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仲(1925年9月23日-2013年10月8日),原名王
王学仲于1925年9月23日出生于山东滕县(现为滕州),其认定自己属于琅琊王氏的后代的一个分支,与西晋的王羲之同祖。其名“黾”源于《诗经》中的“黾勉从事”一句。其曾祖王启方是清末秀才,能诗善书;父亲王安履是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平日里喜欢诗词书法,专攻魏碑。王学仲五岁学写字,六岁学画,七岁入学,在十几岁时常随其父到曲阜、泰山、邹县等地访碑问古,积累了大量的碑帖资料。
1942年考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随邱石冥、吴镜汀、容庚等学习山水画,1949年应徐悲鸿之邀入北平国立艺专墨画科,1950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年画及油画,曾受过徐悲鸿、李可染等画家的传授指点,被徐悲鸿誉为“诗书画三怪”。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大学任教。
1976年,王学仲参加了“中日书法作品展览会”,并在会中提出了“世界美术思潮东移”的观点。1979年调入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从事美术创作,并为人民大会堂的厅馆创作巨幅作品。
1980年应聘为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数年,此后曾9次赴日讲学及文化交流,又到欧洲写生考察西方艺术。期间出版有《三只眼睛看世界》并获世界和平文化奖状。又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天津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九三学社成员、天津市文联主席团成员、天津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教授。1986年天津大学接受日本友好人士捐资,建立王学仲艺术研究所“黾园”,王学仲任名誉所长。2006年,王学仲获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2013年10月8日上午7时17分,王学仲在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病逝,享年88岁。王学仲临终前称“不要惊动领导、组织和弟子们,不搞封建迷信那一套,不设灵堂,不要吊唁,不接受花篮,不搞孝子谢,只在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设立接待站”。其去世后,其生前好友冯骥才等人前往祭拜。
呼延生方在少年,其书得有如是造诣,秉赋不凡,盖由天授,与之古人,在唐则近北海,宋则山谷,明则倪文正、王觉斯,而非赵、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论。
看到王先生的画,就像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就像听到中国国歌一样,使人心情振奋。先生真可称当代大师!
王学仲诗、文、书、画四艺皆精。其书法取法广泛,真草、隶书、篆书等书体皆擅。王学仲在国立北平艺专求学时,其师徐悲鸿评价他的书法:“方在少年,其书得有如是造诣,禀赋不凡,盖由天授,与之古人,在唐则近北海,宋则山谷,明则倪文正、王觉斯,而非赵、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论。”
绘画上,其画种多样,融会中西,擅长中国画与油画。其中国画多作山水画和人物画,主张“重、拙、奇、旷”的艺术风格,亦偶为花鸟画题材。
其诗词上擅长古体诗,创作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充斥着其强烈的思想感情。其诗以咏物、抒情、怀古为主,如《辞庐山》一诗:
青云步步出人寰,
朝夕苍崖陡壁间。
肩上诗笺和画稿,
担回五岳与三山。
又擅长题画诗,因其亦擅画,时常是自画自题。如题《江镜》画诗句“乘舟忘却临江镜,错认青峰倒着生”。其一生共创作两千余首诗词,曾出版过《王学仲诗词选》,而他的诗集《三只眼睛看世界》被认为“内容新、体裁新、语言新、意境新”。
周汝昌评价王学仲:“世人皆赏学仲先生的丹青翰墨,我独以为他的文才实居首位。他的文才,包括诗、词、曲、赋诸多文体,这在当今尤其是可贵的罕例。”王学仲文章擅长骈文,作品有《吊司马迁墓文》《长城赋》《滕州怀古文》《采石矶吊李白》《吊李白墓文并序》等;又善作散文,出版有《王学仲散文选》。2003年,王学仲出版长篇小说《吼哈》,描写和反映了20世纪初期鲁西南一带的社会生活与风俗人情。
王学仲还是一个文艺理论家,曾撰写书论《碑·帖·经书分三派论》一文,对摩崖刻经进行了深入考究,于碑学、帖学二派之外,增列经派书法。其又提出“世界美术思潮中心东移”,主张“东学西渐,欧风汉骨”“西洋为风、东洋为鉴”“中学为骨”“西学为饰”,主张中西结合。
此外,王学仲亦通篆刻,其曾自刻两枚印章:“美院三度”、“刺股十年”。
王学仲曾提出“黾学”主张,以其原名“黾”命名,是一个包含其对哲学、美学、书学、画学和文学等理解的立体式的学术体系。
王学仲“黾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画、二合、三怪、四我、五象、六学、七艺”。“一画”即文人画,“二合”指意象合一,“三怪”即徐悲鸿对他“诗、书、画”奇特性的评价,体现了其“艺必己出”的艺术思想,“四我”即“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五象”即“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六学”即文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哲学、历史学,“七艺”即“绘画、书法、诗词、治印、雕塑、散文、小说”,其认为诸门样样通晓、融会贯通后,可以“卓然成家”。
天津市天津大学建有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山东省曲阜市建有王学仲绘画馆,其故乡滕州市建有王学仲艺术馆,江苏省徐州市建有王学仲美术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