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

✍ dations ◷ 2025-06-28 15:56:35 #地貌学

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是一种由黄土层为主要构成的地貌形态。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土高原。


黄土地貌的发育过程,包括黄土沉积前的古地貌发育、黄土堆积过程中的地貌发育和黄土堆积后的现代侵蚀地貌的发育。黄土谷坡的地貌发育表现为较多的崩塌、山崩和泻溜。崩塌、山崩(滑坡)与黄土中的垂直节理、易溶盐的溶解流失、下垫基岩、黄土的质地密切相关,以及和暴雨、地震等因素有关。其中泻溜较多发生在谷坡的上方,坡度35°-45°左右。

黄土堆积前黄土高原的古地貌呈多样化特征,黄土的沉积总体上是减缓了黄土覆盖前的古地貌起伏,基本地貌格局和结构以古地貌为基座。但后期的流水侵蚀,使得局部地区加大了地貌起伏,使得地貌破碎和复杂。

古丘陵地貌是黄土高原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黄土下伏地貌,类型多种多样。

贺兰山与六盘山以东地区有许多断陷盆地或者地堑谷地,山前堆积或剥蚀平原,由于前期地貌影响的原因,堆积了厚层的黄土,对于发育广阔面积的平缓的黄土坪地貌起了基础作用。

以黄土堆积以前发育的河谷,已经切入地表以下较深处,河流侵蚀搬运能力较强,河床部分未保留有原始堆积的黄土。

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气候地区,年降水量虽然较少但降水很集中,全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是发生大暴雨频率较高的地区之一,往往一日内降水可达100mm。这种暴雨性质的降水对结构疏松的黄土地面的侵蚀尤其地剧烈。据记录,强烈时,黄土高原地区每年可被蚀去1cm厚的土层。暴雨是黄土地区地貌发育的主要外动力。

另一方面,风和地下水的作用也是改造黄土高原地貌的两种力量。翻松的黄土,只要3-4级风就能把尘土扬起,黄土高原的风力一般都在3-5级。地下水作用在黄土地区主要表现为机械溶蚀和化学溶蚀,引起塌陷和滑坡(山崩)之类的坡面物质运动。形成所谓的黄土潜蚀地貌。

黄土塬受到沟谷的切割,残留的长条形的黄土塬称为“平顶墚”;残留的规模较小的平面上呈不规则多边形的黄土塬局部称为“平顶峁”,它们仍然保留了黄土塬的基本地貌形体特征。多个平顶墚、平顶峁在局部地区的组合称为破碎塬。

黄土高原地区地面侵蚀以自然侵蚀为主,人类活动尤其不遵循自然规律的活动加剧了自然侵蚀速度和强度。

相关

  • 生命起源在物质科学与无生源论中,生命起源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关于地球上的生命,如何经历约39到41亿年的进化,从无生物(或死物)转变为生物。2017年,科学家在加拿大魁北克发现42.8亿年前的微体
  • 小托马斯·弗兰西斯小托马斯·弗兰西斯(英语:Thomas Francis Jr.,1900年7月15日-1969年10月1日),美国医生,病毒学家与流行病学家。弗兰西斯是第一位在美国分离出流感病毒的科学家,在1940年发现了另一种
  • 约瑟夫·沃尔普约瑟夫·沃尔普(英语:Joseph Wolpe,1915年4月20日-1997年12月4日),是南非的一位精神病学家和行为治疗家,为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沃尔普在南非长大,就读于帕克敦男子高中并从威特沃
  • 六书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漆书 ‧  书法 ‧ 飞白书笔画 ‧ 
  • 俯冲带隐没带(英语:subduction zone),也称“俯冲带”、“消减带”、“隐没带”,指地球的岩石圈中对流的沉降流(downwelling)所在的地区。隐没带存在于聚合板块边缘(convergent plate bound
  • 东斯拉夫民族主要分布国家: 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 次要分布国家:东斯拉夫人(白俄罗斯语:Усходнія славяне;俄语:Восточные славяне;乌克兰语:Східні
  • 善后大借款善后大借款是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的一次大借款,款项高达二千五百万镑,年息五厘,分47年偿清,以解决政府的国库空虚问题。善
  • 蜘蛛网状静脉曲张现象蛛网纹(Spider Veins)又名蜘蛛网状静脉曲张,是指表肤底层的静脉血管扩张,导致血液沉积并出现弯弯曲曲的情况。令皮肤表面呈现出底层静脉的颜色,如红、蓝、绿、紫等颜色,外观好像蜘
  • 西奈山伊坎医学院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是纽约市的一所私立医学院,是1963年由西奈山医院建立起来的。该院建立之时附属于纽约城市大学;1999年改为附属于纽
  • 北欧模式北欧模式,又称斯堪的纳维亚模式,是指北欧国家(丹麦(含法罗群岛、格陵兰)、冰岛、挪威、瑞典,以及芬兰)共有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这些国家具有高税率、在国家层面上推行福利国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