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戒断症候群

✍ dations ◷ 2025-11-13 16:45:56 #酗酒,戒毒,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治疗,药理学

酒精戒断症候群(英语: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是指在过度饮酒一段时间后,减少酒精摄取时可能发生的一连串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焦虑、颤抖、流汗、恶心、心跳过快及轻微发烧;严重时则可能会癫痫发作、出现幻觉及震颤性谵妄(简称 DTs)等情形。一般而言,戒断症候群会从停止饮酒约6小时后开始出现,24至72小时后症状最为剧烈,在7天后方才缓解。

酒精戒断症常出现在对酒精依赖的人身上,多半出现于刻意或不经意减少酒精摄取量之后,其机制牵涉到大脑中的γ-氨基丁酸受体的反应能力下降。评估酒精戒断的程度时,一般会采用酒瘾戒断临床评估量表更新版(英语:Clinical Institute Withdrawal Assessment of Alcohol Scale, revised)(简称 CIWA-Ar)。

治疗焦虑、失眠和戒断症状的常见疗法为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氯二氮平(英语:chlordiazepoxide)或地西泮,给药量需依患者的症状决定。另会建议患者定期补充硫胺,若出现电解质不平衡与低血糖问题时,也需要接受治疗。在症状出现时就早期接受治疗者预后较佳。

在西方国家,人生不特定阶段会发生酗酒问题者约占15%,其中近半数减少酒精摄取时会出现戒断症候群,而其中4%的患者会出现重大症状;此中高达15%者丧命。早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就留有对于此症候群的详细阐述记录,但一般认为,酗酒问题普及乃是始于19世纪。

酒瘾者在停止喝酒后4 - 12小时内,就会开始出现肠胃不适、恶心和呕吐、全身疲倦、易累、心跳过速、流汗多、血压增高、体温上升、焦虑与烦躁不安、眼皮、嘴唇与双手发抖等戒断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性痉挛、意识障碍,以及妄想、幻觉及谵妄等精神病症状。第二天达高峰,然后维持5-7天。

相关

  • 土曲霉土曲霉(学名:Aspergillus terreus)为发菌科麹菌属下的一个种。可生长在土壤、饲料、风化煤、牛皮纸、粮食、霉腐物等基物上。该种分布于中国、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巴西、加拿
  • 中央静脉导管深静脉血栓是在深静脉形成的血栓,常形成于下肢或骨盆部位深处的静脉。有时也形成于上肢的静脉(这被称为Paget-Schrötter综合症(英语:Paget–Schroetter disease))。近期接受外科
  • RNA酶P核糖核酸酶P(Ribonuclease P,简写为RNase P)是一种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P也是一种核酶,即由一个RNA分子发挥催化活性,它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蛋白质以外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
  • 神奈川县知事神奈川县知事列表包括神奈川县的历代知事。
  • 吴廷桢吴廷桢(1653年-1715年),字山抡,号南村居士,长洲县(今苏州市)人。清朝诗人。顺治十年(1653年)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中式丙子科顺天乡试,后因寄籍被黜。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康熙帝南巡返
  • 依特米龙依特米龙属(学名:Itemirus)是兽脚亚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上白垩纪的土仑阶。目前只有一个小型、遭到损坏的头壳化石(编号PIN 327/699),是在1958年发现于乌兹别克斯坦的Dzharakuduk,属
  • 伊莎贝尔玛丽亚·埃斯特拉·马丁内斯·卡塔斯·德·庇隆(西班牙语:María Estela Martínez Cartas de Perón;1931年2月4日-),又称伊莎贝尔·马丁内斯·德·庇隆(Isabel Martínez de Per
  • 魏鹤龄魏鹤龄(1907年1月14日-1979年10月2日),字季年,曾用名季燕,男,天津人,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2005年被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 克里姆林宫坐标:55°45′6″N 37°37′2″E / 55.75167°N 37.61722°E / 55.75167; 37.61722克里姆林宫,全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俄语:Московский Кремль,罗马化:Moskovsky K
  • 洛桑学派洛桑学派,有时亦被称为数理学派,是指新古典学派中,以瓦尔拉斯和帕累托为首的经济理论和思想。洛桑学派的主要特点为其对经济学里一般均衡理论的贡献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