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两川口津浪记(日语:大地震両川口津浪記/だいじしんりょうかわぐちつなみき )是日本大阪府大阪市浪速区幸町(日语:幸町 (大阪市))的石制自然灾害传承碑(日语:自然災害伝承碑),记载过去两次南海地震(日语:南海地震)引发海啸袭击大坂(大阪),死者众多,警示将来发生海啸与地震时不要受此等侵害。大坂住民曾忘却过去南海地震的海啸,出现与过去同样的死亡结果,故刻此碑。此碑1855年立成以来几经移设,仍持续管理,如在碑文上墨以便阅读。
京阪神地域的六甲变动如今仍在进行。由于此地壳变动,大阪平野(日语:大阪平野)如今仍在沉降。这也与江户时代为开发新田围垦大阪湾相关。
要理解此碑,还需注意的是南海海槽多次发生大规模地震,有记录的有684年白凤地震(日语:白鳳地震)、887年仁和地震(日语:仁和地震)、1096年永长地震(日语:永長地震)与1099年康和地震(日语:康和地震)这一组地震、1361年正平地震(日语:正平地震)、1498年明应地震,以及1605年不同于其他地震的海啸地震庆长地震(日语:慶長地震)。
与此碑文关联较强的是1707年宝永地震、1854年安政东海地震与安政南海地震。作为参考,宝永地震与安政南海地震有海啸对大坂破坏大于地震的共同点。而宝永地震海啸袭击大坂破坏的河川桥梁范围大于安政南海地震。碑文记载,尽管遭受宝永地震海啸强烈袭击,安政南海地震时的大坂住民多未充分传承防范震后海啸的意识。此碑建立前后,地震与海啸开始,各种灾害发生。
安政南海地震海啸袭击大坂约半年前的1854年7月9日,伊贺上野地震袭击大坂。为免于余震受害,大坂住民一时上船避难。
安政南海地震时,不仅有人逃往空地,还有人上船避难。逃往船上避难是死于海啸者增加的主要原因。
大地震两川口津浪记石碑立于1855年7月。
石碑建立后的南海海槽大规模地震截至20世纪末还有1944年昭和东南海地震、1946年昭和南海地震,规模都小于宝永地震,也小于安政南海地震,海啸规模也是相同的大小顺序。震源比昭和东南海地震接近大阪的昭和南海地震,对大阪也只有轻微的海啸损害,接下来发生的南海地震海啸在大阪也没有昭和南海地震的程度。
石碑建立后,大阪湾岸填海造地。此外,由于地下水抽取,大阪市及周边地域大范围内的软弱地层压密下陷。经受如此地层下陷,为警戒台风带来的高潮危害,尽管大阪湾港湾部建造大规模堤防,除上町台地(日语:上町台地)外,大阪市市域标高基本不足5米。加上1933年御堂筋线部分开业,大阪市开始开发地下铁。1957年12月大阪市最早地下街难波地下中心(日语:NAMBAなんなん)(ナンバ地下センター)开业,开始开发地下街。
由于以上主要原因,除高潮、河川增水与集中豪雨等水灾,海啸袭击也会侵害留有大地震两川口津浪记的大阪平野。也有指出大阪湾岸有防潮堤、水门等设备,但这些设备有可能由于地震无法运作。
碑文以安政南海地震时袭击大坂海啸的危害及其发生经过为中心,吊慰死者,并刻有当时人所考虑将来发生大地震时应留意的事项,以及向未来人的请求。
碑文记载,除木津川、安治川外,海啸还上溯道顿堀,很多桥梁遭冲出,河边建筑遭破坏,船只遭冲走,担心余震致使建筑倒塌而上船避难的人多数死亡。同时提及1707年宝永地震时海啸溺死者很多,但知者甚少,此次安政南海地震再次出现多数溺死者。并明确高潮与海啸完全不同。当时虽无土壤液化的用语,碑文也有唤起对此类现象的注意。碑文也有宝永地震、安政南海地震等实际发生液化现象的记录。安政南海地震对大坂的危害以21世纪初头所称御堂筋以西地区最为突出。然而海啸危害远大于地震。向大阪湾袭来的海啸上溯河川,对大坂危害甚大。
碑文吊慰死者,以佛教为主题,有吊慰海啸死者的意思。还记录大坂海啸危害,有让后世不忘海啸,注意震后海啸袭来的强烈意思。
碑文提醒地震时应注意火灾,安政地震时大坂亦有警戒。此次地震时,大坂数处起火,消火而不致大火。安政南海地震中有人上船避难而死,碑文提醒绝对不要上船避难。
碑文最后希望理解此碑意义的人在碑文上墨以便阅读。
大地震两川口津浪记为石碑,无地藏尊,而当地称之“御地藏”(お地蔵さん),并管理。
1903年9月24日此碑前举行吊慰安政南海地震死者的50回忌法要(日语:年忌),行事前后石碑周边实行整备。
石碑立成以来几经移设。具体而言,是1915年架设大正桥(日语:大正橋 (大阪市))时、1976年大正桥改建施工时,以及2004年至2006年阪神难波线施工时。几经移设,碑文最后书写于21世纪初头,碑文文字保持墨黑状态。
2007年4月6日以“大地震两川口津浪记石碑”之名作为历史资料,获指定为大阪市有形文化财。
碑文内容在大阪城天守阁等处亦有保存。
截至2015年,大地震两川口津浪记位于大阪府大阪市浪速区幸町3丁目9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