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崔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清河郡为郡望的崔姓士族,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崛起为山东望族。北魏时,魏孝文帝分定姓族,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在唐朝,为五姓之一,清河崔氏有十二名宰相。
崔氏源出于齐国公族,是齐太公的后裔。齐丁公的嫡子季子将继承权让给了齐乙公,以崔为采邑,于此终老,有子穆伯,后世便以崔为氏。穆伯的十一世孙崔杼担任齐国的正卿,有子崔成、崔彊,后取齐桓公的后裔东郭姜生崔明。庆封攻杀崔成、崔彊,崔杼与东郭姜自杀,崔明躲在坟墓中逃过一劫,之后出奔到鲁国。崔明有子崔良,十五世孙崔意如为秦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崔业、崔仲牟。业字伯基,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后代为清河崔氏;仲牟居博陵安平,后代为博陵崔氏。
清河崔氏郡望为清河郡,属冀州,治清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最初由汉高祖刘邦设置。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改为清河国,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复改为清河郡,元鼎三年(前114年)复为清河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又改为郡,王莽时改为平河郡。东汉时,复改为清河国,移县治于甘陵县(后改名清河县,今山东临清市东北)。曹魏时复改为清河郡,西晋又改为清河国,仍属冀州。北魏时复改为清河郡,北齐移县治于武城县(今清河县西北)。隋朝开皇初年,清河郡被废,大业及唐朝天宝、至德时又改贝州为清河郡。
崔氏家族在汉初分为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博陵崔氏在东汉时期名人辈出,相较之下清河崔氏发展较晚,直至汉末三国时期,始有崔琰、崔林等人扬名史册。魏晋南北朝以后,清河崔氏快速发展,北魏时,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崔琰有名望,先后被袁绍、曹操征辟,后因言辞上得罪曹操而被迫自杀。崔琰堂弟崔林,魏明帝时被任命为司空,封安阳亭侯,开三公封侯的先例。
崔林的后裔一度发展极为兴盛。崔林子崔参,崔参的孙子崔悦、外孙卢谌温峤等都有名于当世。西晋末年大乱,崔悦与卢谌最初被段末波留滞,后来仕于石虎。崔悦孙崔宏,曾在前秦、后燕任官,后来被北魏道武帝重用,赐爵白马侯,加周兵将军,魏明元帝拜崔宏为天部大人,进爵为白马公。崔宏子崔浩袭爵白马公,被魏太武帝重用,担任司徒。崔林一系于崔宏、崔浩臻于极盛,崔浩甚至仗着自己家世隆盛,欺负同宗族人。然而魏太武帝晚年,国史之狱爆发,崔浩被族诛。崔浩堂弟崔蔚逃到江左,仕于刘宋,直到魏孝文帝年间才返回北方,定居郑州,其后裔称“郑州崔氏”。崔蔚子崔稚,崔稚子崔彦珍,崔彦珍女儿崔氏嫁给独孤信,生独孤伽罗。崔蔚另有一子崔彧,定居许州鄢陵,别出一房号为“许州鄢陵房”。
崔琰后裔的发展,最初不如崔林后裔那般显赫。崔林后裔崔浩,就曾仗着自己的家世欺负崔琰后裔崔颐。然而在北魏孝文帝时,崔琰后裔崔宗伯与范阳卢氏卢敏、荥阳郑氏郑羲、太原王氏王琼等与皇室通婚,并称“四姓”,地位上升。
显庆四年,唐高宗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崔宗伯的二子、崔元孙的二子被列入禁婚家,其中包括了清河大房、清河小房的全部以及清河青州房的一部分。
郑州崔氏、许州鄢陵房、南祖崔氏、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合称清河崔氏定著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