 · 乌拉尔山 · 西伯利亚 · 西西伯利亚平原 · 高加索山(北高加索 · 外高加索) · 里海 · 中亚细亚农业 · 中央银行 · 能源政策 · 五年计划 · 发明 · 苏联卢布 · 交通苏联人 · 语言 · 苏联工人阶级 · 宗教 · 犯罪 · 1989年人口普查建筑(斯大林式建筑 · 赫鲁晓夫楼) · 文学 · 芭蕾 · 戏剧 · 电影 · 音乐 · 体育 · 宣传 · 列宁主义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斯大林主义 · 托洛茨基主义 · 赫鲁晓夫主义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新思维 · 互联网苏联国旗 · 各加盟共和国国旗 · 苏联国徽 · 各加盟共和国国徽 · 苏联国歌 · 各加盟共和国国歌

相关

  • 核反应堆核子反应炉(英语:nuclear reactor)是一种启动、控制并维持核裂变或核聚变链式反应的装置。相对于核武爆炸瞬间所发生的失控链式反应,在反应堆之中,核变的速率可以得到精确的控制,
  • 靛色系小孩靛蓝小孩是指被视为拥有某种特殊意志力或超自然能力的儿童、少年、青少年。靛色系小孩这个概念最早在李·卡罗与珍·托柏夫妇所写的The Indigo Children: The New Kids Have
  • 孟德尔孟德尔,全名格雷戈尔·约翰·门德尔(德语: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一位奥地利科学家,天主教圣职人员。孟德尔出生于奥地利帝国(今天的捷克共和国)的西里
  • 地表水水资源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
  • 会子会子是中国南宋时的纸币,绍兴三十年(1160年)于临安首度发行。绍兴末年,南宋政府铜钱紧缺,开始以票据“会子”应付开支,先在临安地区使用,叫“东南会子”。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钱端
  • 费萨尔国王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阿拉伯语:فيصل بن عبدالعزيز آل سعود‎,1906年4月14日-1975年3月25日),沙特阿拉伯第三位国王。生于利雅德。沙特首
  • 百岳台湾百岳,是由台湾登山界闻人所选定标高三千米以上,拥有奇、险、峻、秀,且山容起伏明显的一百座台湾山峰。在地图上注有山名,且有三角点者为优先选录标准,希望借此带动台湾高山的
  • John Wiley and Sons约翰威立(英语:John Wiley & Sons, Inc.,简称威立、Wiley)(NYSE:JWA)是一个世界性的出版社,专注在学术出版,且出版品主要客户是专业人士、消费者、高等教育学生与教职员。约翰威立
  • 外国人外国人是指非本国籍的公民或人民,反义词为本国人(国民)。中文里该词在汉朝时已经出现。在许多国家中,外国人在法律上的权力、权利和义务如参政权、工作权、财产权等都与本国人有
  • 爱许兰大学爱许兰大学(英语:Ashland University,或译爱西兰大学、雅诗兰大学、阿什兰大学),主校区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爱许兰市,是爱许兰市唯一的一所大学。拥有50几栋现代化的建筑物。该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