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蟠尾丝虫症
✍ dations ◷ 2025-04-03 12:01:29 #蟠尾丝虫症
蟠尾丝虫症或蟠尾丝虫病(拉丁语:Onchocerciasis),又名河川盲、河盲症(river blindness),是一种因感染蟠尾丝虫引起的疾病。病状包括严重搔痒、皮下肿块,以及失明。是全球仅次于沙眼、可造成失明之第二大感染症。蟠尾丝虫会透过蚋属(英语:Simulium)的蚋(又名黑蝇,Black fly)叮咬而散播。通常需要经过多次叮咬才会感染。这些黑蝇生活在河流旁,这就是这种病得名河盲症的原因。蟠尾丝虫成虫一旦进入人体后,进行有性生殖产出微丝虫,接着移行至皮肤,眼睛等其他器官,接着在皮肤感染下一只叮咬病患的蚋。有几种方法能够用来诊断蟠尾丝虫病:将皮肤组织切片置于生理食盐水中观察有无幼虫出现;裂隙灯检查眼睛前房内有无发现幼虫;或是从(手术移除的)皮肤结节中发现成虫。预防此疾病的疫苗尚未问世。预防措施就是避免遭受病媒咬伤。方法包含使用蚊香、穿着合适衣物。其他努力方向包含减少喷杀虫剂病媒的栖息。在世界上许多区域为了根除此病,而每年两次对整个族群投以治疗。对感染者的治疗方式通常是每六到十二个月一次投以伊维菌素,这种治疗方式可杀死体内幼虫却不能杀死成虫。使用多西环素可杀死微丝虫(英语:microfilariae))体内的内共生菌(英语:Endosymbiont))沃尔巴克氏体,并可减弱虫体活性,此治疗方式也受到部分医生推荐。另外也可以透过手术移除皮下肿块。大约有170万人到250万人受到蟠尾丝虫症感染,约80万人因此视力受损。多数感染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少部分案例在也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偏远地区被发现。1915年,鲁道夫·罗伯斯(英语:Rodolfo Robles)医师首次联结了眼疾与蟠尾丝虫的关系。这个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被忽略的热带疾病清单。蟠尾丝虫的生活史始于受到寄生之蚋属(Simulium)的雌性蚋(Black fly)吸血的过程,唾液含有第三期的幼虫(larva,非nymph),顺其口器进入下一个宿主体内,幼虫会从叮咬处移动到皮下组织或其他部位(如眼睛),并且形成椭圆形突起的结节(nodule),经6至12个月后化为成虫。身型较小的雄性成虫会从结节移行到皮下组织其他位置,随机遇上体型较大的雌虫进行交配,受精后的雌虫每天可产下1,000至3,000个卵,且可在人体内活上约15年,惊人的虫卵数量造成治疗时程漫长;而卵的成熟会在卵内形成第一期的微丝虫(microfilariae),再由母体一次一只排出至宿主皮下组织。正常的微丝虫在人体内则可活上1至2年,这些第一期的微丝虫又将在下一次受到蚋叮咬时被带走,而在这种昆虫体内,经过1至3周的发展形成第三期幼虫。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对蟠尾丝虫而言是唯一的最终宿主(definitive host),也就是说,人类如果消失,这种寄生虫就会随之灭绝。成虫停留在皮下结节,因此宿主免疫系统受到限制;微丝虫则可以诱发强烈的发炎反应,尤其当它们死亡时更为剧烈,近年发现死亡中的微丝虫会释放抗原性的物质Wolbachia,这会启动先天性免疫反应,并产生发炎和相关病变。Wolbachia相关衍生物曾被证实是蟠尾丝虫成虫和微丝虫的内共生生物(endosymbionts),而病症的严重不只和发炎程度正相关,也和微丝虫的数量成正比。典型的皮肤病变包含异常发痒、水肿、发炎。角膜表面是微丝虫移行的另一个部位,在此免疫系统仍可作用,当该部位受损、发生点状角膜炎,随着发炎消退,这些症状也会随之清除;但如果是慢性感染,角膜可能硬化,使得邻近区域模糊或无法透光,导致失明。治疗蟠尾丝虫主要用药为伊维菌素(Ivermectin,商品名:Mectizan),患者每12个月需接受一次治疗,利用药物瘫痪微丝虫,并避免它们所造成的痒,此外,由于该药物无法杀死成虫,却可以避免他们产下后代,因此这种药品可同时阻止病变和传播。1974年,第一个针对河川盲的蟠尾丝虫症控制计划(Onchocerciasis Control Programme, OCP)帮助11个国家,花费3千万美金,使用杀幼虫剂larvicide喷洒河川,控制蚋的数量。