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

✍ dations ◷ 2024-12-22 20:43:05 #地貌学

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是一种由黄土层为主要构成的地貌形态。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土高原。


黄土地貌的发育过程,包括黄土沉积前的古地貌发育、黄土堆积过程中的地貌发育和黄土堆积后的现代侵蚀地貌的发育。黄土谷坡的地貌发育表现为较多的崩塌、山崩和泻溜。崩塌、山崩(滑坡)与黄土中的垂直节理、易溶盐的溶解流失、下垫基岩、黄土的质地密切相关,以及和暴雨、地震等因素有关。其中泻溜较多发生在谷坡的上方,坡度35°-45°左右。

黄土堆积前黄土高原的古地貌呈多样化特征,黄土的沉积总体上是减缓了黄土覆盖前的古地貌起伏,基本地貌格局和结构以古地貌为基座。但后期的流水侵蚀,使得局部地区加大了地貌起伏,使得地貌破碎和复杂。

古丘陵地貌是黄土高原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黄土下伏地貌,类型多种多样。

贺兰山与六盘山以东地区有许多断陷盆地或者地堑谷地,山前堆积或剥蚀平原,由于前期地貌影响的原因,堆积了厚层的黄土,对于发育广阔面积的平缓的黄土坪地貌起了基础作用。

以黄土堆积以前发育的河谷,已经切入地表以下较深处,河流侵蚀搬运能力较强,河床部分未保留有原始堆积的黄土。

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气候地区,年降水量虽然较少但降水很集中,全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是发生大暴雨频率较高的地区之一,往往一日内降水可达100mm。这种暴雨性质的降水对结构疏松的黄土地面的侵蚀尤其地剧烈。据记录,强烈时,黄土高原地区每年可被蚀去1cm厚的土层。暴雨是黄土地区地貌发育的主要外动力。

另一方面,风和地下水的作用也是改造黄土高原地貌的两种力量。翻松的黄土,只要3-4级风就能把尘土扬起,黄土高原的风力一般都在3-5级。地下水作用在黄土地区主要表现为机械溶蚀和化学溶蚀,引起塌陷和滑坡(山崩)之类的坡面物质运动。形成所谓的黄土潜蚀地貌。

黄土塬受到沟谷的切割,残留的长条形的黄土塬称为“平顶墚”;残留的规模较小的平面上呈不规则多边形的黄土塬局部称为“平顶峁”,它们仍然保留了黄土塬的基本地貌形体特征。多个平顶墚、平顶峁在局部地区的组合称为破碎塬。

黄土高原地区地面侵蚀以自然侵蚀为主,人类活动尤其不遵循自然规律的活动加剧了自然侵蚀速度和强度。

相关

  • 哲学家哲学家(英语:Philosopher),哲学的研究者,对哲学怀抱兴趣,拥有广泛的知识,并且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特定的哲学问题。根据欧洲哲学传统,哲学家研究的主题包括美学、伦理学、知识论
  • 灵长类动物灵长目(学名:Primates)是哺乳纲的一个目,在生物分类学上,可以再细分原猴及简鼻亚目(包括人)。灵长目的始祖住在热带雨林的树上,许多灵长目的特征表现了其适应三维立体环境的能力,大部
  • Resub2/subSsub7/sub七硫化二铼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Re2S7。它可由ReO4-与H2S在4 mol/L的HCl中反应制得。
  • 南美栗鼠短尾毛丝鼠(Chinchilla brevicaudata) 长尾毛丝鼠(Chinchilla lanigera)灰 =长尾毛丝鼠毛丝鼠属(学名:Chinchilla),别名绒鼠、栗鼠,又称龙猫,毛丝鼠体型小而肥胖,尾端的毛长而蓬松。全
  • 廖一久廖一久(1936年11月4日-),台湾台中县人,出生于日本东京。台湾水产养殖学者,国立台湾海洋大学终身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廖一久出生于东京,在台中丰原长大。童年时期,他喜欢坐在老
  • 乙酸乙酯乙酸乙酯是乙酸中的羟基被乙氧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结构简式为CH3COOCH2CH3。乙酸乙酯是无色易燃易挥发的液体;有特殊香味;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乙酸乙酯可由乙酸、乙酸酐
  • 阿瑜陀耶王国阿瑜陀耶(1351年-1463年) 彭世洛 (1463年-1488年) 阿瑜陀耶 (1463年-1666年) 华富里 (1666年-1688年) 阿瑜陀耶 (1688-1767)大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 少部分信仰泰国中部:泰国北部:泰国南
  • 北海狗属北方海狗(学名:Callorhinus ursinus),是海狮科的一种,生活在太平洋北部、白令海峡,是体型最大的海狗。雄性成年北方海狗长约7英尺,重达六百磅;雌性长约5英尺,重达三百磅。北方海狗幼
  • 圭多·卡拉布雷西圭多·卡拉布雷西(Guido Calabresi,1932年-)是美国著名法学家,经济分析法学的奠基人,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耶鲁法学院教授。卡拉布雷西生于意大利的米兰,在1939年因政治原因随其父
  • 偏钒酸钠偏钒酸钠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aVO3。无色棱柱状单斜结晶,溶于水。在自然界以少见的付穆水钒钠石(metamunirite,无水物)和水钒钠矿(munirite,二水物)存在。由五氧化二钒溶于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