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跟踪狂
✍ dations ◷ 2025-02-23 14:49:37 #跟踪狂
缠扰(英语:stalking)又称纠缠、跟踪骚扰、或死缠烂打,是指一个人或团体对另一个人给予过多的关注,而造成被关注著的困扰和恐惧。具体的行为包括站岗、跟踪和监视等,和骚扰及恐吓有很大的重叠。美国的全国犯罪被害人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Victims of Crime)称“两人只要发生任何不想要的接触,而直接或间接形成恐吓或让被害人感到恐惧”都可称为缠扰,另一方面,在法律和心理治疗中,缠扰另有更专门的定义。过去法治人员常将缠扰视为家务事而不予理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被害人的沉重心理压力、以及一些缠扰案件因警方的忽视而演变成杀人案,许多立法者、学者及人权团体开始推动将缠扰定罪,并对施暴著提供追踪及心理治疗。跟据牛津字典,在英语中,stalker 一词在16世纪是指徘徊寻找作案目标的小偷或盗猎者,至20世纪才开始在美国小报中用来指缠扰者,最初专指对明星痴迷而进行骚扰的陌生人;后来这个词渐渐发展成指称任何人被前伴侣骚扰的情况。心理学家将缠扰描述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不想要的人重复侵扰和联系的一系列行为”。有别于大多数的犯罪只是单一次的行为,缠扰是持续发生的一系列行为。美国2005年的防止对妇女施暴法(Violence Against Women Act)将缠扰定义为“对一个特定人士作出一组行为,造成正常人会对自己或他人的安危感到恐惧,或受到大量的心理压力”。缠扰行为常常只是大量重复、针对性高的日常行为,所以在实务上不容易定义。缠扰在许多地方都是违法的,但是缠扰过程中的行为却可能是合法的,例如收集资讯、打电话、传简讯、送礼等等。这些行为只有在法律上构成骚扰时才变成违法,例如在短时间内大量传送简讯给不愿意收到这些简讯的人。以英国为例,当明知对方不愿意时,只要两次(包括打两通电话、送两份礼物等)即在法律上构成缠扰。缠扰者可能认为受害人爱恋自己(类似情爱妄想症的症状),或是认为受害人需要救助。缠扰的行为有时包括大量地进行打电话、送礼物、和发送电邮等合法行为。缠扰者也可能对受害人进行言语和暴力恐吓、破坏财物或肢体攻击;较少见的情况是性侵害。在英国,《骚扰防制法》(Protection from Harassment Act)主要被用来处理来自前任伴侣或邻居的骚扰,来自陌生人或精神病患的骚扰只占极小部分。加害人常被分成两类:思觉失调者和非思觉失调者。思觉失调的加害人可能有妄想症、分裂情感性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加害人没有思觉失调,而是具有精神官能症,如重性忧郁障碍、适应障碍、物质依赖、或是第二轴人格障碍(如反社会、边缘、依赖、自恋、被害妄想型)。对人偏执的症状则和强迫症相符。许多心理因素都可能影响了非思觉失调的缠扰者,包括愤怒、敌意、对责难的投射、偏执、依赖、贬低(英语:minimisation (psychology))、否认(英语:denial)、及嫉妒。通常缠扰者对被害人没有敌意,反而是一股因为各种因素而无法满足的渴望。缠扰者可以分成五种:另外也有人定义第六种类型:虽然缠扰在法律或日常用语中的定义相对单一,但上述研究显示每个缠扰者的动机可能非常不同,此差异造成了研究的困难。另一方面,有些人格特征可能会发展成缠扰行为,但在法律上以及一般人的认知中却不被视为缠扰。有研究主张建立一个“偏执跟踪行为”的光谱,纳入“长年抱怨某个一般人不认为有问题的人事物”以及“心中无法放下某个人事物”等行为。这些人的心理状态和缠扰者可能是类似的,但是并非全部都会在生活上发生问题,有些人可能除了某一个偏执的事物之外都很正常。缠扰是一种心理攻击,加害人不断地闯入被害人的生活;各次单独的行为不构成攻击,但是累积起来却会。为了躲避缠扰者,被害人的正常生活会被中断,可能必须改变工作地点、住所和电话号码,而造成负担和孤独感。超过四分之一的缠扰或骚扰案件受害人不认识缠扰者,约10%的受害人不知道是谁在缠扰。