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去抑制效应

✍ dations ◷ 2025-04-27 08:56:46 #网络文化

网络去抑制效应(英语: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是人们在网络上交流时特有的现象。不同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人们在网络中感觉解放,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并且更倾向于无视各种社会约束或社交禁忌。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网络的匿名性(更精确的说法是“表面上看起来让人觉得保有隐私”)、躲在屏幕后带来的隐形感、抽离感。这些特性让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产生一种自我中心的内心投射(一种用来弥补现实中自己的不足的心里防卫机制)、一个想像出来的自我形象(这个形象与现实中的自我不相符)以及让人们变得忽略权威。

少了现实生活中的限制与压抑,有些网络用户会展现出以下特质:与人更加亲昵、容易敞开心胸、情感上的压抑变少、以达到情绪释放的目的。心理学家约翰・苏勒(英语:John_Suler)(John Suler)称这种特定的现象为“良性去抑制(benign disinhibition)”。

缺少现实生活中的限制与压抑也会导致不良行为,网络用户可以随意的做他们想做的事、说他们想说的话,不用担心会遭到报应。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网络平台能够给与一位用户最坏的惩罚只是阻挡该用户的账号,然而这么做没什么效果。该位用户仍然可以创建一个新账号继续他的行为。换句话说,他基本上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约翰・苏勒(John suler)称之为“不良去抑制(toxic disinhibition)”。

民用波段广播(英语:Citizens band radio)在1970年代期间,英美发生了类似的不良行为。

人们网络上的行为与现实中的行为相比,有时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于此,约翰・苏勒(John suler)指出六种主要原因:

其中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欺凌。网站  指出随着现代媒体的蓬勃发展,霸凌的力量与其社会操作(social manipulation)的能力迅速的增长壮大。通信工具如电子邮件、聊天软件,或者是社交平台如Facebook、MySpace、推特、博客、网络论坛等中出现的消息在一瞬间就能够让成千上万的阅听众观看并且加以分享传播。此网站认为也许是网络媒体本身的特性造成了这样的现象,让用户变得冷血及漠不关心。 霸凌者并不会看到被霸凌对象的真实反应。网络欺凌可能包含各种冒犯行为,如:言语霸凌、公开对方的色情影像(如裸照)、创办假账号冒充别人。

网络去抑制效应也可能出现在各种网络评论中,像是YouTobe及博客中的留言评论。博客 认为匿名性(时常)造成了用户留下“各种浮夸与充满歧视的言论,同时参杂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谎言、暴力威胁、或者种族主义。”以及“大部分的读者留言不是使用真实姓名”博客作者认为“这强迫整个环境去容忍这样的行为,甚至是鼓励这样的行为。这样的文章与留言像是撕裂布料一般,将社会中彼此创建的信任与协调拆解成一片片碎布”。人们不经深思熟虑地说出这种情绪化、以偏概全的结论,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过在正常状况下,若没有提供全然的隐私与匿名性,大部分的用户是不会留下这样的言论或做出这种行为的。

诺曼・哈蓝(Norman H. Holland)认为用户在网络上沟通时会“退化”。用户之间物理上的距离与缺乏对肢体语言的观察,造成了彼此无法得到对方正确的反馈与做出适当的反应。

网络上的不良行为同时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是否能继续保有他的工作与他未来的就业机会。16岁的金伯利・史旺(Kimberley Swann)因为在Facebook上抱怨自己从事的职业而被解雇。另一件臭名远扬的故事是关于一位女士,希瑟・阿姆斯壮(Heather Armstrong)在网络上公开嘲讽批评她的众多同事之后被终止了雇约。这是都是某些特定网络用户们相信他们已从社会约束中释放的后果。约翰・苏勒(John Suler)在中提到“比起面对面的交流,在网络上我们感觉更加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时常做了一些我们不该做的事”。

另一个可能的结果是人们会开始学习与网络上的交互保持一定距离,因此他们不会被那些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无法接受的无礼行为伤害,因为这种在网络上的无礼行为普遍是无法被处罚的。

在网络漫画“Penny Arcade(英语:Penny Arcade)”中,角色约翰・加布里耶尔(John Gabriel)指出,当给予一个总体上正常的普通人“匿名性”以及“被迫收看的观众”时,他将会变成一位彻头彻尾的“混蛋”,在网络上展现出各种反社会以及精神病态者般的行为。他称此现象为“网络混蛋理论( Greater Internet Fuckwad Theory)”。

相关

  • 加冕加冕,是指将代表权力之冠冕戴上的一种仪式,加冕礼是在君主的头上放置或赠予王冠的行为。 这个术语通常不仅指物理冠冕,而且指整个仪式,其中冠状物的行为发生,以及其他物品的呈现,
  • 球面科学展示系统球面科学展示系统(英语:Science On a Sphere,简称SOS,中文官方网站翻译为小球大世界)是由NOAA开发的球体投影系统。这个系统可让高分辨率影像投影在悬挂着的球体萤幕,主要是针对显
  • 伊尔福德坐标:51°33′32″N 0°05′08″E / 51.558807°N 0.085459°E / 51.558807; 0.085459伊尔福德(英语:Ilford)是英国英格兰伦敦东北部的一个地区,也是红桥伦敦自治市的行政中心所
  • 阳西县阳西县是中国广东省阳江市下辖的一个县。2011年,阳西生产总值为102.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438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6亿元。下辖8个镇:织
  • 默塞德加大加利福尼亚大学默塞德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rced,缩写为UC Merced)是一所位于加州中部圣华金谷(San Joaquin Valley)中默塞德市近郊的一所大学。 她是加利福尼亚大学
  • 武警特警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简称武警特警学院,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隶属武警总部,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特种警察院校,实行“院队合一”体制,既是培养特种作战人才的院校,又
  • 教父学教父学(英语:Patristics,Patrology),基督教研究之一,针对早期基督教会的文件及其作者的研究,特别是针对教父们的著作。这些教父的年代,约介于新约时代末期,或使徒年代(Apostolic Age,约
  • KhoreshKhoresh(波斯语:خورش‎)是伊朗式炖菜的总称,有很多不同种类,通常搭配米饭食用。Khoresh在波斯语的字面意义是指“可以吃的东西”。
  • 奇爱博士《奇爱博士》(英语:)是一部于1964年出品的英语黑色幽默电影,此电影为英国与美国合作出品,由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执导。该片还有一个较长的副题:“我如何学会停止恐惧
  • 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塔雷津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塔雷津(俄语:Никола́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Талы́зин,1929年1月28日-1991年1月23日))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苏联国家计划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