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笠站 (北海道)

✍ dations ◷ 2025-02-24 11:24:57 #三笠站 (北海道)

三笠站(日语:三笠駅みかさえき  */?)是位于北海道三笠市本町,北海道旅客铁道(JR北海道)的幌内线车站(废站)。随着幌内线全线废线,车站在1987年(昭和62年)7月13日废除。

三笠站的前身是幌内太站(日语:幌内太駅ほろないぶとえき)。在1878年(明治11年),由于当时开拓事业停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于附近开发煤田。成为了继茅沼煤矿后,北海道内第2座煤矿——幌内煤矿(日语:幌内炭鉱)。当时铺设了北海道首条铁路幌内铁道(日语:幌内鉄道),铁路途经札幌,连接小樽港,以便发送煤矿至港口,当中也开设了此主要车站。该铁路先行开通区间是手宫至札幌之间,当时手宫站、住吉站(现时:南小樽站)、钱函站和札幌站为首四座启用车站,后来开通区间是札幌至幌内之站,江别站、幌内站和此站共同成为北海道内第五古老车站。

在开设时的站名为“幌内太”。该名称源自幌内川(日语:幌内川)和几春别川(日语:幾春別川)合流处,该处在阿伊努语为“ポロ=ナイ=プト”(大河口),后来借字|]后成为地区名。另一方面,该处的名称源自阿伊努语的“イ=チキル=ウシ”或“イ=チャル=ウシ”,其意思为“许多熊足迹”,后来演变为“イチキシリ”,再文字化为“市来知村”。在1882年(明治15年)设置了空知集治监,由于后方的山看似奈良的三笠山。在1906年(明治39年),市来知、幌内、几春别三村合并,并名为“三笠山村”。后来在1942年(昭和17年)9月实施町制,成为“三笠町”。站名也改名为“三笠”。在1944年(昭和19年)1月,当字名修正后,同年4月,“幌内太”这个地名便完全消失。

截至车站废除前,此站是地面车站,设有2面3线的混合式站台(单式站台和岛式站台)。当时可进行列车会让。此站为有人车站。站台之间设有跨线桥连接。此站设有线路分支,分支至幌内的货物支线。分支点在车站靠近岩见泽一方,而幌内方向的列车不能直接进入站台。

此外,在机关库开设当初设有三角线(Y线),后来设置了转车盘和调度设备。

现时,三笠站遗址设置了三笠铁道村三笠区(克劳福德公园)(日语:三笠鉄道記念館#クロフォード公園)。跨线桥和站台还存在。在车站废除后,车站大楼被拆毁,后来第一代车站大楼重现,于同一位置重建大楼。

相关

  • 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创新(英语:Disruptive innovation),或是被称为“破坏式创新”与“破坏式技术”,早期也被翻译为“颠覆式创新”或“颠覆式技术”,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英语:Cla
  • 王宗炎王宗炎(1755年-1826年),字以除,号谷塍,又号晚闻居士,浙江萧山人,进士出身。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登庚子科进士,未授官而归。学问渊博,通籍后,杜门不出,筑有十万卷楼藏书,以文史自娱,尤好诱掖
  • 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第一代但泽公爵(法语:François Joseph Lefebvre, First Duc de Dantzig;1755年10月25日-1820年9月14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法国军事指挥官
  • 马世清马世清(1931年10月-),男,回族,甘肃张家川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青海省总工会主席,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施托克拉赫湖坐标:51°03′52″N 9°14′34″E / 51.06454°N 9.242764°E / 51.06454; 9.242764施托克拉赫湖(德语:Stockelache),是德国的人工湖泊,位于该国中部,由黑森州负责管辖,处于博尔肯,长
  • 劳拉·克罗夫特劳拉·克罗夫特(英语:Lara Croft,港台译作“萝拉·卡芙特”,中国大陆又译作“劳拉·克劳馥”)是Eidos Interactive(现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的动作冒险游戏《古墓丽影》的主角。由托比
  • 东尾修东尾修(1950年5月18日-)为日本的棒球选手之一,曾经效力于日本职棒西武狮队。金田正一 – 稻尾和久 – 小山正明 – 米田哲也 – 梶本隆夫 – 皆川睦雄 – 村山实 – 铃木
  • 1899年体育请参看:
  • 耶稣显圣容 (拉斐尔)《耶稣显圣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的最后一幅画作。纳博讷总主教朱利奥·德·美第奇枢机主教,即日后的教宗克勉七世(1523-1534 年在位),是这幅作品的委托方,准备将其作为法国纳博讷主教座堂 的祭坛画;在 1520 年去世前的数年中,拉斐尔一直在努力完成这幅画。因此这幅画标志了拉斐尔作为艺术家职业生涯的顶峰。该作品现藏于梵蒂冈城的梵蒂冈博物馆。 从16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评论家都将其视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1517年12月,教宗良十世(1513–1521)任命自己的堂弟,也是副相和首席顾问儒略·德
  • 乔瓦尼·巴蒂斯塔·维奥蒂乔瓦尼·巴蒂斯塔·维奥蒂(意大利语:Giovanni Battista Viotti,1755年5月12日-1824年3月3日),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活跃于19世纪之交。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评价他是“塔替尼与帕格尼尼之间最有影响力的小提琴家”,维奥蒂以众多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最少29首)为后世所知,其中又以第22号、第23号为代表作。维奥蒂1755年出生于萨丁尼亚王国的丰塔内托波(即现时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韦尔切利省内),父亲费利切·维奥蒂(Felice Viotti)是一名铁匠,但喜欢于晚上邀请朋