加害人的受害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以下六类:2001年的一篇研究显示,在美国,女性加害人通常是缠扰其他女性,男性通常也只针对女性。2009年的一份报告则指出,在美国,男性被其他男性或女性缠扰的几率大致相同,女性则较常被男性缠扰。被害人的性别会影响其情绪反应,包括感到恐惧的程度,除此之外也影响警察处理案件的态度、被害人的面对方式、以及缠扰者自己行为的看法。另外,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媒体也塑造出男性被缠扰比较没关系的印象。缠扰的一个类型是使用网络而非实地缠扰。在一场以大学生于对象的调查中,参与研究的女性有9%曾进行网络缠扰、4%曾进行实地缠扰,而男性则有16%曾进行实地缠扰、11%进行网络缠扰。美国司法部的报告指出很大比例的报案者称是被不止一人缠扰,18%的人说被两人缠扰,13%的人说有三人以上,不过报告没有区分是被许多人各自缠扰还是被一群人一起缠扰。英国的研究则指出5%的案件有不止一个缠扰者,40%的受害人说缠扰者的朋友或家人也有参与。有研究显示“缠扰”这个概念的普及造成假报的情况增加,2004年在英国及荷兰的研究估计有11.5%的案件是错误的,其中70%都是因为妄想症造成。另一个研究则估计有64%的假报是因为妄想。新闻也报导了一群网络使用者如何共同为一个“缠扰集团”的阴谋论提供细节,包括脑波干扰(英语:electronic harassment)、思想控制等等。这些阴谋论属于信仰而不是真实的描述。有些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类网站鼓励妄想,可能强化精神病患有问题的思想并阻碍治疗。在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研究比较了128个自称被集体缠扰的人和128个自称被个人缠扰的人,发现所有自称被集体缠扰的人都是有妄想的倾向,而自称被个人缠扰的人则只有4%有此倾向。两组人的忧郁症状也显著不同,自称被集体缠扰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更严重。在中国大陆现行司法体制下,缺乏对个人面临非法跟踪、骚扰、监视等缠扰行为时的司法保护。即使是公众人物,面对私生饭缠扰时,可能长期无法解决。中国各地发生的多起个案显示,被缠扰的普通人求助司法机构后,仍可能无法解决问题。2018年3月安徽芜湖的个案中,被纠缠的女性多次救助警方无果,最终被杀害。同年7月河北涞源反杀案中,长期受到跟踪、骚扰的女性及其家庭亦多次救助警方无果。直到对方持械闯入家中,被其父母“反杀”,方才结束。在中国大陆的社会文化中,对“死缠烂打”式求爱极为推崇,即俗语所谓“好女(烈女)怕缠郎”。文艺作品亦对此类行为进行公开的宣扬,异性间的缠扰由此被美化为求爱。而在现实生活中,此类行为甚至可能发生于双方不相识、被缠扰者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等渠道,借助网络传播的便捷,个人、机构直接参与、推动、支持各类“求爱式”寻人、缠扰案例比比皆是。现代妇女基金会在2014年的调查显示有12.4%的年轻女学生曾受到跟踪骚扰,但其中只有不到一成的受害人报案或提告;基金会因此推动“跟踪骚扰防制法”的立法工作。然而该草案在2015年于立法院一读后就一直未进行审查,在此期间对于跟踪骚扰的人只能依《社会秩序维护法》罚锾数千元。在2018年,内政部又决定另外研拟“纠缠行为防制法”草案,然而至2019年仍未能三读通过,民进党以“会加重警察勤务”为由阻挡法案三读。日本文化中的性别不平等造成许多男性将女性视为自己的财产,无法接受女方提出分手,而造成缠扰。1999年猪野诗织被杀的案件促使国会立法禁止缠扰,但缠扰案件不减反增。2013年有超过两万人向警方报案,民间组织估计这些有报案的只是冰山一角;近年来日本的缠扰案件成长率世界第一,并有持续发生缠扰演变成杀人的情况。许多受害者表示向警察报案没有任何效果,警察将此视为轻微的家务纷争,向法院声请保护令的手续长达数个月,有些人只好雇请私人保镖。2002年的研究显示23%的人曾遇到缠扰。1990年代澳大利亚的每个州都建立了反缠扰的法律,各州的定义和罚则都略有不同。澳大利亚的定义不需要造成被害人的恐惧,只要理性自然人会感到恐惧即可。2008年的研究发现女性一生中会遇到的几率为17%,男性3%。