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

✍ dations ◷ 2025-08-13 02:28:08 #地貌学

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是一种由黄土层为主要构成的地貌形态。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土高原。


黄土地貌的发育过程,包括黄土沉积前的古地貌发育、黄土堆积过程中的地貌发育和黄土堆积后的现代侵蚀地貌的发育。黄土谷坡的地貌发育表现为较多的崩塌、山崩和泻溜。崩塌、山崩(滑坡)与黄土中的垂直节理、易溶盐的溶解流失、下垫基岩、黄土的质地密切相关,以及和暴雨、地震等因素有关。其中泻溜较多发生在谷坡的上方,坡度35°-45°左右。

黄土堆积前黄土高原的古地貌呈多样化特征,黄土的沉积总体上是减缓了黄土覆盖前的古地貌起伏,基本地貌格局和结构以古地貌为基座。但后期的流水侵蚀,使得局部地区加大了地貌起伏,使得地貌破碎和复杂。

古丘陵地貌是黄土高原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黄土下伏地貌,类型多种多样。

贺兰山与六盘山以东地区有许多断陷盆地或者地堑谷地,山前堆积或剥蚀平原,由于前期地貌影响的原因,堆积了厚层的黄土,对于发育广阔面积的平缓的黄土坪地貌起了基础作用。

以黄土堆积以前发育的河谷,已经切入地表以下较深处,河流侵蚀搬运能力较强,河床部分未保留有原始堆积的黄土。

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气候地区,年降水量虽然较少但降水很集中,全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是发生大暴雨频率较高的地区之一,往往一日内降水可达100mm。这种暴雨性质的降水对结构疏松的黄土地面的侵蚀尤其地剧烈。据记录,强烈时,黄土高原地区每年可被蚀去1cm厚的土层。暴雨是黄土地区地貌发育的主要外动力。

另一方面,风和地下水的作用也是改造黄土高原地貌的两种力量。翻松的黄土,只要3-4级风就能把尘土扬起,黄土高原的风力一般都在3-5级。地下水作用在黄土地区主要表现为机械溶蚀和化学溶蚀,引起塌陷和滑坡(山崩)之类的坡面物质运动。形成所谓的黄土潜蚀地貌。

黄土塬受到沟谷的切割,残留的长条形的黄土塬称为“平顶墚”;残留的规模较小的平面上呈不规则多边形的黄土塬局部称为“平顶峁”,它们仍然保留了黄土塬的基本地貌形体特征。多个平顶墚、平顶峁在局部地区的组合称为破碎塬。

黄土高原地区地面侵蚀以自然侵蚀为主,人类活动尤其不遵循自然规律的活动加剧了自然侵蚀速度和强度。

相关

  • 结核分支杆菌结核杆菌,即结核分枝杆菌(学名: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专性需氧微生物,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柯霍在柏林宣告它是结核病的病原体。他凭着此发现获得了1905年诺贝尔生
  • 挪威语挪威语(norsk),中文也称挪威文,是日耳曼语族的一个分支,普遍通用于挪威,也是挪威的官方语言。挪威语与瑞典语和丹麦语十分相似,所以这三种语言的人可以互相沟通。由于丹麦语从十六
  • 新闻新闻,在中国古代又称新文,近代有时泛指报纸,在日语及韩语汉字中则只有报纸一义。通常指新闻机构发布的最近发生事件的消息报道。据程栋新著《第二代新闻学》,新闻的定义分两层:认
  • 海滩地形动力学海滩地形动力学是一门研究海滩地貌形成的学科,透过地形动力学(Morphodynamics)研究海床测绘学及水体的流体动力学。海滩地形动力的分类方法,目前最普遍的方法为Wright and Short
  • 山顶山顶,可以指:
  • 南海学宫南海学宫是原本存在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心的一座学宫,在惠福西路,为旧南海县所属学宫,与广府学宫(现市一宫)及番禺学宫(现农讲所)并称广州三大学宫,分布于省城之内。原历史建筑共和国后
  • 库尔恰托夫核能研究所俄罗斯全国科研中心“库尔恰托夫研究所”(NRC KI)1943年3月10日组建于苏联莫斯科,现地址休金诺区库尔恰科夫广场1号。曾研发建造了欧洲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造出了苏联的第一颗原
  • 佐法尔叛乱阿曼政府胜利阿曼  伊朗 支持国家:  阿布扎比(1966-1971)  沙特阿拉伯  英国  约旦  埃及(1972-1975)  巴基斯坦佐法尔解放阵线 (1962–1968) 被占领阿拉伯湾人民解放阵
  • 选民选民,又称为选举人,是在一个选举中有权参与投票的民众。在普选中,选民就是当地城市的市民或本国公民。在一家上市公司,选民就是股东,包括散户。选民权利除了投票,还有弃权和投弃权
  • UTC+12:00UTC+12:00时区包含以下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