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兽

✍ dations ◷ 2025-09-12 16:14:04 #吻兽

吻兽,又称为大吻、吞脊兽,是中国及东亚古代建筑的一种标志性装饰物,通常出现在屋顶的两端,在外形上非常显眼。

吻兽最早的可追溯到周朝,在《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建筑中就有吻兽,最早的正吻图案见之于汉代的阙、祠和明器上。中国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吻兽是西汉年间所造,1960年出土于湖北省沙市郊区,其瓦内壁上刻着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字样,距今已经2100多年。

吻兽起初并非龙型,仅是由瓦当头堆砌而成的简单翘突,后逐渐形成动物形状,有凤凰、朱雀、孔雀等鸟形以及鱼龙形。根据《唐会要》、宋朝《营造法式》记载,汉朝的柏梁殿上有“鱼虬尾似鸱”的东西,有“避火”之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了“鸱尾”一词(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其外形类似于鱼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

至唐朝中叶和末期,“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下部是张口衔脊的兽头,上部则仍与鸱尾相似。到了宋朝以后,此种图案逐渐增多。金国出现龙形吻,龙头吞脊,龙尾向内卷曲,称“龙吻”。元朝时,尾部逐渐改为向外卷曲,背部出现剑柄。据《营造法式》记载,正脊两头还垂有五尺长的铁索,即“吻索”。

明朝以后,蚩吻开始成为建筑中的主流,又以龙型蚩吻为多,这种明显带有龙的造型的雕塑可以叫作“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龙。清朝时蚩吻已非常普遍,龙头怒目张口衔住正脊,背上插着一把宝剑,但形状逐渐几何化、简单化、扁平化,失去原本的立体造型;清朝中叶之后,正吻和小龙显得没有生气。明清年间,中国南方有些地方称大吻为鳞尾,和北方不同,其尾部透空,卷曲而不并拢,边缘还有很多花纹。

中国最大的蚩吻在故宫太和殿上,高3.4米,宽2.68米,厚0.32米,由13块中空琉璃瓦组成,俗称“十三拼”,重达4.3吨。但此吻列书“二样瓦”,第一样编而不存。

中国南方的吻兽也保持了鱼龙的造型,叫作鳌鱼。在粤中,鳌鱼一般安置在正脊之上表面,安在正脊两端的吞脊鳌鱼相对少见。

鸱尾于唐代传入朝鲜半岛的百济,日本于奈良时代从百济学习到鸱尾的做法,后来演变成了日本独有的“�”。

颐和园后山宫墙上的蚩吻型正吻,属于改造型,缺剑柄,可见钉子

颐和园后山宫墙上的蚩吻型合角吻,属于改造型,缺剑和钉

日本名古屋城的吻兽“金�”

韩国景福宫宣政殿的韩国式吻兽

南海九江慈悲宫的陶塑鳌鱼

广州沥滘卫氏大宗祠头门的灰塑鳌鱼

吻兽根据造型主要有鸱吻、蚩吻和两大类,原型皆为鸱尾,鸱尾呈现的是下部没有连接装饰的鸟翼造型,在唐朝时保持鸟翼造型的鸱吻首先出现;在宋朝时基本舍去简单的鸱尾构造,装饰瓦片和屋顶脊梁的结合部趋于复杂化,由此产生“吻”的概念,鸱尾遂进化为鸱吻;明朝以后,因为鸱吻被赋予了“龙生九子”的含义,因此鸟翼造型逐渐变为鱼尾造型,此后鱼尾型的螭吻就成为中国建筑屋顶的主流。

鸱尾、鸱吻、蚩吻这三样装饰在不同时期均流传至日本、朝鲜、越南、琉球和蒙古,这些东亚国家按照自己的民族特色对其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和中国不一样的审美风格。

正吻通常为龙型,兽头朝内张口衔脊,背部有钉子和屋脊相连。正吻位于正脊两端和垂脊的交汇点,正是防水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其作用是加固正脊,防止渗漏。正吻高度一般为檐柱柱高的十分之一,有八种尺寸规格,即二至九样,规格较大的正吻由数件吻件组合而成。正吻主要用于高等级殿堂,如宫殿、坛庙等。等级较低的房屋正脊两端则用望兽,并不向内衔脊,而是向外张望,常用于城墙上的城楼、铺房。

吻兽还包括合角吻,位于围脊四角,由两个正吻组成,直角相接、单面向外。合角吻安装在盝顶平台、重檐顶(如重檐庑殿、重檐歇山)第二檐以及墙脊的转角处,由两个吻兽组成,呈90度。阳角的为阳合角吻,阴角的为阴合角吻。有时两吻使用一个剑柄,有时则用两个剑柄拼成90度。合角吻的作用在于保护角柱外皮,并起装饰作用。

比吻兽低一个等级的是“望兽”,正吻对应正望兽、合角吻对应合角兽;如果建筑使用的是卷棚顶,由于没有正脊,就不需要使用任何吻兽和望兽。

相关

  • 车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五十九个(七划的则为第十三个)。就正体中文中,车部归于七划部首,简体中文则归四划。车部通常从左方、下方为部字。且无
  • 金田一秀穗金田一秀穗(日文:金田一秀穂、きんだいち ひでほ。1953年5月5日 - ),日本语言学家。专业是日语教育、言语行为、语义学。杏林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客座教授。经
  • 杰基·库根约翰·莱斯利·库根,即杰基·库根(英语:Jackie Coogan,1914年10月26日-1984年3月1日),美国演员,无声影片时代的杰出童星,因在查理·卓别林经典影片《寻子遇仙记》中成功演绎孤儿角色
  • 伊拉基·巴西里伊拉基·巴西里(英语:Iraj Bashiri,波斯语:ایرج بشیری‎;1940年7月31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教授,是中亚与伊朗研究领域上的学术大家之一。他精通英语、波斯语、塔吉克
  • 苏联民航411号班机空难苏联民航411号班机空难是俄罗斯航空一班的来回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至塞内加尔定期航班,1982年7月6日,一架伊尔-62客机坠毁于机场附近,造成99名乘客死亡。
  • 洪耀龙洪耀龙(罗马拼音:Ang Joe Liang,印尼语名:Johan Wahjudi,1953年2月10日-2019年11月15日),印尼华裔,前印尼羽毛球运动员。虽然他曾在职业生涯早期的国际赛场上打过单打,但他很快就成为
  • 删除片段删除片段(deleted scene)是电影或电视系列剧在剪辑最终版本时,被删除掉的毛片片段。另有一种类似的加长片段(extended scene),内容通常为额外的剧情、不同的结局或是恶搞电影中的
  • 腓特烈·摩斯腓特烈·摩斯(全名卡尔·腓特烈·克里斯蒂安·摩斯,德语:Carl Friedrich Christian Mohs;1773年1月29日-1839年9月29日),德国地质学家、矿物学家。其最著名的成就是提出了摩氏硬度
  • 阿德里安娜·巴宗阿德里安娜·巴宗(罗马尼亚语:Adriana Bazon,1963年7月5日-),旧姓凯拉留(Chelariu),罗马尼亚女子赛艇运动员。她曾代表罗马尼亚参加1984年、1988年和199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赛艇比赛,获得三枚银牌。
  • 加藤达也加藤达也(1980年7月28日-),日本作曲家、编曲家。东京音乐大学音乐学部毕业。师从三枝成彰、服部克久、小六礼次郎以及羽田健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