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干姓

✍ dations ◷ 2025-08-23 19:36:11 #罕见或停用汉字姓氏,复姓,鲜卑姓氏

《百家姓》中无此姓

叱干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叱干姓为代北复姓,不属于《百家姓》,一说源自鲜卑部落名、一说是羌族姓氏,有说衍生自甘姓。叱干姓虽然在北魏的孝文帝改革中被改为单姓,但仍然沿用至今;目前,中国大陆有少量的叱干姓人口。

一些说法认为,叱干姓源自鲜卑部落名。根据现代学术考究,叱干部(又称薛干部)是世居代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在登国年间曾遭受北魏攻打和三度屠城,后在北魏太武帝执政时期归顺北魏,成为北魏的编户、以及鲜卑部落的支部,后以部落名作为姓氏。宋朝典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则指出,叱干姓是由鲜卑族领袖拓跋邻(追谥为北魏献皇帝)定姓:“代北人,后魏献帝,定姓为叱干氏,居武川。”

一个说法指,叱干姓是羌族姓氏,原型是礼泉县叱干、宜川县小叱干、蒲城县叱家等地名。

中国作家唐棣的小说《叱干女子嬏》曾提及叱干姓的由来,认为叱干姓衍生自甘姓,并非少数民族的姓氏。小说指出,战国时期的秦国宰相甘罗因吕不韦陷害而全族遇难,只有一个甘姓老人成功逃脱,并因为追兵误会其姓氏为“吃”而幸免于死;为了纪念幸免于难的经过,老人在自己的姓氏加上“吃”字,成为“吃甘”姓,后演变为“叱干”。然而,小说没有引用任何学术考究来证实此说,起源于甘姓之说只是小说角色的说法。

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期间有多个载于史册的知名叱干姓人物,包括叱干阿利(胡夏人,载于《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叱干麒麟(北魏人,载于《魏书·尔朱天光传》)、叱干苟生(北齐人,载于《北齐书·傅伏传》)、叱干保洛(北周人,载于《周书·文帝纪》)。

到了北魏太和年间,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把大多数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其中,叱干姓取原姓汉义,改为薛姓,并与汉族通婚。此外,亦有部分叱干姓人口改姓为叱姓。

叱干姓虽然在汉化改革中被改为单姓,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唐朝乃至现代仍有沿用。四川龙泉驿区的大佛岩附近有一块题为《资州刺史叱干公三教道场文》的唐碑,碑题提到的“叱干公”证明唐朝时仍有人沿用叱干姓,是研究古代中国姓氏史的重要资料。在现代中国,陕西的西安市和咸阳市有为数不多的叱干姓后人,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亦有少量叱干姓人口。

叱干姓的郡望为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

源自叱干姓的薛姓家族以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一带)为郡望,以三风堂、河东堂为堂号,藉以与汉族薛氏的堂号忠谏堂有所区别。河东薛氏的堂联褒扬了多位薛姓人物的事迹,其中薛元敬、薛收、薛道衡等人都是叱干姓后代。

现今中国陕西礼泉县的乡级行政区叱干乡得名自羌族叱干姓。

相关

  • 主语主语(拉丁语:subjectum,英语:subject),又称主词,是一种句法成分。如英语和法语当中,主语由名词短语或者代词充当,会决定谓语动词的形态,即达成一致。其他语言里充当类似角色的名词短语
  • 满汉通婚旗民不通婚,亦称旗汉不通婚、满汉不通婚、旗民不结亲等,指的是清朝旗人甚少与民人互为结亲的习俗。因常以满洲人指代旗人,故直到今天,民间仍然习惯称这段历史为“满汉不通婚”。
  • 黑猫黑猫在猫的颜色里是指黑色的猫,它也可以是下列意思:
  • 阿富汗狐(V. cana)阿富汗狐(Vulpes cana)是一种生活在中东的狐狸。阿富汗狐栖息在阿富汗、埃及、突厥斯坦、伊朗东北部、巴基斯坦西南部、巴勒斯坦及以色列的半干旱地区、干草原及山区。它们也
  • 韩式活章鱼活章鱼(韩语:산낙지;英语:San-nakji)是朝鲜半岛的一种特殊传统料理,为用长腕小章鱼制作的脍菜(生食)。长腕小章鱼是在韩国被称为nakji的一种小型章鱼物种,由于其尺寸较巨型章鱼较小,有
  • 张丙张丙(?-1833年),福建省台湾府台湾县店仔口人(今台南市白河区)。台湾清治时期民变领袖。张丙祖籍福建漳州南靖梅林坎下,其祖父于乾隆年间移居台湾嘉义县店仔口庄(今台南市白河区白河里
  • 向下兼容向下兼容(downward compatibility),又称向后兼容(backward compatibility)、回溯兼容,在计算机中指在一个程序、库或硬件更新到较新版本后,用旧版本程序创建的文档或系统仍能被正常
  • 氧化铟镓锌氧化铟镓锌(英语: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缩写:IGZO)是一种LCD薄膜晶体管显示器技术,IGZO结晶最初由君冢昇于1985年合成,1990年代由东京工业大学教授细野秀雄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
  • 内阴动脉内阴动脉(Arteria pudenda interna)源自于内髂动脉(英语:internal iliac artery),为三条阴部动脉(英语:pudendal arteries)的其中一条。内阴动脉负责供养外生殖器的血流。内阴动脉为
  • 黄颂杰黄颂杰(1938年11月19日-2020年3月9日),男,上海人,中国西方哲学史家,复旦大学教授。1938年11月19日生于上海。曾就读于高行中学。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62年本科毕业后师从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