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小说)

✍ dations ◷ 2025-04-28 19:19:55 #1914年小说,夏目漱石小说

《心》(日语:こゝろ),是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在1914年(大正3年)的4月20日至8月11日之间,以“心 先生の遺書”为题,于朝日新闻上连载。并在同年,由夏目漱石向岩波书店自费出版,成为岩波书店最初的出版物。

《心》一书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上篇〈老师与我〉;中篇〈双亲与我〉;下篇〈老师与遗书〉。上篇内容主要描述“我”与老师认识之后,“我”渐渐深入接触了老师的思想,家庭和厌世的人生观。并且从与师母的谈话之中,“我”得知了其实老师一开始并非如此厌世,而老师的一切转变,都与老师的某位葬在杂司谷的朋友有关。

中篇内容则在叙述毕业后的“我”,因为父亲肾脏病恶化而回乡。而在照料父亲之余,“我”应着家人的要求,写信给老师询问工作机会,收到的回信却是老师对“我”所陈述的对于自己过往的自白。

后篇是以老师写信给“我”的书信体,叙述老师一直不愿意透漏的过往,也就是老师和他的挚友——K的往事。信末老师以暗示的方式,告诉“我”自己以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人世,并期望“我”能在不让老师妻子知晓信的内容的情况下,将老师的经历公诸于后世以作为警惕。

于2009年发行的“青色文学系列”动画,将《心》收录其中,但是动画版的《心》在剧情铺陈方面做了相当大的修改。

首先,动画版的剧情是从后面开始的,省略了前半段老师自述其家庭背景以及中间与K两人前往防洲的部分。

再来,动画版将《心》分成了〈夏〉、〈冬〉两篇。其中〈夏〉篇是以老师的观点来描述从K入宿到其自杀的经过,其内容较贴近小说原文的内容。但是〈冬〉篇采用的却是夏目漱石并未多加着墨的“K的观点”,导致两篇所叙述的内容有颇大的差异,但也正契合了夏目漱石叙写《心》一文时所希望描写的人性,因为这两篇中,老师与K都是用负面的眼光看待彼此,并且怀疑对方与小姐之间的关系。

相关

  • 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哲学分支,关注科学的基础、方法和含义,主要研究科学的本性、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解释、科学检验、科学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科学理论的选择等。该学
  • 保罗·埃利希保罗·埃尔利希(旧译欧立希,德语:Paul Ehrlich,1854年3月14日-1915年8月20日),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较为著名的研究包括血液学、免疫学与化学治疗。埃利赫预测了自体免疫的存在
  • 酿造醋酿造醋是以谷类等天然原料为主,再加上食盐、谷皮等发酵而成的食醋。醋一般按造制作方式可分成三种,包括酿造醋、合成醋、加工醋,其中以酿造醋品质最好,多用于直接烹饪或凉拌之用
  • 钟蕊钟蕊(英语:Isabel Zhong,1992年5月18日-),美国女子羽毛球运动员、演员、歌手和模特儿。钟蕊于秘鲁利马出生,小时候就随家人移民到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2002年,她代表美国参加泛美洲
  • 约翰·法斯特尔夫约翰·法斯特尔夫爵士(Sir John Fastolf,1378年-1459年11月5日),嘉德勋章的授予者,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英格兰的一名骑士。由于他做为莎士比亚的虚构人物约翰·法斯塔夫的原型(另一说
  • 安东尼·奎恩安东尼·奎恩(英语:Anthony Quinn,1915年4月21日-2001年6月3日)是一位出生在墨西哥的演员,曾经2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 艾听豪森效应爱廷豪森效应(英语:Ettingshausen effect)有如下两个:这两个效应是由德国物理学家爱廷豪森和他的博士学生能斯特于1886年在研究霍尔效应时发现的。
  • 广州地铁2号线.mw-parser-output .RMbox{box-shadow:0 2px 2px 0 rgba(0,0,0,.14),0 1px 5px 0 rgba(0,0,0,.12),0 3px 1px -2px rgba(0,0,0,.2)}.mw-parser-output .RMinline{float:none
  • 汤尼·库贝克安东尼·克里斯多福·库贝克(英语:Anthony Christopher Kubek,1935年10月12日-),为美国职棒大联盟的游击手。大联盟生涯9年皆效力于纽约洋基,他在这9年打过7次世界大赛,并拿下3次世
  • 设拉子地铁设拉子地铁是伊朗设拉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于2014年10月11日开始营运,目前有1条路线与8座车站,并有数条路线建设或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