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干姓

✍ dations ◷ 2025-04-26 22:09:53 #罕见或停用汉字姓氏,复姓,鲜卑姓氏

《百家姓》中无此姓

叱干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叱干姓为代北复姓,不属于《百家姓》,一说源自鲜卑部落名、一说是羌族姓氏,有说衍生自甘姓。叱干姓虽然在北魏的孝文帝改革中被改为单姓,但仍然沿用至今;目前,中国大陆有少量的叱干姓人口。

一些说法认为,叱干姓源自鲜卑部落名。根据现代学术考究,叱干部(又称薛干部)是世居代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在登国年间曾遭受北魏攻打和三度屠城,后在北魏太武帝执政时期归顺北魏,成为北魏的编户、以及鲜卑部落的支部,后以部落名作为姓氏。宋朝典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则指出,叱干姓是由鲜卑族领袖拓跋邻(追谥为北魏献皇帝)定姓:“代北人,后魏献帝,定姓为叱干氏,居武川。”

一个说法指,叱干姓是羌族姓氏,原型是礼泉县叱干、宜川县小叱干、蒲城县叱家等地名。

中国作家唐棣的小说《叱干女子嬏》曾提及叱干姓的由来,认为叱干姓衍生自甘姓,并非少数民族的姓氏。小说指出,战国时期的秦国宰相甘罗因吕不韦陷害而全族遇难,只有一个甘姓老人成功逃脱,并因为追兵误会其姓氏为“吃”而幸免于死;为了纪念幸免于难的经过,老人在自己的姓氏加上“吃”字,成为“吃甘”姓,后演变为“叱干”。然而,小说没有引用任何学术考究来证实此说,起源于甘姓之说只是小说角色的说法。

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期间有多个载于史册的知名叱干姓人物,包括叱干阿利(胡夏人,载于《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叱干麒麟(北魏人,载于《魏书·尔朱天光传》)、叱干苟生(北齐人,载于《北齐书·傅伏传》)、叱干保洛(北周人,载于《周书·文帝纪》)。

到了北魏太和年间,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把大多数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其中,叱干姓取原姓汉义,改为薛姓,并与汉族通婚。此外,亦有部分叱干姓人口改姓为叱姓。

叱干姓虽然在汉化改革中被改为单姓,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唐朝乃至现代仍有沿用。四川龙泉驿区的大佛岩附近有一块题为《资州刺史叱干公三教道场文》的唐碑,碑题提到的“叱干公”证明唐朝时仍有人沿用叱干姓,是研究古代中国姓氏史的重要资料。在现代中国,陕西的西安市和咸阳市有为数不多的叱干姓后人,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亦有少量叱干姓人口。

叱干姓的郡望为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

源自叱干姓的薛姓家族以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一带)为郡望,以三风堂、河东堂为堂号,藉以与汉族薛氏的堂号忠谏堂有所区别。河东薛氏的堂联褒扬了多位薛姓人物的事迹,其中薛元敬、薛收、薛道衡等人都是叱干姓后代。

现今中国陕西礼泉县的乡级行政区叱干乡得名自羌族叱干姓。

相关

  • 镉中毒镉中毒(英语:Cadmium poisoning)是指过量摄入重金属化学元素镉造成的中毒性疾病,可造成肾、骨骼、肺等多种器官病变。镉是ⅡB族亲硫重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的镉非常稀有,常常和同族
  • 方言方言指的是一个某种语言的变体,但有时也可以指地方上使用的语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所谓的“语言”和“方言”进行定义时,无论是采用社会语言学者“相互理解性”的判别标准
  • 吴语字吴语字,又称吴语正字或吴语字,是一种符合吴语语法、词汇、句式,混用传统汉字和吴语汉字行文的吴语书写系统。经典吴语著作,如《海上花列传》,作者为真实展现吴语面貌,运用了大量的
  • 盲鳗属盲鳗属(Myxine)是盲鳗科的一属。该属的分类:
  • 日本的地理极点本表列出日本各地(包含实际控制及日本自行主张之领土)的东西南北的极点。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岛的东西南北端。不含周边离岛。
  • 滕斯特 (爱达荷州)滕斯特(英语:Tensed)是一个位于美国爱达荷州本瓦县的城市。滕斯特的座标为47°09′37″N 116°55′27″W / 47.16028°N 116.92417°W / 47.16028; -116.92417,而该地的平均海拔
  • MPEG-21MPEG-21标准的正式名称为“多媒体框架”,它致力于为多媒体传输和使用定义一个标准化的、可互操作的和高度自动化的开放框架,这个框架考虑到了对象化的多媒体接入以及使用不同
  • 李隆俊李隆俊(朝鲜语:이륭준/李隆俊,1858年11月22日(阴历10月17日)-1859年5月25日(阴历4月23日)) ,是朝鲜王朝第25代君主哲宗的嫡长子,母永恩府院君金汶根之女哲仁王后。在《朝鲜王朝实录》上
  • 吴自良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生于浙江金华浦江县,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航空工程系,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今卡内基·梅隆大
  • 高修 (1918年)高修(1918年6月-2015年9月4日),原名宫云政,男,山东牟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