86%的受害人是女性,81%的加害人是男性,女性主要被男性搔扰,男性被任一性别搔扰的机会差不多。40%的受害人是被前伴侣缠扰,23%是朋友,13%是同事,30%不知道缠扰者是谁。72%的受害人因而改变生活方式,52%的人因此精神受到影响。城市和乡间没有显著差异。2013年国会将缠扰列入犯罪行为;定义为男性在女性明确拒绝后仍持续跟踪或联络的行为。初犯最高判刑3年并可并科罚金,再犯最高判刑5年并可并科罚金。缠扰是很多惊悚片的主题。例如1962和1991年的《恐怖角》、1971年的《迷雾追魂》、1987年的《致命的吸引力》、1990年的《战栗游戏》 、以及1996年的《烈火终结令》。1976年的《计程车司机》描述一名缠扰者试图暗杀一名参议员来引起爱幕者的注意,约翰·欣克利看了此电影后,模仿片中情节试图暗杀美国总统雷根来引起演员茱蒂·佛斯特的注意。另外也有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描写缠扰,例如1983年《喜剧之王》和1991年《把逋如何》两部电影。“怪人奥尔”扬科维奇的歌 Melanie 是一个男人诉说他对一名女性的爱慕,但歌词慢慢地显露出主角其实是一名缠扰者。美国歌手泰勒·法尔(Tyler Farr)的歌 Redneck Crazy 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一名缠扰者打算如何对其伴侣进行报复,被批评为美化缠扰的行为。
相关
- 获得性免疫后天性免疫(英语:adaptive immunity)也称为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专一性防御,是一种经由与特定病原体接触后,产生能识别并针对特定病原体启动的免疫反应。和后天
- 大西洋-刚果语族大西洋-刚果语族是尼日尔-刚果语系当中,使用者最多的一个语族。在《Ethnologue》中尼日尔-刚果语系的1514种语言中,有1418种语言均归大西洋-刚果语族。大西洋-刚果语族有与尼
- 1号染色体1号染色体是人类染色体中最大的一条。如同其他的体染色体,一般人类身体内的细胞中,会有两条1号染色体。在1号染色体,缠绕了大约245,522,847个核苷酸碱基对(DNA的基本讯息单位),大
- 祐汉祐汉(葡萄牙语:Iao Hon),位于澳门北区,毗邻黑沙环以及关闸。祐汉区在1930年代由填海而成,以往是赛马场用地,后改为农地用途。直至1970年代,城市发展需要而进行了规模较小的填海工程,
- 卢 强卢强(1936年5月19日-),安徽无为人,中国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动态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德国新浪潮德国新浪潮(德语:Neuer Deutscher Film,也称为Junger Deutscher Film)又称德国新电影,是影评人对于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一些德国导演与他们的电影作品所给予的称呼,他们主要受
- NaI碘化钠是一种白色晶体,实验式为NaI,用于辐射侦测、治疗碘缺乏症及作为Finkelstein反应的反应物。 无臭,味咸而微苦。有潮解性。在空气和水溶液中逐渐析出碘而变黄或棕。1g溶于0
- 曹公圳坐标:22°38′58″N 120°25′35″E / 22.6494530706586°N 120.426355151921°E / 22.6494530706586; 120.426355151921曹公圳,位于台湾南部高雄平原,由曹公旧圳、曹公新圳、
- 斯勒格斯勒格(slug)是英制单位中的一种质量单位。若1磅力(lbF)的力作用在某物体上,此物体获得1 英尺/秒2(1 ft/s2)的加速度,则此物体的质量是1斯勒格。1 sl
- span class=nowrapY(NOsub3/sub)sub3/sub/span&硝酸钇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Y(NO3)3。它的受热分解经YONO3,最终生成Y2O3。硝酸钇可由氧化钇和硝酸反应得到:Y(O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