该计划动员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1988年,由于新制药物伊维菌素(Ivermectin)研发成功,OCP将蟠尾丝虫症正式由公共卫生问题移除。1988年起,默克公司(Merck & Co.)藉药物捐助计划免费提供伊维菌素,偕同美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在河川盲地方病流行区发放。1992年,美国开始推动蟠尾丝虫症根除计划,使用药物伊维菌素。1995年,非洲蟠尾丝虫症控制计划的推动扩及19个国家,使用药物伊维菌素。2002年,OCP计划告终,但并未完全解决河川盲的问题,因此未来仍需持续监控避免该传染病再度扩大。
相关
- 惊恐发作恐慌发作(Panic attack)的意义为患者在强烈恐惧下,表现出一系列的身心症状。(常见换气过度或气喘)当恐慌发作,患者会感受到强烈不适,因此常求助于急诊室。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出现极
- 遗传重组遗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亦称基因重组(genetic reshuffling))在遗传学上的重组、是指DNA片段断裂并且转移位置的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结合。
- 四氯乙烯四氯乙烯,又称全氯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学品,被广泛用于干洗和金属除油,也被用来制造其他化学品和消费品。室温下是不易燃的液体。容易挥发,有刺激的甜味。很多人在空气含有百万分之
- CD41CDH, 1CDI, 1CDJ, 1CDU, 1CDY, 1G9M, 1G9N, 1GC1, 1JL4, 1Q68, 1RZJ, 1RZK, 1WBR, 1WIO, 1WIP, 1WIQ, 2B4C, 2JKR, 2JKT, 2KLU, 2NXY, 2NXZ, 2NY0, 2NY1, 2NY2, 2NY3, 2NY4
- 李德尔氏综合征李德尔氏综合征(Liddle's syndrome、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ominance (genetics))疾病、特征在于早期频繁严重的高血压,以及与低血浆肾素活性、代谢性碱中毒(
- HCOsub3/subsup-/sup碳酸氢盐是碳酸形成的酸式盐,含有碳酸氢根离子—HCO3−。大多数碳酸氢盐对热不稳定,会分解为碳酸盐、二氧化碳和水。碱金属碳酸氢盐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与酸迅速反应放出二氧化
- 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亦称多发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是一系列由于血管性疾病引起的大脑梗塞,其中包括高血压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性痴呆。其梗塞过程往
- 费雯·丽奥利维尔爵士夫人费雯·丽(英语:Vivien Leigh, Lady Olivier,1913年11月5日-1967年7月8日),英国国宝级电影演员,两届奥斯卡影后。费雯·丽不但是一位出色的电影演员,也是一名优秀的
- 获得性免疫缺陷(英语:immunodeficiency)是指免疫系统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失常或欠缺。免疫缺陷还可能降低肿瘤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缺陷多为继发性(secondary)免疫缺陷,不过也有些人生来就有
- 疥疮疥疮(Scabies),是由疥螨(英语:Sarcoptes scabiei)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为严重搔痒和泛红丘疹。偶见患者皮肤上会有疥螨移行的痕迹(英语:bu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